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102101110200)

作品数:10 被引量:197H指数:7
相关作者:贺德先郭天财朱云集王晨阳蒋向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大学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小麦
  • 4篇根系
  • 2篇冬小麦
  • 2篇施氮
  • 2篇穗型
  • 2篇土壤
  • 2篇内源
  • 2篇内源激素
  • 2篇种植密度
  • 2篇籽粒
  • 2篇茎蘖
  • 2篇根系活力
  • 2篇大穗
  • 2篇大穗型
  • 1篇氮代谢
  • 1篇氮肥
  • 1篇氮量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冬小麦籽粒

机构

  • 10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新乡市农业科...

作者

  • 5篇贺德先
  • 5篇郭天财
  • 4篇朱云集
  • 4篇王晨阳
  • 3篇胡敏
  • 3篇蒋向
  • 2篇冯伟
  • 2篇马冬云
  • 2篇徐丽娜
  • 2篇左毅
  • 1篇王东勇
  • 1篇盛坤
  • 1篇王彦丽
  • 1篇杨习文
  • 1篇张艳菲
  • 1篇邱喜阳
  • 1篇高红云
  • 1篇吴寅
  • 1篇李愿
  • 1篇刘骏

传媒

  • 4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轮耕对麦田土壤容重和小麦根系发育的影响被引量:31
2012年
为给小麦生产中的合理轮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轮耕麦田土壤容重及小麦根系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连续旋耕3年相比,旋耕2年后深耕处理降低了15~25cm土层土壤容重,对表层土壤容重影响相对较小,增加了不同层次土壤根量、生育中后期15~20cm土壤单株次生根数和根系活力。说明在黄淮平原当前普遍采用一年两熟种植制度和作物秸秆通过旋耕还田的耕作方式下,采取旋耕2年后深耕对于改善麦田土壤条件、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发育更为有利。
蒋向贺德先任洪志刘清瑞胡敏
关键词:小麦轮耕土壤容重根系发育
不同研究方式和方法对小麦根系活力及根质量测量准确度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为增强不同研究方式和方法条件下小麦根系研究的可比性,以郑麦9023和矮抗58为材料,于2010-2011年度研究了不同研究方式和方法对根系生理活性及根质量测量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盆栽条件下的根系活力(以鲜质量计)显著高于大田,不同生育期分别为24.607~334.839,29.362~298.834μg/(g.h)。室内培养时,不同培养基质条件下的根系活力大小顺序是水培>珍珠岩培>沙培>蛭石培>土培,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大田和盆栽条件下,直接冲根与筛网包裹冲根处理的单株根量损失率分别为45.57%~70.25%,15.79%~34.28%,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研究认为,盆栽条件下的根系活力测定值仅可作为大田栽培条件下的一个参考;室内培养条件下,为使根系活力测定值更具有可比性,应注明培养基质种类;研究中,建议采用筛网包裹冲洗的方法以获得准确的根质量测量值。
胡敏贺德先蒋向杨习文
关键词:小麦研究方法根系活力
小麦‘兰考矮早八’茎蘖分蘖节的内源激素差异及其密度调控效应被引量:2
2011年
选用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研究主茎和两分蘖间分蘖节部位的激素差异与分蘖成穗的关系及其密度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分蘖两极分化过程中,不同茎蘖间分蘖节中IAA和ZR含量及其IAA/ABA和ZR/ABA比值为主茎>分蘖I>分蘖II,而ABA含量为分蘖II>分蘖I>主茎。ZR含量、ABA含量及其IAA/ABA和ZR/ABA比值与分蘖成穗关系密切,较高的ZR含量、IAA/ABA和ZR/ABA比值以及较低ABA含量有利于分蘖成穗,反之则将导致分蘖衰亡。随种植密度增加和蘖位升高,激素含量及其平衡在分蘖与主茎间差距加大,分蘖弱势程度更突出,进而导致分蘖衰亡,且分蘖衰亡时间提前。
冯伟徐丽娜朱云集王晨阳郭天财
关键词:大穗型种植密度分蘖成穗内源激素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71
2011年
为给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机理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总结和分析了该技术的研究进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和矿质营养含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以及下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品质及麦田病虫害均有影响。未来该技术应增强增产机理、量化技术及配套技术方面的研究。
蒋向任洪志贺德先
关键词: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状生长发育籽粒产量
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穗粒位差异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给不同专用小麦的育种及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强、中、弱筋小麦品种郑麦366、豫麦49-198、郑麦004,研究了不同穗粒位籽粒蛋白质含量、SDS沉降值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对于蛋白质含量,强、弱筋力类型小麦品种穗位差异均表现为下>中>上,而中筋品种豫麦49-198则表现为中>下>上;3个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在不同粒位之间均表现为G1、G2位蛋白含量显著高于G3位,表明G1、G2位籽粒对提高蛋白质含量有利。3个品种籽粒SDS沉降值均表现为中、下部籽粒较高;郑麦366的中、下部穗位的G1位SDS沉降值显著高于其他粒位;对于中筋和弱筋品种,粒位差异为G2>G1>G3。对于GS酶活性来说,郑麦366和豫麦49-198的下部穗位籽粒活性较高,而弱筋品种郑麦004中部穗位籽粒活性较高。而GOGAT酶活性均表现为下部穗位最大,上部穗位最小,粒位则表现为G3最小。蛋白含量、SDS沉降值与酶活性的相关分析表明,GS和GOGAT酶活性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和SDS沉降值显著正相关。在小麦育种及栽培中,对于强、中筋小麦品种,适当减少花位以保证品质、增加穗数保证产量;对于弱筋小麦品种,则适当增加花位以增加产量及改善加工品质。
左毅马冬云张艳菲李愿王晨阳郭天财
关键词:冬小麦蛋白质
小麦根系活力的昼夜变化及最佳取样和测定时间被引量:20
2011年
为系统了解小麦根系生理活性的昼夜变化动态,规范根系活力测定技术,使不同研究条件下的根系活力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2009-2010年度以黄淮麦区推广面积较大的三个冬小麦品种(郑麦9023、周麦18号和郑麦004)为材料,对一天中不同时间取样和取样后放置不同时间的根系活力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根系活力昼夜变化显著,最高值出现在10∶00-14∶00,然后呈现下降趋势,最低值出现在23∶00-02∶00,而在02∶00-10∶00呈先升后降再升的"N"型变化趋势。田间取样后6h内,根系活力测定结果比较稳定,而在6h后测定结果变化明显,尤其是在16h后测定时变化显著。以上结果说明,小麦根系活力测定的最佳田间取样时间为10∶00-14∶00,田间取样后最好随即测定,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应争取在6h之内测定完毕。
胡敏贺德先
关键词:小麦根系活力
花后叶面喷施氮肥和锌肥对小麦粒重及营养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7
2013年
为了解小麦花后叶面喷施氮、锌肥对粒重及营养品质的改善作用及品种间的响应差异,以黄淮麦区20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花后喷施氮肥或锌肥后小麦粒重、植酸含量、Fe、Zn、Mg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后喷锌、氮均可增加小麦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其中喷氮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效果大于锌肥。喷锌可使小麦籽粒植酸含量下降,其中品种955159降幅达27.95%;而喷氮对籽粒植酸含量影响较小。喷锌显著提高籽粒中Zn含量,平均增幅54.38%;喷氮则可以显著提高籽粒中Fe和Zn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36.88%和11.25%,但降低了籽粒中Mg含量。喷锌可提高籽粒Zn的生物有效性,而喷氮可提高籽粒Fe的生物有效性。说明在小麦生育后期合理喷施氮肥和锌肥可以同时提高粒重及矿质元素含量和有效性,从而改善籽粒营养品质。
左毅马冬云王晨阳朱云集刘骏郭天财
关键词:小麦氮肥锌肥粒重
硅酸盐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效果及对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为寻求安全、简便的白粉病化学防治技术,2010-2011年度以周麦16号为材料,研究了硅酸盐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效果,以及对生育后期叶片光合性能、子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指出,生育后期喷施硅酸钾和硅酸钠均可有效防止白粉病发生,尤以前者的效果为佳。在2~10 g/L质量浓度条件下,喷施相对较低浓度的硅酸盐,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提高9.1%~28.6%,净光合速率提高12.3%~39.0%,产量增加8.6%~11.9%,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提高4.4%~5.8%和4.1%~5.8%,蛋白质含量提高1.5%~4.9%。研究表明,喷施硅酸盐可有效防控白粉病,生产实践中宜采用硅酸钾,其质量浓度以2~5 g/L为宜。
吴寅周宏美贺德先王东勇高红云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硅酸盐
施氮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分布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2
2012年
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大田条件下,研究氮肥用量对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根系生长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品种总根质量密度和各土层根质量密度变化趋于一致,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于抽穗期达到最大。施氮量影响根质量密度的分布,2品种均以180kg/hm2施氮处理根质量密度最大,其中豫麦49-198分别比360和0kg/hm2处理增加12.59%和31.11%,兰考矮早八分别增加8.02%和15.79%。大穗型品种根质量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多穗型品种,表明通过氮肥用量调控根量对提高大穂型小麦产量的作用更大。
邱喜阳王晨阳王彦丽朱云集郭天财
关键词:施氮量冬小麦根系
小麦兰考矮早八茎蘖幼穗激素差异及其密度调控效应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主茎和两分蘖间幼穗部激素差异与分蘖成穗的关系及其密度调控效应。【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置150(D1)、262.5(D2)和375万株/hm2(D3)3个种植密度,在拔节期取标记株区分主茎、分蘖Ⅰ和分蘖Ⅱ,显微镜下剥取幼穗液氮保存,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幼穗中赤霉素(GAs)、吲哚乙酸(IAA)、分裂素(ZR)和脱落酸(ABA)含量。【结果】小花分化期主茎与分蘖幼穗分化进程差异很小,之后差距增大,表现为主茎幼穗分化进程要快于两分蘖。在分蘖两极分化过程中,幼穗中GAs、IAA和ZR含量及其IAA/ABA和ZR/ABA比值表现为主茎>分蘖Ⅰ>分蘖Ⅱ,在拔节后期幼穗ABA含量表现为分蘖Ⅱ>分蘖Ⅰ>主茎,IAA/ZR较高或呈升高趋势时对分蘖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结论】分蘖幼穗中较高的GAs、IAA、ZR含量以及IAA/ABA和ZR/ABA比值有利于幼穗生长发育,而较高的ABA含量及IAA/ZR比值不利于分蘖成活。分蘖与主茎差距越大,分蘖衰亡时间越早,且密度对其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
徐丽娜冯伟盛坤朱云集郭天财
关键词:大穗型种植密度幼穗分化内源激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