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516704)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尹志勇赵辉张绍祥陈蓉张伟国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医学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颅脑
  • 3篇颅脑损伤
  • 3篇脑损伤
  • 2篇对冲伤
  • 2篇生物力学
  • 2篇中脑
  • 2篇中脑组织
  • 2篇脑组织
  • 2篇减速
  • 2篇CT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有限元
  • 1篇受力
  • 1篇受力特点
  • 1篇死亡率
  • 1篇损伤生物力学
  • 1篇头颅
  • 1篇图像
  • 1篇脾切除

机构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医学部

作者

  • 7篇尹志勇
  • 6篇赵辉
  • 4篇陈蓉
  • 4篇张绍祥
  • 3篇刘盛雄
  • 3篇张伟国
  • 2篇王正国
  • 2篇杨光瑜
  • 1篇李梅
  • 1篇冯华
  • 1篇单佑安
  • 1篇林江凯
  • 1篇陈金华
  • 1篇董蕻
  • 1篇陈志
  • 1篇张项
  • 1篇邱明国
  • 1篇张礼均
  • 1篇朱刚
  • 1篇谭立文

传媒

  • 2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年份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颅脑模型减速撞击过程中脑组织受力特点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颅脑减速撞击过程中脑组织关键部位受力的特点(受拉或受压)。方法制作含气泡的透明颅脑物理模型,并将其固定在竖式颅脑减速撞击实验台上。将移动平台放置在400mm的高度,自由下落并撞击固定台面,同时采用高速摄像记录整个减速撞击过程,并用序列图片分析软件对气泡长、短轴(分别位于垂直于撞击方向及撞击方向)的轴长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撞击点处的气泡在短轴方向上的轴长变化大于长轴方向上的轴长变化,对冲点处的气泡在短轴方向上的轴长变化小于长轴方向上的轴长变化。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撞击点处的气泡所受到的作用力主要为压力且来自于短轴方向,即撞击方向;对冲点处的气泡所受到的作用力主要为拉力且来自于长轴方向,即撞击方向的垂直方向。该结果对于研究颅脑减速撞击致伤的力学机制及其诊断和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刘盛雄尹志勇赵辉杨光瑜
关键词:对冲伤脑组织受力特点
首例基于中国可视化人体图像的头颅有限元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
2010年
用第二例中国可视化人体(CVH)数据集,通过三维图像重建、头颅实体模型重建、有限元(FE)模型网格划分、头颅FE模型装配等步骤构建国人头颅三维FE模型。所构建的高精度头颅FE模型包括脑颅、颌面骨、下颌骨、大脑镰、大脑、小脑和脑干等结构。模型节点数和单元数分别为31 223和119 911,所有单元均为实体单元,网格质量单元的几项主要指标满足工程要求。所构建头颅三维FE模型与人体头颅解剖结构基本一致,在颅底以及面颅部位的精确性优于目前所报道的基于CT/MRI图像的头颅FE模型。基于CVH图像的国人头颅FE模型的构建是CVH数据集应用领域又一拓展。
赵辉陈蓉尹志勇张绍祥王正国
关键词:有限元损伤生物力学
颅脑减速碰撞中脑组织空化效应的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构建一种新的方法用于再现颅脑减速撞击过程中对冲部位的空化效应。方法:制作含微气泡的透明颅脑物理模型,并将其安放在竖式颅脑减速撞击移动平台上。在高强度灯光的照明环境中,将移动平台以40 cm的高度自由下落而撞击固定台面,同时采用高速摄像记录减速撞击的整个过程。之后用序列图片分析软件计算微气泡的体积与平均压力的变化,研究碰撞过程中脑组织的空化效应。结果:位于撞击对侧的微气泡在撞击过程中其体积明显增大,位于撞击侧的微气泡在撞击过程中其体积减小,位于中性点的微气泡在撞击过程中其体积增减不明显。结论:该实验结果表明颅脑对冲部位出现了负压,存在空化现象。清晰直观地再现了颅脑减速撞击过程中对冲部位的空化效应。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认识颅脑减速撞击过程中脑组织内动态应力的分布特点,为阐明交通事故伤中较为常见的颅脑"对冲伤"的力学发生机制提供一定的方法和实验基础。同时该方法对于研究颅脑减速撞击损伤的致伤机理及其诊断和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刘盛雄尹志勇赵辉杨光瑜
关键词:颅脑对冲伤空化
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模型及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用自行设计的减速伤致伤装置复制兔坠落式颅脑减速性损伤。致伤装置由滑动导轨、动物固定台车、基座、撞砧及支架等部分组成。55只家兔分为对照组(10只)和致伤组(45只),致伤组又根据坠落的高度不同随机平均分为3组,Ⅰ组2.5m,Ⅱ组3.5m,Ⅲ组7.0m。将兔仰卧固定于动物固定台车上从不同高度坠落,其颅顶部撞击基座上的撞砧,用高速摄像观察兔颅脑减速伤致伤过程。从动物伤后行为、CT影像、大体解剖观察和病理变化等四方面对兔颅脑损伤进行研究。结果Ⅰ、Ⅱ组动物伤后4小时存活9只和6只,Ⅲ组动物致伤后即刻死亡。Ⅰ组CT影像观察和解剖未见颅脑损伤;Ⅱ组致伤后出现颅骨骨折、脑挫伤、硬膜下出血、对冲伤和轻微脑实质出血;Ⅲ组均出现了颅骨骨折、脑挫伤、硬膜下出血、脑实质出血和对冲伤。颅脑减速伤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出血性脑挫伤。结论坠落高度(减速度)对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影响,对冲伤在严重颅脑减速伤中尤为明显。
赵辉尹志勇陈蓉张伟国董蕻刘盛雄张绍祥王正国
关键词:颅脑损伤生物力学
64层螺旋CT在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研究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的伤情特点。方法实验用兔36只,包括对照组(6只)和致伤组(30只)。采用自行设计的减速伤致伤装置复制兔坠落式颅脑减速性损伤,致伤组根据不同致伤高度分为Ⅰ组(2.5m)、Ⅱ组(3.5m)和Ⅲ组(7m)。于致伤后3~4h行64层螺旋CT平扫,观察兔颅脑减速伤的CT表现,并与大体和显微解剖学观察结果、高速摄像系统所见进行对照。结果坠落高度越高,兔颅脑损伤越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颅内病灶;脑挫裂伤位于撞击处及对冲部位,以对冲部位更严重;颅底骨折均位于对冲部位。CT平扫可准确显示颅骨骨折,且与高速摄像系统所记录的兔颅脑撞击部位一致。对兔颅脑损伤严重的Ⅲ组,CT平扫基本上显示了所有颅脑损伤情况;Ⅱ组轻度损伤者CT扫描呈假阴性;Ⅰ组颅脑CT表现均为阴性。结论64层螺旋CT平扫可显示重度及部分中度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的伤情特点,能为颅脑损伤机制的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陈蓉张绍祥尹志勇赵辉张伟国陈金华
关键词:CT颅脑损伤坠落伤减速度动物模型
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探讨其在颅脑创伤的伤情判断和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61例临床典型颅脑减速伤患者的颅脑CT影像资料,结合致伤病史及临床资料,总结归纳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结果颅脑减速伤损伤的主要特点为:撞击部位头皮损伤、颅盖骨折、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挫裂伤,对冲部位硬膜下血肿、颅底骨折和脑挫裂伤;颅骨骨折以撞击部位多见,硬膜下血肿以对冲部位多见,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位于脑底部及脑挫裂伤区;额、颞叶严重对冲伤是常见颅脑减速伤的重要特征。结论根据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结合致伤病史或颅脑CT表现,可为临床颅脑减速伤伤情的快速判断与救治、CT扫描及诊断、创伤事故原因的评判提供理论依据。
陈蓉张伟国赵辉尹志勇谭立文邱明国张绍祥
关键词:颅脑损伤CT
脾脏切除对颅脑创伤大鼠死亡率及脑含水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脾脏切除对脑创伤大鼠死亡率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为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探讨新思路。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颅脑创伤假手术+脾切除假手术组(A组),颅脑创伤+脾切除假手术组(B组)和颅脑创伤+脾切除组(C组)。采用改进的Feeney法对大鼠右侧大脑半球进行致伤,伤后采用Longa法进行行为学评分;观察A(23只)、B(48只)、C(47只)三组大鼠致伤后7d内的死亡率;测定各组致伤后1d(8只)、2d(8只)、3d(8只)及7d(7只)时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结果致伤后B、C两组之间Long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伤后7d内大鼠死亡率A、B、C组分别为O%、35.4%及14.9%,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致伤侧脑含水量于伤后1,2,3及7d时分别为(81.98±0.35)%和(81.78%±0.41)%、(82.58±0.63)%和(81.81±0.48%)(P〈0.05)、(82.54±0.54)%和(81.52%±0.84)%(P〈0.05),以及(81.50±0.41)%和(81.21±0.36)%。结论颅脑创伤大鼠于伤后行脾脏切除能够降低致伤侧脑组织水肿程度,显著降低大鼠的死亡率。
李梅李飞张礼均陈志张项单佑安林江凯朱刚尹志勇冯华
关键词:脾切除术死亡率脑含水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