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S081)

作品数:9 被引量:8H指数:1
相关作者:唐凌李晓幸潘济华熊昌锟李敏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战时
  • 4篇抗战
  • 3篇民族
  • 3篇民族地区
  • 3篇抗战时期
  • 2篇少数民族地区
  • 2篇清代
  • 2篇广西少数民族
  • 2篇广西少数民族...
  • 1篇大圩
  • 1篇新桂系
  • 1篇玉米
  • 1篇院校
  • 1篇院校研究
  • 1篇农业
  • 1篇农业经济
  • 1篇农业院校
  • 1篇农业资源
  • 1篇清至民国
  • 1篇清至民国时期

机构

  • 5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百色学院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唐凌
  • 2篇潘济华
  • 2篇李晓幸
  • 1篇李敏
  • 1篇熊昌锟
  • 1篇李辉

传媒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古今农业
  • 2篇贺州学院学报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桂林师范高等...
  • 1篇柳州师专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战时“农都”改良推广旱地农作物的方法、原因及特点——以玉米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柳州沙塘作为抗战时期中国的"农都",在引进及推广旱地农作物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支撑了大后方经济的发展。玉米品种的优化及其种植技术的改良是"农都"科研的主要领域之一,中央农业实验所和广西农事试验场等科研机构及相关人员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既延续了传统,也开辟出新的道路;既发挥出科研主体的作用,也运用了社会管理的力量。"农都"引进及推广旱地农作物的方法带有鲜明的战时特征。
唐凌李敏
关键词:抗战时期
论豫湘桂战役期间战时“农都”的财产损失
2016年
豫湘桂战役期间,日军入侵对战时"农都"造成毁灭性破坏,其中,被迫疏散的农业机关和学校在疏散的路途上或者在疏散地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财产的巨大损失,沙塘各单位的建筑物和图书仪器设备等大量损毁。战后的农业科研受到严重影响,再未能恢复到战时水平。
潘济华
关键词:财产损失
清至民国时期外来旱地农作物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被引量:1
2016年
玉米在清雍正前后引入广西,乾隆时期在镇安府天保地区普遍种植,至嘉庆时期扩展。至清代末期,玉米在桂西北民族地区普遍种植,民国时期得以全面推广。番薯和马铃薯在桂西北民族地区的种植并不普遍。番薯引入相对较早但发展并不快,并始终作为蔬类出现在方志中,马铃薯引入较晚,二者在新桂系统治时期作为冬季作物得以推广。而三种农作物的发展脉络各不相同。
李晓幸唐凌
关键词:清代民国时期
新桂系“农都”建设与旱地农作物推广研究
2015年
新桂系集团统一广西后不久,在柳州沙塘建立广西农业实验场。抗战时期,各沦陷区的农业科研机构及其人员聚集沙塘,利用广西农业试验场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沙塘迅速成为中国的战时"农都"。为支撑大后方经济,新桂系集团将"农都"培育的玉米、马铃薯、红薯等高产旱地农作物品种,通过严密的行政系统,采取务实而有效的措施,大力进行推广,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新桂系集团支持和利用战时"农都"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大后方地区经济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唐凌李辉
关键词:新桂系抗战
抗战时期外来高产旱地农作物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2015年
抗战时期,应战时粮食特殊需求形势的需要,广西迅速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农业行政与科研体系,促进了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外来高产旱地农作物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进一步传播,玉米发展成为广西玉米主产区,番薯和马铃薯作为冬季作物得以较大范围推广。外来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大规模传播,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开发以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作为战略物资,对保障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晓幸
关键词:抗战时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
战时“农都”促进外来旱地粮食作物本土化效益分析
2017年
抗战时期,高产的外来旱地粮食作物实现本土化,对支撑大后方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柳州沙塘作为战时"农都",在此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其科研效益,不仅表现在成功地对玉米、红薯、马铃薯等外来粮食作物进行了改良与优化,还表现在提供了先进的种植程序与方法,增强了生产实践的科学性及实效性。其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促使这些旱地粮食作物在大后方地区迅速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传统的种植结构与方法。战时生产体制和科研试验系统的构建,是外来旱地粮食作物引进及传播效益增大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唐凌
关键词:本土化
柳州沙塘——抗战时期的中国“农都”被引量:1
2015年
抗战爆发前,广西农事试验场、广西大学农学院等机构已在柳州沙塘开展农业科研工作,奠定了广西近代农业科研的基础。“七七事变”后,全国各地的农业科研机构及其人员纷纷向西南大后方转移,聚集在沙塘,共同组建中国的“农都”。“农都”是战争的伴生物,是为抗战服务的。由于其基础脆弱和管理机制复杂等原因,使战时的农业科研受到很大制约。但是,它为全国各地的许多农业机构及其人员提供了避难的场所,延续了中国近代农业的科研力量,保持了一批有价值的农业科研设备和资料,促进农业科研机构、院校、企业、实验区以及管理机构和推广机构的合作,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争取国际力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在抗战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唐凌
利用沙塘镇历史优势和农业经济组建现代高等农业院校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广西柳州市沙塘镇作为"战时农都"曾经聚集有重要的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在农业的研究和发展方面取得优秀的成绩。利用沙塘镇的历史优势和农业优势,整合原有的教育资源,可以组建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条件的现代高等农业院校。
潘济华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院校
清代民族地区圩市发展中的国家力量——以广西灵川县大圩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4
2015年
传统学术观点认为,中国王朝国家的行政管理仅至县级,县级以下由士绅管理。"士农工商"的排序也使得商业位于四业之末,不受国家重视。然而,通过对档案、碑刻等资料的解读,发现清代国家通过设置行政机构,革新赋税制度,治理社会环境,疏浚河流大川、蠲免蠲征额赋以及对自然灾害的积极应对,形成了民族地区圩市经济开发中重要的国家力量。国家的积极参与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对民族地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熊昌锟
关键词:清代民族地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