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05-004-08HZ)

作品数:14 被引量:172H指数:8
相关作者:肖晖赵靖舟王起琮张惠朱永峰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盆地
  • 8篇鄂尔多斯盆地
  • 4篇塔里木盆地
  • 3篇延长组
  • 3篇裂变径迹
  • 3篇奥陶系
  • 2篇盐岩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碳酸盐岩
  • 2篇气田
  • 2篇流体
  • 2篇马家沟组
  • 2篇光谱
  • 2篇红外
  • 2篇红外光
  • 2篇红外光谱
  • 2篇包裹体
  • 2篇成藏
  • 2篇成岩作用

机构

  • 14篇西安石油大学
  • 5篇西北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延长油田股份...
  • 1篇延安大学
  • 1篇西安地质矿产...

作者

  • 7篇肖晖
  • 6篇赵靖舟
  • 4篇王起琮
  • 3篇朱永峰
  • 3篇张惠
  • 2篇杨海军
  • 2篇郭艳琴
  • 2篇任战利
  • 2篇孟祥振
  • 2篇蔡振忠
  • 1篇李艳霞
  • 1篇宋立军
  • 1篇施玉娇
  • 1篇杨琼警
  • 1篇王刚
  • 1篇张丽娟
  • 1篇时保宏
  • 1篇王羽君
  • 1篇王桂成
  • 1篇刘艳

传媒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2篇新疆石油地质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岩性油气藏

年份

  • 3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盆山构造-热演化史被引量:16
2011年
利用磷灰石构造-热年代学年龄、有机质成熟度指标、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和单井EASY%Ro反演等方法,对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盆山系统开展盆山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磷灰石年龄记录了早白垩世(99~124.4 Ma)、晚白垩世(66~87 Ma)和古近纪(28.4~63 Ma)3次抬升过程;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反映出海西期构造抬升过程。单井热史模拟表明,孔雀河斜坡下古生界烃源岩在志留纪末-早泥盆世到达最大热演化程度,模拟最大古地温梯度为3.56℃/100 m,侏罗纪末古地温梯度为3.1℃/100 m,焉耆盆地南部凹陷侏罗纪晚期模拟最大古地温梯度达4.15℃/100 m。海西期剧烈的造山运动使孔雀河斜坡由沉积转入剥蚀演化阶段,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晚白垩世隆升使孔雀河斜坡及焉耆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热演化停止。
肖晖任战利赵靖舟王起琮时保宏宋立军
关键词:裂变径迹构造热演化塔里木盆地
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构造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4
2011年
文章以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隆起与孔雀河斜坡盆山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该地区露头和钻井样品开展碎屑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研究,对库鲁克塔格构造演化中关键构造事件提供热年代学约束.锆石样品在加里东晚期-早海西期达到最大古地温,之后经历了长期的抬升降温过程,锆石最小峰值年龄记录了371~392Ma和328~305.7 Ma二次构造抬升年龄;在晚侏罗-晚白垩世,样品逐渐退出磷灰石部分退火带底界,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了134.5~164 Ma、73~100 Ma和35.4 Ma三次构造抬升事件年龄,其中73~100 Ma为主要构造抬升年龄.海西期构造事件年龄反映了孔雀河斜坡由沉降转入剥蚀演化阶段,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晚白垩世构造事件则反映了库鲁克塔格山的强烈隆升.
肖晖任战利王起琮赵靖舟
关键词:裂变径迹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的阴极发光特征及白云岩化被引量:6
2013年
对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马家沟组白云岩的阴极发光性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白云岩阴极发光强度与Mn、Fe质量分数比值呈正相关性,白云岩微量元素整体具有低Na、Mn、Sr和高Fe含量的特点.泥晶白云岩有序度低,平均0.67,Na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平均值为302.3×10^(-6),δ^(13)C分布在0.6‰~-1.58%o,平均值为-0.33‰,反映准同生白云岩化;细晶白云岩有序度平均为0.71,δ^(13)C平均为-1.5%o,Mn含量增加,反映受成岩早期大气淡水淋滤的影响增加;中-粗晶白云岩有序度平均为0.84,Fe含量异常高,质量分数平均为11 617.2×10^(-6),δ^(13)C、δ^(18)O值都偏负,反映白云岩形成于埋藏环境.
肖晖赵靖舟
关键词:阴极发光白云岩化马家沟组靖边气田鄂尔多斯盆地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凹陷奥陶系成藏流体演化被引量:6
2012年
应用烃类包裹体偏光-荧光镜下特征、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油包裹体红外光谱特征,研究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凹陷奥陶系油藏成藏流体特征及演化历史.实验结果表明:油藏主要经历2期成藏,早、晚两期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分别在为72.5~78.5℃和92.1~99.7℃;油包裹体红外光谱实验再次表明,油包裹体内普遍含有水;还发现原生包裹体水/油相比值较大(4.6~2.1),烃类成熟度参数较低(CH2/CH3比值为7.3~4.5);次生包裹体水/油比值较小(1.1~0.4),烃类成熟度较高(CH2/CH3比值为2.9~1.9);原生包裹体普遍含有硫醇类化合物,而次生包裹体几乎不含有.对比奥陶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含硫醇类化合物为油藏早海西期生物降解作用形成,海西晚期较高成熟度原油的大量充注,使硫醇类化合物含量不断降低,同时部分硫醇类化合物开始发生裂解生成少量H2S.
肖晖赵靖舟杨海军蔡振忠朱永峰高莲花张妮
关键词:包裹体红外光谱
哈拉哈塘凹陷奥陶系原油成藏期次的地球化学示踪被引量:1
2013年
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凹陷奥陶系原油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但色谱基线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原油中普遍含有25-降藿烷;原油正构烷烃系列低碳数(nC15—nC26)的碳同位素偏重且变化平缓,高碳数(nC27—nC30)的碳同位素逐渐变轻,这些特征表明,该地区油藏经历了至少2期成藏过程,现今油藏以晚期充注原油为主。油包裹体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早期充注原油为低成熟油,m(CH2)/m(CH3)为4.5~7.3,直链碳原子数约为18~25个;晚期充注原油m(CH2)/m(CH3)为1.9~2.8,直链碳原子数约为7~11个,为正常成熟原油。因此,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凹陷现今原油为早期低成熟油遭受生物降解作用后又得到正常成熟度原油充注的混合原油。
肖晖赵靖舟朱永峰李艳霞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原油油气地球化学生物降解成藏期次
子长-蟠龙地区长1半深-深湖相沉积及其生油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子长—蟠龙地区长1油层组对本区油藏形成的影响。方法利用钻屑、测井、露头观察及化验资料等综合分析本区长1油层组的沉积特征和生烃能力。结果子长—蟠龙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1段上部(T3y55)广泛发育深湖相暗色泥岩、油页岩及浊积岩,其下伏为长1中下部交织河沉积,二者之间发生了一次突然水进,形成了10~15 m的深湖相泥岩、油页岩,其下沉积的为60~100 m的半深湖粉砂泥与浊积岩沉积。湖相沉积顶部被侏罗系延安组砂岩侵蚀切割,二者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从暗色泥岩厚度图可以看出,子长—蟠龙地区湖相东西宽度60 km,南北长120 km,且该区仅为原始湖泊的东半部中间部分,原始湖泊的面积应向南、西、北3个方向延伸至少两倍以上的面积。长1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大于4%,多为II1型干酪根,达到成熟阶段,因而具较好的生烃能力。结论该区广泛发育的长1湖相烃源岩对于盆地广大地区长2和侏罗系油藏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张惠孟祥振蒲仁海孟鹄
关键词:湖相浊积岩烃源岩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五段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家沟组沉积了一套以蒸发潮坪相为主的白云岩、含膏云岩等碳酸盐岩沉积物。利用宏观岩心、微观常规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氧碳同位素等资料,并结合物性资料,系统研究了富县地区马五段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环境。结果表明:马五段碳酸盐岩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海水、混合水和大气淡水成岩环境;成岩作用复杂多样,其中溶蚀作用和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孔隙发育有利,各种矿物的充填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去膏化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对储层孔隙发育不利。
王小芬杨欣
关键词:碳酸盐岩成岩作用鄂尔多斯盆地
碎屑岩流动单元成因类型与岩石物理特征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应用流动指标FZI进行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分类与评价的研究方法。方法利用储层结构系数GΦ确定了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根据储层流动指标FZI划分储层流动单元;根据薄片鉴定、图像分析、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压汞实验等实验数据,分析各类储层流动单元的岩石物理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结果延长组长2、长6段储层可划分为6类流动单元,浅层长2段储层以Ⅰ,Ⅱ,Ⅲ类流动单元为主,长6段储层则以Ⅲ,Ⅳ,Ⅴ类流动单元为主,皆以低孔低渗以及发育次生溶孔为特征。结论根据储层流动单元开展储层分类与评价是揭示储层成因以及开展储层定量研究的有效途径。
王起琮王刚施玉娇
关键词: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隆起中新生代构造抬升及演化被引量:40
2013年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技术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隆起抬升期次及演化过程。对渭北隆起不同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表明,渭北地区主要经历了3期主要抬升过程,主要发生在146~125 Ma,107~83.8 Ma和40~27.3 Ma.结合前人对该地区原型盆地、构造变形特征等研究成果认为,早白垩世末之前渭北隆起应为大型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整体以沉降沉积为主,此时尚未隆起;渭北隆起的形成和演化可分为晚白垩世整体抬升阶段和始新世~渐新世以来的断块翘倾两大阶段。晚白垩世渭北地区整体抬升主要受控于秦岭造山带中晚燕山期的抬升过程;始新世—渐新世以来的断块敲倾作用阶段,与秦岭造山带始新世以来的快速隆升,以及渭河盆地新生代的快速断陷作用有关。
肖晖李建新韩伟杨琼警
关键词:裂变径迹构造抬升渭河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英旺油田长8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被引量:27
2010年
通过岩心分析、压汞试验等方法研究了英旺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的非均质特征,认为本区长8储层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及微观非均质性均比较强,其变化规律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韵律和层内夹层影响,层间非均质性取决于层间隔层展布和储层性质变化,平面非均质性与砂体形态及接触关系密切相关.
王桂成王羽君
关键词:非均质性长8储层鄂尔多斯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