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2008E1223)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伍晓林李蔚侯兆伟金锐王蕊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原油
  • 1篇原油降解
  • 1篇生物采油
  • 1篇黏附性
  • 1篇微生物采油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系统发育分析
  • 1篇细菌
  • 1篇甲烷
  • 1篇发育分析
  • 1篇表面疏水性
  • 1篇采油
  • 1篇产甲烷
  • 1篇RDNA

机构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2篇侯兆伟
  • 2篇李蔚
  • 2篇伍晓林
  • 1篇王蕊
  • 1篇金锐
  • 1篇吴晓磊
  • 1篇刘洋

传媒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油田化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原油黏附性细菌的运动及其调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来自大庆油田对原油具有黏附性的菌株,通过显微观察法记录菌株对原油的趋化性运动,通过微生物黏着碳烃化合物(MATH)法进行了菌株对烃类物质的的疏水性试验。结果表明:原油黏附性菌株对原油的黏附作用可在10min以内产生;该菌株具有趋化性,可促使菌体"趋化带"现象产生。在菌体对数生长时期,测得菌株PR-1、1507、12-J对四种烷烃(二甲苯、十六烷、十二烷、环己烷)的平均疏水值分别为83%、56%、21%。添加适量的有机物A(生物表面活性剂)和B(化学表面活性剂)后,在提高菌株1507趋油性运动速率的同时,还提高了非原油黏附性菌株12-J对十六烷的疏水性。添加0.01 mol/L的有机物A或B后,疏水值由18%分别最大提高到70%和85%,对非原油黏附性菌株的趋油性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显微观察实验表明,添加适量的有机物A和B能显著促进菌体向原油表面聚集,促进了"趋化带"的产生,从而达到对采油微生物激活调控的目的。
伍晓林侯兆伟李蔚刘洋吴晓磊
关键词:表面疏水性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降解原油产甲烷气及其群落构成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微生物对原油充分降解生成甲烷,可将不易开采、含有剩余油的油藏转变为更容易开采的气藏。优化后的产气菌群45oc条件下厌氧培养,2个月后,开始检测到甲烷气体,产气量最大可达到15mL;12个月累计产气量为81mL。对产生的气体进行了天然气气相色谱检验,结果表明:在培养2个月后,其中甲烷体积分数为26.156%,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24.405%;在培养8个月后,甲烷体积分数为72.731%,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1.443%;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二氧化碳在甲烷菌作用下转化为甲烷。对作用后微生物菌种分析发现,菌群中含有好氧和厌氧降解原油微生物、乙酸盐菌和产甲烷菌。
伍晓林侯兆伟金锐李蔚王蕊
关键词:甲烷原油降解RDNA系统发育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