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ABC002)

作品数:3 被引量:62H指数:3
相关作者:高全赵永椿丘纪华张军营郑楚光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电站锅炉
  • 1篇识别方法
  • 1篇水冷壁
  • 1篇燃尽
  • 1篇燃煤
  • 1篇燃煤电站
  • 1篇燃煤电站锅炉
  • 1篇燃烧
  • 1篇微观结构
  • 1篇煤燃烧
  • 1篇模态
  • 1篇颗粒物
  • 1篇锅炉
  • 1篇高温腐蚀
  • 1篇XRD
  • 1篇
  • 1篇簇模型
  • 1篇

机构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篇周科
  • 1篇姚洪
  • 1篇李猛
  • 1篇徐明厚
  • 1篇张军营
  • 1篇丘纪华
  • 1篇赵永椿
  • 1篇于敦喜
  • 1篇刘晶
  • 1篇郑楚光
  • 1篇刘小伟
  • 1篇高全

传媒

  • 1篇热能动力工程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工程热物理学...

年份

  • 3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未燃尽炭表面吸附汞的机理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本文应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B3PW91方法,在lanl2dz基组水平上研究了飞灰中未燃尽炭表面对汞的微观吸附机理。建立了表征未燃尽炭的饱和簇模型,讨论了该簇模型在不同的情况下对汞的吸附作用,计算得出吸附能,并做出了相关的实验解释。结果表明量子化学的理论计算是揭示汞等痕量元素的吸附机理以及筛选合适吸附剂的一种有效方法。
李猛刘晶郑楚光
关键词:簇模型
燃煤颗粒物三模态的有效识别被引量:6
2007年
为有效识别燃煤颗粒物模态,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Al元素粒径分布的识别方法,结果证明燃煤颗粒物实际上呈三模态分布,而非传统的双模态分布.分析表明超细模态产生于无机物的气化-凝结过程,粗模态主要由熔融矿物的聚合形成,而中间模态主要由气态组分在细小残灰颗粒上的异相冷凝/反应生成.对S元素粒径分布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Al元素粒径分布在燃煤颗粒物三模态识别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利用Al元素粒径分布不仅能有效识别颗粒物三模态,而且能准确地定义各模态的分界粒径,比常用的质量或体积等粒径分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为深入揭示颗粒物的形成机理及其物化特性表征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于敦喜徐明厚姚洪刘小伟周科
关键词:燃烧颗粒物模态识别方法
燃煤电站锅炉高温腐蚀特征的研究被引量:39
2007年
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探针、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和孔径测试等微观分析手段,对某燃煤电站锅炉水冷壁的腐蚀产物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腐蚀产物呈层状结构,其外层疏松多孔,内层结构致密;腐蚀产物主要组成为铁硫化物,铁氧化物和少量的硅酸盐组分,由内而外腐蚀产物的元素分布规律为硅、铝含量呈上升趋势,硫、铁含量呈下降趋势;矿物组成主要为腐蚀生成的铁硫化物矿物、铁氧化物矿物以及来自飞灰颗粒的硅铝酸盐矿物。综合分析其组成和微区特征,其水冷壁的腐蚀类型为硫化物型腐蚀。
高全张军营丘纪华赵永椿
关键词:高温腐蚀水冷壁微观结构XRD煤燃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