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1031)

作品数:13 被引量:270H指数:10
相关作者:金会军何瑞霞吕兰芝常晓丽于少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学院西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冻土
  • 5篇多年冻土
  • 3篇沼泽
  • 2篇地温
  • 2篇冻土退化
  • 2篇油管
  • 2篇油管道
  • 2篇植被
  • 2篇气候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1篇大兴安岭北部
  • 1篇大兴安岭林区
  • 1篇地表水
  • 1篇地表水体
  • 1篇地质
  • 1篇冻结速率
  • 1篇冻土分布
  • 1篇雪盖
  • 1篇原油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哈尔滨学院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

  • 11篇金会军
  • 10篇何瑞霞
  • 9篇于少鹏
  • 9篇吕兰芝
  • 9篇常晓丽
  • 7篇王绍令
  • 4篇孙广友
  • 3篇罗栋梁
  • 3篇杨思忠
  • 1篇张建明
  • 1篇薛娴
  • 1篇郝加前
  • 1篇魏智
  • 1篇吉延峻
  • 1篇姚允龙
  • 1篇韩旭军
  • 1篇闫修民
  • 1篇范宇
  • 1篇吕春亮

传媒

  • 7篇冰川冻土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理科学
  • 1篇Chines...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兴安岭北部宽谷地貌对沼泽湿地形成的控制被引量:5
2011年
基于冻土与湿地共生机制,运用大比例尺测图、钻探构建剖面、调查等手段,研究了大兴安岭北部宽谷地貌对沼泽发育的控制.发现宽谷属于箱型地貌结构,具有独特生态环境功能:地表水、冻土融水等构成多元供水系统,高纬-高海拔与冻土冷储构成冷控系统,共同构建寒湿环境,有利于沼泽发育,形成灌、草、藓、林4大类组成的沼泽复合体.宽谷腹部兴安落叶松因退化而失去建群种地位,因而不属于森林沼泽,不应笼统地将大兴安岭沼泽定性为森林沼泽.在论证研究区位亚寒带山地气候基础上,发现沼泽植物多高山-极地成分,局部有苔原沼泽及冻胀丘、泥炭丘发育.因而,宽谷沼泽总体上具有亚极地性质.
孙广友金会军常晓丽于少鹏何瑞霞杨思忠吕兰芝姚允龙闫修民范宇
关键词:大兴安岭北部
中俄管道(漠河-乌尔其段)多年冻土环境工程地质区划和评价被引量:23
2009年
在汇总大量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冻土区输油管道工程的特点,以及管道与冻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过程,重点阐述中俄输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出中俄管道沿线冻土环境工程地质区划原则和指标。按不同类型多年冻土的区域分布规律及面积比率,并考虑地温、厚度及植被变化等特征,分成4个冻土工程地质区,即漠河—瓦拉干片状冻土区、瓦拉干—劲松大片融区的多年冻土区、劲松—加格达奇岛状多年冻土区和加格达奇—乌尔其零星多年冻土区。然后按多年冻土含冰(水)量类别,并兼顾土层冻胀、融沉分类级别,又在4个区内共划分出151个冻土类别地段,依次按区分级进行评价,最后将这151个地段归纳为4种类型的工程地质地段:良好、较好、不良、极差。
金会军王绍令吕兰芝吉延峻何瑞霞常晓丽郝加前
关键词:中俄原油管道冻土工程地质区划
东北北部冻土退化与寒区生态环境变化被引量:42
2009年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中高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是欧亚大陆高纬冻土区向南最突出的部位,属于高纬山地冻土.东北多年冻土区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冻土区之一.过去40 a来该区冻土显著退化,主要表现在:1)冻土南界及不连续多年冻土各分区边界北移而导致总面积减小、空间分布破碎化;2)活动层加深,融区扩大,局地冻土岛消失;3)冻土温度升高、厚度减薄、热稳定性降低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寒区生态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具体表现为以兴安落叶松占绝对优势的天然林带锐减,整个北方森林带北移,沼泽湿地面积减小等,寒区生态系统和环境已出现恶性循环.关注、研究、整治和管护寒区环境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
何瑞霞金会军吕兰芝于少鹏常晓丽杨思忠王绍令孙广友
关键词:冻土退化
Symbiosis of Marshes and Permafrost in Da and Xiao Hinggan Mountains in Northeastern China被引量:13
2008年
Recently,the degradation of permafrost and marsh environments in the Da and Xiao Hinggan Mountains has become a great concern as more human activities and pronounced climate warming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and projected for the near future.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s of the permafrost and marshes have been examined both in theories and in field observations,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ymbiosis of permafrost and marshes.The permafrost and marshes in the Da and Xiao Hinggan Mountains display discernible zonations in latitude and elevation.The marsh vegetation canopy,litter and peat soil have good thermal insulation properties for the underlying permafrost,resulting in a thermal offset of 3℃ to 4℃ and subsequently suppressing soil temperature.In addition,the much highe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frozen and ice-rich peat in the active layer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r in favor of the protection of permafrost due to the semi-conductor properties of the soils overlying the permafrost.On the other hand,because permafrost is almost impervious,the osmosis of water in marsh soils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timely providing water supplies for helophytes growth or germination in spring.In the Da and Xiao Hinggan Mountains,the permafrost degradation has been accelerating due to the marked climate warming,ever increasing human activities,and the resultant eco-environmental changes.Since the permafrost and marsh envi-ronments are symbiotic and interdependent,they need to be managed or protected in a well-coordinated and integrated way.
JIN HuijunSUN GuangyouYU ShaopengJIN RuiHE Ruixia
关键词:沼泽
青藏高原中、东部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双重影响(Ⅰ):植被和雪盖被引量:52
2008年
青藏高原冻土区地温既受海拔、纬度和经度(干燥度)区域地带性规律控制,同时它又受植被、雪盖、砂层、水被和地质构造等局地因素的显著影响。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不同域值条件下,它可增高或降低地温。地温随植被覆盖度减小而逐渐增高,但覆盖度减到0~20%时,地温反而降低。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和腹部的高山区,冷季降雪多,很多地段为稳定积雪区,雪盖厚,持续时间长,对浅层地温起保温作用;而高原腹部的高平原、河谷和盆地冷季降雪较少,雪盖薄,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保温作用微弱。当雪盖厚度超过20cm以后,保温作用即开始增强;在暖季因积雪存在时间短,雪盖薄,短期内对浅层地温起冷却作用。总之,每种局地因素迫使地温向相反方向转化阶段是一个区间值,为渐变过程。随时空尺度变化,局地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有些地段,几种局地因素共同作用,加上活动构造和地形、地貌等的影响,使地温的时空分布和局地因素对其影响或控制变得错综复杂。因此,研究和预测地温特征和变化趋势,需要在监测植被和积雪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参数选择、验证和优化。
金会军孙立平王绍令何瑞霞吕兰芝于少鹏
关键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温植被雪盖
青藏高原中、东部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双重影响(Ⅱ):砂层和水被被引量:20
2008年
青藏高原冻土区地温既受海拔、纬度和经度(干燥度)区域地带性规律控制,同时它又受植被、雪盖、砂层、水被和地质构造等局地因素的显著影响。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不同域值条件下,它可增高或降低地温。沙丘下和较厚(〉10~20cm)砂层覆盖下的地温较邻近天然无砂层地段高;而薄(〈10~20cm)砂层覆盖下的地温反而比天然无砂地段有降低的趋势。在同一地貌单元内,沼泽湿地处地温最低,有利于多年冻土形成和保存;淡水湖塘和河流均能升高地温,加大融化深度,不同程度地形成融区。但是,盐湖由于其热传导水层结构,有助于形成和保护湿寒土。总之,每种局地因素迫使地温向相反方向转化阶段是一个区间值,为渐变过程。随时空尺度变化,局地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有些地段,几种局地因素共同作用,加上活动构造和地形地貌等的影响,使地温的时空分布和局地因素对其影响或控制变得错综复杂。因此,研究和预测地温特征和变化趋势,需要在监测砂层和水被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参数选择、验证和优化。
吕兰芝金会军王绍令薛娴何瑞霞于少鹏
关键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温砂层地表水体
黄河源区冻土特征及退化趋势被引量:76
2010年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北部边缘地带,是季节冻土、岛状多年冻土和在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并存地带.多年冻土层在垂向分布上有衔接状和不衔接状两大类.不衔接状又可分为浅埋藏(<8m)、深埋藏(>8m)和双层多年冻土等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源区气温以0.02℃.a-1增温率持续上升,人类经济活动日益增强,导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多年冻土下界普遍升高50~80m,最大季节冻深平均减少了0.12m,浅层地下水温度上升0.5~0.7℃.冻土退化总体趋势是由大片状分布逐渐变为岛状、斑状分布,多年冻土层变薄,冻土面积缩小,融区范围扩大.部分多年冻土岛完全消失变为季节冻土.
金会军王绍令吕兰芝何瑞霞常晓丽罗栋梁
关键词:黄河源区冻土分布
中俄输油管道工程对兴安岭沼泽湿地的影响及对策被引量:2
2010年
中俄输油管道工程对实现我国原油供应多元化,提高石油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兴安岭地区湿地和冻土具有共生特性,输油管道工程对沿线湿地将形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对植被根系、盖度和泥炭层形成一定的破坏,以及运营期冻胀和融沉对湿地形成的影响。上述影响又将作用于下伏冻土的水热过程,进而威胁输油管道的稳定性和运营安全。通过特定的植被移植和增添泥炭层等方法,将能够有效地抵消不利影响。
于少鹏吕春亮常晓丽
关键词:沼泽湿地
大兴安岭林区不同植被对冻土地温的影响被引量:15
2011年
植被常常通过反射太阳辐射、遮阳、蒸腾散热、阻风挡雪、保水吸水等来影响下伏多年冻土。但是不同的植被类型,对下伏冻土热状况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为了探讨大兴安岭林区不同植被对冻土的影响,选取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站实验区杜香-真藓-落叶松林、真藓-落叶松林、塔头-落叶松林、柴桦落叶松林和伊图里河镇原冻土观测场塔头湿地5种典型林型,分析不同林型对冻土的温度和冻融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林型的不同组分,由于反射率、覆盖度和根系吸水能力的差别,使得各种林型下的地面温度也不相同。在夏季,月平均地面温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真藓-落叶松林、杜香-真藓-落叶松林、伊图里河塔头湿地、柴桦落叶松林和塔头落叶松林。由于塔头落叶松林存在乔木层和灌木层,与伊图里河塔头湿地相比,8月份平均地面温度差值低10℃以上。柴桦落叶松林两个钻孔的对比实验表明,铲除地表植被会使活动层0.8 m以上部分的地温升高,并且主要发生在8、9、10月份。对冻土而言,林区植被暖季降温的贡献大于冷季增温的贡献。另外,塔头-落叶松林根系吸水能力最强,这种林型下的土壤开始融化和冻结的日期最晚,冻结初期地面降温速率为0.1℃/d,而0.2 m以下降温速率几乎为零。同样柴桦落叶松林的塔头根系吸水能力使得其0.5 m和0.8 m的降温速率低于除塔头落叶松林外的其他林型,但是地面上植物的凋零和枯萎会加快地面的冻结速率。真藓-落叶松林的乔灌木层发育不好,地面降温速率大于杜香-真藓-落叶松林和伊图里河塔头湿地,而伊图里河塔头湿地由于没有乔灌木层的庇护,地面以下的降温速率高于其他林型。
常晓丽金会军于少鹏孙海滨何瑞霞罗栋梁孙广友吕兰芝
关键词:大兴安岭林区不同林型冻结速率
气候变化条件下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变化预测被引量:41
2011年
东北多年冻土(除非指明是季节冻土,以下将多年冻土简称冻土)是中国第二大冻土分布区,主要发育"兴安-贝加尔型"冻土.由于处在欧亚大陆冻土区南缘,冻土的热稳定性差,寒区生态的敏感性强.在气候变暖条件下,冻土已经和正在发生着"三向"退化.为预测冻土南界和地温变化,根据47个气象站资料并在SHAW模型对植被影响地表温度修正的基础上,建立了冻土地表温度分布的等效纬度模型.结合非稳态热传导模型的有限元数值计算,以多模型结合的方法,进一步计算和分析了目前、50年和100年后冻土地温分区变化.结果表明,在目前地表温度为1.5℃范围,仍可残留冻土.以0.048℃a-1气温递增速率,在目前地表温度为0.5℃和-0.5℃的区域,50年和100年后各自仍有可能存在冻土;冻土面积将由现在的2.57×105 km2各自减至1.84×105和1.29×105 km2,分别减少28.4%和49.8%,且东部退化幅度大于西部.同时,区域地温升高,冻土厚度减薄;稳定型(年平均地温Tcp≤-1.0℃)冻土面积逐渐减小,将由现在的1.07×105 km2分别减少至8.8×104 km2(50年后)和5.6×104 km2(100年后).相应地,不稳定型(Tcp>-1.0℃)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面积增加,冻土南界将显著北移.冻土环境的变化,将给东北寒区工程设施和生态环境带来重要影响.减少或避免人为地改变冻土赋存条件,是保护冻土环境较可行的途径.
魏智金会军张建明于少鹏韩旭军吉延峻何瑞霞常晓丽
关键词:多年冻土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