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318)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2
相关作者:陈立波杨炼由法平徐海波杨永飞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细胞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肝细胞
  • 2篇DEXTRA...
  • 1篇胆管
  • 1篇胆管扩张
  • 1篇蛋白聚糖
  • 1篇蛋白类
  • 1篇动脉
  • 1篇对比剂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阻断
  • 1篇遗传学
  • 1篇胰肠吻合
  • 1篇胰管
  • 1篇胰漏
  • 1篇胰十二指肠
  • 1篇胰十二指肠切...

机构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武汉工程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安徽省黄山市...

作者

  • 6篇陈立波
  • 4篇杨炼
  • 3篇由法平
  • 2篇徐海波
  • 1篇何军
  • 1篇宋孟锜
  • 1篇鄢国平
  • 1篇韩萍
  • 1篇王冬冬
  • 1篇宋孟铸
  • 1篇任俭
  • 1篇冯敢生
  • 1篇杨永飞
  • 1篇孔祥泉
  • 1篇翟荣林
  • 1篇焉国平
  • 1篇柳熙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经组织间隙注射Dextran Gd-DTPA兔腘窝淋巴结MRI——一种新型MR对比剂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经组织间隙注射Dextran Gd-DTPA行兔腘窝淋巴结MR成像,探讨该新型淋巴靶向对比剂在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2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Dextran Gd-DTPA增强组和Gd-DTPA对照组,其中增强组18只,对照组4只。增强组分为3个小组:①反应正常组6只;②反应增生组6只,于双侧兔腓肠肌注射蛋黄乳胶;③肿瘤转移组6只,于双侧兔腓肠肌注射VX2肉瘤细胞混悬液。增强组行MRI平扫后,再经双侧趾蹼间隙注射10μmolGd/kg Dextran Gd-DTPA后30 min及1、3、6、12和24 h行腘窝淋巴结脂肪抑制T1WI扫描,测量标准化信号强度(SI)及增强率(En%),描绘浓度-信号强度曲线及时间-增强相应曲线。Gd-DTPA对照组4只,平扫后再经双侧趾蹼间隙注射50μmol Gd/kg Gd-DTPA后5、10和20 min行腘窝淋巴结脂肪抑制T1WI扫描。同时在体外检测Dextran Gd-DTPA溶液中质子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并计算R1值。结果:Dextran Gd-DTPA的T1值约0.03556 s,R1值约33.37 l/(mmol.s),Dextran Gd-DTPA经趾蹼间隙行腘窝淋巴结成像的达峰时间约1 h,正常组及反应增生组淋巴结均表现为明显强化,信号可均匀,亦可不均匀;VX2肉瘤转移性淋巴结表现为强化不明显,信号可为环状、不规则偏心缺损等不均匀的强化模式,类似邻近肿瘤的强化特征。定量分析发现,VX2肉瘤转移性淋巴结在脂肪抑制T1WI上的标准化SI和强化率(E%)2个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反应性增生组。在最佳达峰点,正常组Dextran Gd-DTPA的增强率远高于Gd-DTPA对照组。结论:Dextran Gd-DTPA作为组织间隙淋巴靶向对比剂,用量小,强化效应明显,可以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病变。
杨炼柳熙徐海波焉国平韩萍
关键词:淋巴结对比剂
淋巴靶向性MR造影剂Dextran—Gd—DTPA对兔腘窝VX2肉瘤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新型淋巴靶向造影剂Dextran-Gd-DTPA对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取12只新西兰大白兔(24个腘窝淋巴结)分成2组:正常组及VX2肉瘤腘窝淋巴结肿瘤转移组各6只。经双侧趾蹼间隙注射Dextran—Gd-DTPA后行MR增强扫描,计算标准化信号强度(sI)和增强率(En%)。同时在体外检测Dextran-Gd-DTPA溶液中质子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并计算R1值。结果Dextran-Gd-DTPA的T1值为0.03556s,R1值为33.37·L(mmol·s)^-1。正常组淋巴结明显强化,增强率约100%;VX2肉瘤转移性淋巴结表现为强化不明显,增强率为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extran-Gd-DTPA经组织间隙给药明显增强正常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强化效应不明显,这种新型MR造影剂对鉴别良恶性淋巴结有重要价值。
杨炼徐海波孔祥泉冯敢生鄢国平陈立波
关键词:肉瘤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上调HepG2细胞中SMYD3的表达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HBV是否通过调控组蛋白甲基化酶SMYD3的表达参与肝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方法通过向肝癌细胞HepG2转染HBx筛选出表达HBx蛋白的细胞株HepG2HBx。用激光共聚焦定位细胞内HBx蛋白和SMYD3蛋白的表达;实时逆转录PCR、Western blot检测转染H/3x前后HepG2细胞中SMYD3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HBx前后HepG2细胞增殖、凋亡的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HBx转染后HepG2细胞中SMYD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上调(SMYD3 mRNA:0.18±0.05与0.98±0.15,F=37.240,P〈0.05;SMYD3蛋白:0.28±0.03与0.58±0.06,F=21.042,P〈0.05)。转染HBx后HepG2细胞凋亡率下降(7.90%±0.42%与2.23%±0.14%,P〈0.01),细胞增殖能力增强(28.46%±4.33%与36.46%±0.17%,P〈0.0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能够上调HepG2细胞中SMYD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HBx可能通过SMYD3-组蛋白甲基化途径抑制HepG2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
杨炼任俭何军陈立波
关键词:肝细胞遗传学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7例肝癌、7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47例正常血清和肝组织GPC3、AFP表达水平,根据不同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1)肝癌患者、肝炎后肝硬化及正常对照者血清中GPC3水平分别为(212.6±137.5)、(60.9±27.8)、(39.5±18.7)ng/ml;肝癌患者血清GPC3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t=4.503,P<0.05;t=6.045,P<0.05);血清GPC3、AFP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4.2%和95.7%,均显著高于任一单项检测(t=4.132,P<0.05;t=6.514,P<0.05);(2)GPC3在肝癌组织表达高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t=3.724,P<0.05;t=15.799,P<0.05);GPC3与肿瘤大小、肿瘤数目、HBsAg及AFP水平无明显相关,而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3)AFP阳性肝癌血清GPC3阳性率为91.4%,而在AFP阴性肝癌中GPC3阳性率为59.1%。结论 GPC3联合AFP检测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确诊率,检测GPC3有助于提高AFP阴性患者肝癌的确诊率。
宋孟锜杨永飞王冬冬由法平陈立波
关键词:肝肿瘤甲胎蛋白类
不同方法提取肝细胞质膜蛋白效率的比较
2011年
目的 比较两种提取方法对肝细胞质膜蛋白提取效率的差异,以提高肝细胞质膜蛋白的提取效率.方法 取用手术切取的47例肝细胞癌和43例正常肝组织,分别利用试剂盒和改良法提取肝细胞质蛋白和膜蛋白;BCA法进行蛋白定量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提取出的质蛋白和膜蛋白样品中Na+/K+-ATPase和GAPDH相对含量,比较膜蛋白提取特异性.结果 利用改良提取法(B组)对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质膜蛋白的提取量分别为(1367.30±486.37)mg/L和(1059.80±226.29)mg/L,均明显高于试剂盒提取量(345.58±117.89)mg/L和(486.24±154.96)mg/L,P<0.05);改良提取法提取蛋白中反映质蛋白的指标GAPDH含量显著低于试剂盒提取法(P<0.05).结论 通过改良提取方法可有效提高肝细胞膜蛋白提取的丰度和特异性.
宋孟铸由法平杨炼陈立波
关键词:肝细胞
区域胆管、肝动脉、门静脉联合阻断治疗肝内胆管良性疾病的初步应用
2011年
目的探讨区域胆管和供应血管联合阻断在难治性肝内胆管疾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5月对17例右肝内胆管结石7、例肝内型先天性胆管囊肿开展区域胆管和供应血管阻断治疗。对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内胆管切开取石、胆管注入封闭胶和区域胆管、肝动脉、门静脉阻断;对肝内型胆管囊肿经肝门分离病变胆管开口注入封闭胶后行区域动脉、门静脉、胆管阻断。所有患者术后3 d1、周2、周复查肝功能,术后2周、1月、6月、1年行肝脏B超或CT随访。结果所有病例无肝衰、大出血、胆漏、严重感染等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周行肝脏B超或CT检查示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术后1月和6月复查肝脏CT示病灶完全消失,病灶所在肝脏萎缩消失,残余肝脏代偿增生。结论通过病变区域胆管、肝动脉、门静脉联合阻断治疗某些难治性区域性良性肝内胆管疾病,可以达到较彻底的治疗效果,且能有效降低对患者的创伤,减少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提高该类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李锦貌喻家奎陈立波翟荣林宋孟锜由法平
关键词:胆管扩张血管阻断
双重经胰管水平交锁胰肠吻合法的初步应用
2010年
目的 介绍一种自行设计的胰肠吻合方法 以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概率.方法 切除胰腺后将胰腺残端套入空肠,在距离胰腺残端约0.5cm和2cm处形成经胰管、水平、交锁吻合,以充分保证胰管通畅、吻合无张力和避免胰腺切割伤.分别在术后1、3、7d检测引流量、淀粉酶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按此法初步开展5例胰肠吻合,术后1、3、7d腹腔引流量平均为(231.4±45.7)、(168.2±53.6)、(54.5±39.8)ml,术后3、7d淀粉酶水平平均为(176±169)、(54±52)U.未发生术后胰漏、胆漏、肠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初步结果 表明用本法进行胰肠吻合可有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
陈立波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胰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