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31B07)

作品数:65 被引量:536H指数:12
相关作者:战吉宬王华李华刘树文陶永胜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9篇轻工技术与工...
  • 18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5篇理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4篇葡萄酒
  • 19篇葡萄
  • 16篇酿酒
  • 10篇酵母
  • 9篇发酵
  • 8篇酿酒酵母
  • 8篇酿酒葡萄
  • 8篇酒葡萄
  • 6篇香气
  • 5篇色谱
  • 5篇相色谱
  • 5篇酒酒球菌
  • 5篇红葡萄
  • 5篇红葡萄酒
  • 4篇多酚
  • 4篇乳酸
  • 4篇感官
  • 4篇赤霞珠
  • 4篇赤霞珠葡萄
  • 3篇质谱

机构

  • 48篇西北农林科技...
  • 18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华夏长城葡萄...
  • 2篇西安文理学院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食品发酵...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机械...
  • 1篇杨凌职业技术...
  • 1篇中国长城葡萄...

作者

  • 16篇战吉宬
  • 14篇王华
  • 14篇李华
  • 11篇刘树文
  • 8篇陶永胜
  • 8篇黄卫东
  • 7篇房玉林
  • 7篇孙翔宇
  • 6篇刘兴艳
  • 6篇李凯
  • 6篇赵芳
  • 6篇朱成龙
  • 6篇吕珍
  • 5篇杨芮
  • 5篇张振文
  • 4篇刘延琳
  • 4篇盛启明
  • 4篇王成
  • 3篇丁吉星
  • 3篇梁艳英

传媒

  • 17篇食品科学
  • 8篇中国酿造
  • 7篇现代食品科技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食品学报
  • 3篇农业机械学报
  • 3篇食品工业科技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北方园艺
  • 2篇科学通报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酿酒科技
  • 2篇食品科学技术...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食品科技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农产品加工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17篇2015
  • 20篇2014
  • 15篇2013
  • 3篇2012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葡萄酒中植物乳杆菌苹果酸-乳酸发酵潜能评价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赤霞珠葡萄酒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MLF)的过程,评价植物乳杆菌的苹果酸-乳酸发酵潜能,旨在开发潜在的葡萄酒植物乳杆菌商业苹果酸-乳酸发酵启动剂。【方法】以从新疆本土葡萄酒中筛选得到的糖苷酶活性较高的4株植物乳杆菌CS-1、XJ-14、XJ-25和XJA-2为研究对象,对未经过MLF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分别进行MLF,试验设置对照组(未进行MLF)。比较4株植物乳杆菌在葡萄酒MLF过程中菌株的生长情况、苹果酸含量的变化及MLF前后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差异,全面评价植物乳杆菌的苹果酸-乳酸发酵潜能。【结果】4株植物乳杆菌在葡萄酒MLF过程进行前6 d,菌密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接种6 d后,菌密度的下降趋势开始放缓;所有菌株均表现出良好的降酸能力,XJA-2的降酸能力略高于其余菌株,15 d内能够将葡萄酒中苹果酸浓度由2.3 g·L-1降至1.0 g·L-1左右,但所有菌株均未能完成MLF;菌株XJ-25处理组能够显著降低原酒中的生青味等不愉悦的香气并带来更加浓郁的花香及果香,XJ-14处理组同样能够降低葡萄酒的生青味,但花香果香相对XJ-25较弱,而菌株CS-1处理组和菌株XJA-2处理组均略微降低了原酒中的生青味,但由于化学味和植物味水平的提升,掩盖了原酒本身的花香和果香。【结论】利用植物乳杆菌XJ-25启动MLF有利于乙醇酯类香气物质的释放,增强了葡萄酒的果香及花香特征,相对于其余3株植物乳杆菌菌株更有利于提高葡萄酒香气质量。因此,植物乳杆菌XJ-25具有开发为商业发酵剂的潜能。
卜潇薛雪程静刘树文
关键词:植物乳杆菌苹果酸-乳酸发酵葡萄酒降酸香气
酿酒酵母对弱有机酸胁迫的应激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3年
酿酒酵母是生产酒类产品的主要微生物,而生产中的发酵环境对酿酒酵母来说是一种不利的生长代谢环境,存在多种胁迫因素,其中就包括弱有机酸引起的低pH胁迫。酿酒酵母应对胁迫环境,有自身一套完备的适应机制,不同胁迫应对机制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本文概括了近年来酿酒酵母对弱有机酸应激机制的研究热点,主要从弱有机酸胁迫的基因表达、转录表达以及蛋白质表达3个水平进行阐述,涉及ATP结合区转运子Pdr12及其转录因子War1p,HOG-MAPK途径,水通道蛋白Fps1p,质膜H+-ATP酶,SOD,CAT,以及弱有机酸与其他胁迫的交互作用,旨在为更好地研究酿酒酵母的弱有机酸应激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兴艳贾博赵芳王成李静援战吉宬黄卫东
关键词:酿酒酵母PH胁迫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葡萄冬芽和夏芽生理休眠相关基因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葡萄新梢上的芽有冬芽和夏芽两种,根据这两种芽休眠特性的差异,筛选与芽生理休眠相关基因,进而从分子水平研究葡萄芽生理休眠的相关机制。【方法】以‘赤霞珠’葡萄新梢上冬芽和夏芽为材料,夏芽作为驱动方(driver),冬芽作为实验方(tester),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构建冬芽和夏芽的SSH-cDNA文库,筛选冬芽和夏芽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通过NCBI同源比对,寻找与葡萄芽生理休眠相关的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分类。最后,运用Real-time PCR技术对部分候选基因进行检测,以验证其与葡萄芽生理休眠的相关性。【结果】共获得359条有效、高质量的差异基因片段,经CAP3软件聚类拼接,得到106个unique EST。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同源比对,有98条EST与已知蛋白或基因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占全部EST的92.4%。进行BLASTX同源比对,有54条EST与功能已知蛋白或基因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占全部EST的51%。已知功能的EST涉及休眠、逆境胁迫、细胞代谢、胞内物质运输等方面,且绝大多数基因信息来源于葡萄、苜蓿、橄榄、油菜、高粱、棉花、大蒜、拟南芥等植物。对差异基因片段进一步的功能分析发现,调控开花的基因占生物学过程的20%;与环境胁迫相关的基因占生物学过程的6%;与细胞代谢相关的基因占生物学过程的20%;与胞内物质运输相关的基因占总生物学过程的6%;其他包括DNA转录、减数分裂、细胞死亡及细胞壁松弛作用等。这些基因的分子功能主要有半胱氨酸型肽链内切酶、甲基转移酶、蛋白激酶、催化活性、结构分子活性、蛋白结合功能、DNA结合功能、ATP结合功能、蛋白质二聚体催化活性及丙酮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等。经Real-time PCR检测得知,在夏芽萌发过程中,候选基因在冬芽和夏芽中表达量呈不规律变化,且同一�
闵卓耿万刚房玉林张振文李华
关键词:葡萄抑制消减杂交冬芽
酿酒酵母发酵过程中褪黑素及其同分异构体变化规律的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本文研究了A、B、F三株酿酒酵母在模拟葡萄汁发酵过程中褪黑素及同分异构体产生及变化的规律,并初步探讨了与酵母酒精发酵进程的关系,最后用草莓、蓝莓、桑葚、树莓四种浆果发酵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褪黑素含量在发酵的第1 d达到最大值,A、B、F菌含量分别为0.773、0.647、0.825 ng/m L,随后迅速下降。褪黑素同分异构体含量在发酵的第3 d达到最大值,A、B、F菌含量分别为34.89、19.24、26.79 ng/m L,后期逐渐下降,且同分异构体含量远高于褪黑素(p<0.01)。草莓、蓝莓、桑葚、树莓发酵前后褪黑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同分异构体含量分别达到64.4、7.37、81.9、55.5 ng/m L,均显著高于褪黑素的含量。总之,褪黑素及其同分异构体在酒精发酵初期产生,中后期逐渐下降,推测与酵母发酵初期逆境代谢密切相关。
王成施雪莹肖华王丽花文云王晓磊战吉宬黄卫东
关键词:褪黑素同分异构体酒精发酵浆果
搅拌棒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媚丽’桃红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被引量:19
2014年
采用搅拌棒萃取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媚丽’桃红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媚丽’桃红葡萄酒中共检测到55种香气成分,包括26种酯类物质、4种酸类物质、9种醇类物质、6种萜烯类物质、3种C13-降异戊二烯等。通过计算香气活性值发现,其中12种香气成分对‘媚丽’桃红葡萄酒的香气有重要贡献。这些物质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异丁酸乙酯、异戊酸乙酯、异戊醇、2-苯乙醇、里哪醇、β-大马士酮和β-紫罗兰酮。感官分析结果表明:‘媚丽’桃红葡萄酒具有玫瑰香、苹果、草莓、菠萝等香气。
王华宋建强梁艳英糜川清李华
关键词:香气成分桃红葡萄酒
不同酿造工艺对两性花毛葡萄NW196葡萄酒挥发性物质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为研究不同酿造工艺对两性花毛葡萄NW196葡萄酒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仪器辅助液液萃取法提取葡萄酒中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结果表明:CO2浸渍工艺增加了酒中酯类、酸类和酚类等物质的含量以及挥发性物质的种类总数和总含量,苹果酸乳酸发酵增加了酒中醇类、酸类、酮类、酚类等物质的含量以及挥发性物质的种类总数和总含量,CO2浸渍工艺结合苹果酸乳酸发酵能够丰富葡萄酒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形成不同于传统葡萄酒的独特风格。
刘晶李华陶永胜张莉王华
关键词:酿造工艺葡萄酒挥发性物质
葡萄夏季修剪枝条栽培杏鲍菇的配方优化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葡萄夏季修剪枝条栽培杏鲍菇的最佳配方。【方法】采用比率混料设计和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麸皮、玉米粉、豆粕对葡萄夏季修剪枝条栽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麸皮、玉米粉、豆粕均能明显增加杏鲍菇的产量,3个因素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豆粕>玉米粉>麸皮。玉米粉与豆粕的交互作用对杏鲍菇产量有显著影响,麸皮与玉米粉、豆粕的交互作用对杏鲍菇产量影响不显著。最终确定的葡萄修剪枝条栽培杏鲍菇的最佳配方为:麸皮154.1g/kg,玉米粉51.9g/kg,豆粕51.9g/kg,葡萄夏季修剪枝条木屑742.1g/kg,采用该配方栽培杏鲍菇产量可达226.9g/袋,生物学转化率可达76.1%。【结论】用葡萄夏季修剪枝条作为主要培养料栽培杏鲍菇是可行的,且最优配方下杏鲍菇产量较高。
郭蔚杜双田龚黛李华王华
关键词:葡萄杏鲍菇
葡萄酒香气可视化指纹图谱构建方法被引量:3
2013年
以我国5个主要葡萄酒产区霞多丽(Chardonnay)干白葡萄酒为实验对象,研究分析了葡萄酒中的香气成分,利用可视化方法发掘其香气指纹特征,实现对供试酒样的产区辨别。实验酒样的香气成分通过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偶联GC-MS定性定量分析,计算检出成分的气味活性值(OAV),香气成分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投影到灰度空间,以二维灰度图直观表达香气数据的特征信息。研究结果表明,该法表达了不同产区供试酒样的香气特征差异信息明显,尤其是OAV的可视化图谱可作为葡萄酒的指纹图谱,直观表达供试酒样不同产区的香气指纹特征。
陶永胜文彦
关键词:葡萄酒霞多丽
昌黎赤霞珠葡萄相关酿酒酵母的分离与筛选被引量:9
2014年
以昌黎地区赤霞珠葡萄为样本,从中分离出5种酵母。通过菌落特征、菌体形态及赖氨酸培养基鉴定,初步确定其中4株为葡萄酒酿酒酵母。通过高浓度酒精(10%~18%)、高浓度S02(100~400mg/L),高糖浓度(10%-60%)和高温(37、42℃)的耐受性实验,初步筛选出两株可耐受14%浓度酒精、300mg/LSO_2、50%的葡萄糖浓度及42℃高温的菌株。与市售的两种酿酒酵母进行葡萄酒发酵实验,将所得酒样进行理化分析及感官品评,结果表明菌株a发酵力强,较市售酵母菌发酵后挥发酸含量低,残还原糖含量为0.40g/L,且葡萄酒感官评价最高。最终选出菌株a为赤霞殊葡萄酿酒酵母最佳菌株。
蒋文鸿严斌陶永胜
关键词:葡萄酒酿酒酵母菌株筛选发酵
RP-HPLC法同时测定葡萄酒、果酒、果醋中16种单体酚的含量被引量:12
2014年
新建一种同时适用于天然果蔬饮品葡萄酒、果酒、果醋中8种酚酸、4种黄烷-3-醇、3种黄酮醇、1种芪类含量测定的HPLC分析方法。使用Waters XBridgeTM Shield RP18(4.6×250 mm,3.5μm)色谱柱,乙腈-冰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8 m L/min,进样量20 u L,梯度洗脱,柱温30.0℃,DAD检测器同时采集280 nm和320 nm下的信号。16种单体酚均可有效分离,各物质的含量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且回收率高,重复性好,具有定量准确、快速等特点。运用该方法测定了3种葡萄酒、3种果酒、3种果醋中16种单体酚的含量。结果表明,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能被定量的单体酚分别有14种、14种、9种单体酚;苹果酒中能被定量的单体酚有7种,樱桃酒7种,石榴酒8种;苹果醋中能被定量的单体酚有8种,柿子醋9种,猕猴桃醋中8种。该法准确、可靠,可同时适于不同天然果蔬饮品葡萄酒、果酒、果醋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分析。
孙翔宇杜国荣马婷婷刘兴艳王晓宇战吉宬
关键词:葡萄酒果酒果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