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9DFA31340)
-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 相关作者:梁向党孙赓宋垚垚蔡宏飞陈文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252医院解放军第252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医用粘合胶制动对兔血管吻合后内膜和中膜增生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观察医用粘合胶制动对兔血管吻合后吻合口部位内、中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取2.5~3.0 kg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只,切断左侧颈总动脉后再吻合,将吻合口悬空,滴医用粘合胶于吻合口处及吻合口前后各1 cm,完全覆盖而不压迫吻合口,待粘合胶凝固后,观察血管通畅及搏动状况后,逐层缝合。对照组20只,同法切断兔颈总动脉后吻合血管断端,未涂抹医用粘合胶。术后4周进行血管造影,取出血管,观察吻合口内膜、中膜增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均见内膜及中膜的增生,内膜可见大量细胞及丰富基质。实验组内膜、中膜厚度均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血管吻合口涂抹医用粘合胶可以减轻兔血管吻合口内膜及中膜增生,从而预防血管吻合口狭窄。
- 宋垚垚梁向党孙赓蔡鸿飞
- 关键词:血管血管内膜组织粘合剂
- 优化黏合吻合法修复神经专用导管结构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优化神经导管结构参数,使其更适用于黏合吻合法修复神经技术。方法①取12只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分为A、B、C 3组(n=8),插入导管神经长度分别为3、4、5 mm,滴黏合剂于神经导管结合处待凝固后观察神经断端情况;②取12只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随机分为D、E、F 3组,导管内径1.5、1.8、2.0 mm,分别将神经横断后的断端插入导管内,滴黏合剂于神经导管结合处待凝固后检测拉力强度;③取12只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随机分为传统导管组(G组)、改进导管(表现有两个V形切口的神经导管)组(H组),将神经插入导管,记录操作时间,观察导管内神经屈曲情况。结果①A、B组分别有5、2根发生黏合剂浸入神经断端,C组无一根发生。②D、E、F 3组待黏合剂凝固后能承受的拉力值分别为(2.48±0.32)、(1.93±0.26)、(1.26±0.41)N。D组拉力值显著高于E、F组(t=4.08、t=7.08,P<0.05)。③H组操作时间[(0.25±0.05)min]较G组[(1.20±0.10)min]显著缩短(t=23.81,P<0.01)。H组发生神经断端屈曲现象的根数(1根)较G组(10根)大大减少。结论本实验推荐的神经导管结构参数及外形更适用于黏合吻合修复神经技术。
- 蔡宏飞梁向党孙赓宋垚垚郝永玉陈文
- 关键词:神经导管结构优化
- 2种兔颈总动脉缝合方法的比较研究
- 2013年
- 目的从操作时间、通畅情况及组织形态学方面探讨连续性血管吻合与间断性血管吻合之间建立动物动脉吻合模型的优劣。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2组,以单侧颈总动脉为实验对象,通过连续性血管吻合和间断性血管吻合方法吻合兔颈总动脉,观察吻合后28 d血管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HE染色观测内膜厚度和中膜厚度并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对比其在吻合时间、通畅程度、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与间断组相比,连续组更为节省手术时间,对血管损伤相对较小,血管通畅率较间断吻合略低,2组内膜增生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连续缝合方式对术者的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虽然手术操作用时较间断吻合短,但较易形成吻合口狭窄影响造模效果,综合利弊2种造模方式效果基本相同,各有利弊。
- 宋垚垚梁向党孙赓蔡宏飞郝永玉
- 粘合吻合法与神经导管修复神经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应用粘合吻合法及神经导管修复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修复效果。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粘合吻合组与缝合组,每组25只。以右侧坐骨神经建立修复模型。粘合组用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粘合剂与优化外形的神经导管修复神经断端,缝合组用9-0的显微缝合线做神经外膜缝合6针。分别记录手术操作时间。通过测量术后2,4,8,12周坐骨神经指数,以及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和组织学观察评估修复效果。结果粘合组操作时间较缝合组明显缩短,坐骨神经指数、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质量及组织学观察2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粘合吻合法与神经导管修复神经缺损保证修复效果的同时,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神经修复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 蔡宏飞梁向党孙赓宋垚垚陈文
- 关键词:氰基丙烯酸酯神经导管神经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