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无)
- 作品数:7 被引量:89H指数:4
- 相关作者:杨保军刘琳琳黄河陈力丹崔绍轩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简论新闻观念对政治观念的能动作用被引量:3
- 2013年
- 新闻传媒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新闻观念对政治观念能动影响的必然性,"后新闻业时代"开启后,新闻及新闻观念对政治及政治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新闻观念也越来越成为建构主导政治观念的核心力量。
- 杨保军
- 关键词:新闻观念政治观念能动作用
- 极化与融合——民众新闻与专业新闻关系的观念论观察被引量:13
- 2013年
- 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民众新闻与专业新闻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对既有观念整理总结的基础上,从观念论角度提出,"极化"与"融合"可能是民众新闻与专业新闻关系的基本走向。也就是说,或者职业新闻与民众新闻始终保持适当的距离甚或分离、分立,民众的保持本色,专业的更专业;或者两者产生互动融合。
- 杨保军
- 关键词:专业新闻公民记者新闻专业主义
- 环境议题的传播现状与优化路径——基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比较分析被引量:32
- 2014年
- 环境议题传播维系着环境领域的信息互通、意义共享、对话协商与共赢协作。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分别对呈现政府环境议题构建的传统媒体和表征公众或社会组织环境议题构建的新媒体进行抽样分析,在评述了两类媒体中环境文本在议题选择、话语结构、叙事策略和主体角色等方面的差异、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环境议题传播的优化路径。
- 黄河刘琳琳
- 关键词:环境传播议题建构话语分析
- 对外传播中的环境议题建构被引量:1
- 2014年
-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环境大国,面临着国内严峻且复杂的环境问题,亦由此承担着在这一问题上国外政府与大众媒体带来的国际压力其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并非抱以纯粹客观、建设性的视角,而是演变为“和人权问题并列的外交批评策略和外交修辞策略”。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加强与优化环境议题的对外传播,
- 黄河庞航宇刘琳琳
- 关键词:环境问题议题建构大众媒体国外政府修辞策略
- 十月革命后俄国犹太人考夫曼在华的新闻出版活动
- 本文基于俄文资料,主要考证和评介了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后来到中国的著名俄侨报人考夫曼在华的新闻活动。考夫曼前后在华生活了27年,在哈尔滨创办了《鲁波尔》晚报、文艺期刊《边界》周刊、儿童杂志《燕子》双周刊,1932年接管...
- 赵永华
- 关键词:白俄
- 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的可能选择:发展新闻专业主义被引量:25
- 2013年
- 明晰主导性新闻观念、确立明确的"新闻主义"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认为,建立在"发展新闻主义"与"专业新闻主义"统一基础上的"发展新闻专业主义",是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的可能选择。在观念论视野中,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就是以新闻专业主义观念实现新闻业自身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整体发展、促成新闻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良性互动发展的"新闻主义"。
- 杨保军
- 瑞典传媒监督的法律与职业道德保障被引量:2
- 2013年
- 本文从瑞典对传媒监督的法律保障、传媒与瑞典政府的关系、瑞典新闻从业者的新闻角色认知等方面,分析了瑞典传媒履行监督职责的良好外部环境。同时也指出,看似完善的保障性因素,并不必然使瑞典的传媒监督呈现十分完美的状态。瑞典传媒同样存在其他各国传媒都存在的共同问题:自身利益的追求与履行传媒监督职责的平衡。
- 陈力丹崔绍轩
- 关键词:传媒监督
-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的发展——微博多级传播路径下传统广播的新突破——以徽电台为1列被引量:14
- 2013年
- 本文基于微博的多级传播模式,分析了微电台造就的广播的新影响力。微电台使得广播的线性单向传播转变为多级循环传播,广播变成了听得见且看得见和互动性强的形态,广播的受众结构趋于年轻化。微电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广播的消亡。多一种终端就多一种生存方式,多一分生存活力,微电台作为传统广播与网络微博的结合,为传统广播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探索出了一条很有前景的新路。
- 本刊编辑部
- 关键词:传统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