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09053)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孟琴苏关关沈冲赵年丰徐小梅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浙江省教委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肝细胞
  • 3篇体外
  • 2篇原代肝细胞
  • 2篇鼠肝
  • 2篇鼠肝细胞
  • 2篇体外培养
  • 2篇利福
  • 2篇大鼠肝
  • 2篇大鼠肝细胞
  • 1篇代谢研究
  • 1篇毒性
  • 1篇异烟肼
  • 1篇体外肝细胞
  • 1篇酮类
  • 1篇细胞培养
  • 1篇细胞培养技术
  • 1篇利福平
  • 1篇黄酮
  • 1篇黄酮类

机构

  • 4篇浙江大学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4篇孟琴
  • 3篇沈冲
  • 3篇苏关关
  • 2篇裘虹霞
  • 1篇李卉
  • 1篇徐小梅
  • 1篇赵年丰
  • 1篇汤晓

传媒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原代肝细胞体外培养用于利福平和异烟肼肝毒性的研究
<正> 抗结核药利福平和异烟肼对人体均有肝毒性作用,而且二药合用时能加剧肝毒性。目前,普遍采用连续细胞系和动物模型进行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研究,国内外尚未报道采用体外肝细胞模型用于异烟肼、利福平的肝毒性研究。由于基于动物体或...
沈冲裘虹霞李卉孟琴
原代肝细胞体外培养用于利福平和异烟肼肝毒性的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研究利福平(rifampicin,LFP)和异烟肼(isoniazid,INH)对体外大鼠肝细胞的毒性。方法:以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反映肝细胞损伤,以尿素分泌量和大鼠白蛋白合成量反映肝功能。结果与结论:15mg/mL异烟肼(5mL)、10mg/mL利福平(5mL)以及相同剂量两药合用时LDH释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3倍、1.5倍和1.6倍,产生的白蛋白量分别为不加药时的25%、28%和28%,尿素产量也有相应下降但程度不如白蛋白显著。说明该剂量的利福平和异烟肼对大鼠肝细胞均有毒性作用,但两药合用并不增加毒性。进一步将此原代肝细胞模型与连续细胞系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与文献报道的动物模型比较,探索原代肝细胞模型在肝毒性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沈冲徐小梅孟琴苏关关赵年丰
关键词:肝细胞体外培养利福平异烟肼
凝胶包埋大鼠肝细胞用于醋氨酚肝毒性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以传统的多孔板贴壁培养为比较对象,采用醋氨酚为肝毒性药物模型,评价胶原凝胶包埋培养大鼠肝细胞用于药物肝毒性研究的可行性.结果发现,虽然多孔板培养和凝胶包埋培养肝细胞均表现出对醋氨酚肝毒性的浓度依赖性,但前者对毒性的敏感程度比后者小得多.在同样低浓度(2.5 mmol/L)的醋氨酚作用24 h后,胶原凝胶包埋的细胞活率下降到了对照组的35%,单层贴壁培养细胞的活率仅下降到了对照组的88%;以尿素和白蛋白合成能力表征的肝功能也出现同样趋势.此外,N-乙酰半胱氨酸(NAC)与甘草酸(GA)与醋氨酚一起加到培养基中能显著抑制醋氨酚导致的肝毒性,进一步说明凝胶包埋培养肝细胞可以反映保肝药物的临床作用.
沈冲苏关关孟琴
关键词:体外肝细胞醋氨酚肝毒性
大鼠肝细胞组织化培养用于药物Ⅰ和Ⅱ相代谢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比较大鼠肝细胞在单层贴壁、胶原凝胶包埋和聚球体三种培养方式下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及β-萘黄酮(BNF)对酶的诱导作用,考察组织化培养大鼠肝细胞的药物代谢能力。方法:大鼠肝细胞经三种培养方式培养一定时间后,分别加入非那西丁和7-羟基香豆素(7-HC),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葡萄糖化7-羟基香豆素(7-HC GLUC)和硫酸化7-羟基香豆素(7-HC SULF)的浓度,分别用于表征Ⅰ、Ⅱ相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以BNF作为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剂,分别考察它对Ⅰ、Ⅱ相药物代谢酶的诱导情况。结果:单层贴壁培养肝细胞Ⅰ相药物代谢酶活性在第5天已检测不到,Ⅱ相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在第7天已低于检测下限。在胶原凝胶包埋和聚球体两种培养方式下,大鼠肝细胞的Ⅰ和Ⅱ相酶活性在第7天还能保持初始值的32%~50%,且肝细胞聚球体的对乙酰氨基酚生成速率到第7天仍维持第1天的96%。肝细胞培养1~3d,肝细胞聚球体培养Ⅰ相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比单层贴壁培养高2.7~3.9倍(P〈0.01,P〈0.05)。BNF处理后,三种培养模型的Ⅰ相酶的活性都有2.5倍左右的提高(P〈0.05),而Ⅱ相酶的活性增加并不明显。结论:在保持药物代谢酶活性方面,肝细胞的胶原凝胶包埋和聚球体培养方式比单层贴壁培养方式更优,可能成为研究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更合适的体外模型。
裘虹霞苏关关汤晓孟琴
关键词:肝细胞细胞培养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