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1AA211101)

作品数:12 被引量:239H指数:8
相关作者:张天真郭旺珍刘学义方宣钧宛煜嵩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育种
  • 6篇基因
  • 5篇大豆
  • 4篇棉花
  • 4篇抗病
  • 4篇分子标记
  • 3篇性状
  • 3篇孢囊
  • 3篇孢囊线虫
  • 3篇线虫
  • 3篇陆地棉
  • 3篇分子标记辅助
  • 2篇品质性状
  • 2篇纤维品质
  • 2篇纤维品质性状
  • 2篇连锁图
  • 2篇轮回选择
  • 2篇聚合育种
  • 2篇抗病基因
  • 2篇抗病育种

机构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山西省农业科...
  • 3篇海南省热带农...
  • 2篇海南省农作物...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篇郭旺珍
  • 5篇张天真
  • 3篇刘学义
  • 3篇朱协飞
  • 2篇宛煜嵩
  • 2篇方宣钧
  • 2篇闵留芳
  • 2篇易成新
  • 2篇王珍
  • 1篇任小俊
  • 1篇陈良兵
  • 1篇孔巍
  • 1篇宋宪亮
  • 1篇潘家驹
  • 1篇蒙忻
  • 1篇马俊奎
  • 1篇柳李旺
  • 1篇袁有禄
  • 1篇朱美霞
  • 1篇章彦

传媒

  • 6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Journa...
  • 1篇棉花学报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棉花学...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张含有227个SSR标记的大豆遗传连锁图被引量:34
2005年
利用由大豆主栽种晋豆23和农家种灰布支(ZDD2315)杂交培育的F10代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Jinf,共474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依据1999年Cregan等发表的大豆“公共图谱”,选用441对SSR引物,建成了含有227个SSR座位的大豆SSR连锁图,该图覆盖大豆基因组1900cM,两个相邻标记的平均间距为8.3cM,归属于20个大豆连锁群,与Song等2004年发表的公共图谱相比,所有标记都被定位于相同的连锁群,且排列顺序大致相同,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宛煜嵩王珍肖英华吕蓓方宣钧
关键词:大豆基因遗传连锁图SSR标记农家种
棉花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和纤维品质性状QTL分析
分子遗传图谱是进行棉花分子遗传和育种研究的有力工具。以海陆种间杂交BC1为作图群体,利用SSR、SRAP标记技术构建了四倍体栽培棉种高密度分子图谱。图谱具有802个标记位点, 总长4347.5 cM,基因组覆盖率为79....
宋宪亮孙学振刘娟郑希明张天真
关键词:棉花QTL纤维品质
文献传递
利用大豆分子连锁图定位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QTL被引量:49
2003年
大豆孢囊线虫 (SCN ,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 ,是引起大豆黄萎病的病原 ,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SCN的生理小种多达十几种 ,在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原主要为 4号生理小种 ,它是现有生理小种中致病力最强的小种。经典遗传学研究已经确定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由 1- 4对核基因控制 ,估计有 10个以上的抗性座位。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及QTL定位方法的发展为深入研究该病害的抗性遗传规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这对加速我国抗大豆抗孢囊线虫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晋豆 2 3×ZDD2 315组合F2 群体 (2 5 3个单株 )为试验材料 ,其中灰布支黑豆 (ZDD2 315 )是我国山西省农家品种 ,对大豆孢囊线虫 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高抗。利用塑料钵柱法进行SCN抗性鉴定 ,构建大豆孢囊线虫抗性主座位所在区域的分子图谱 ,并进行SCN的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根据已发表的大豆A和G连锁群的分子遗传图谱 ,应用BSA法 ,获得了 8个与SCN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相关的SSR标记 ,它们是Satt0 38(176bp/ 182bp) ,Satt30 9(130bp/ 135bp) ,Satt6 10 (2 4 0bp/ 2 2 2bp) ,Sat_14 1(189bp/ 184bp) ,Satt187(30 0bp/ 2 5 0bp) ,Satt315 (2 5 3bp/ 2 4 8bp) ,Satt6 32 (2 86bp/ 2 90bp)和Sat_16
蒙忻刘学义方宣钧
关键词: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基因定位分子连锁图抗病育种
陆地棉分子标记辅助轮回选择聚合育种——Ⅰ.群体创建与基础群体的评价被引量:7
2004年
以抗黄萎病轮回选择基因库g2中的不育株为主体亲本,分别与高强纤维品系P7235、抗黄萎病种质P60182转Bt基因抗虫棉山西Bt(SHXBt)和中心Bt(ZHXBt)杂交后再进行聚合杂交,合成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基础群体C0。随后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表型选择,共获得P1、M1、MP1、P2、M2和MP2等6个选择群体。分析C0群体中的3种分子标记,发现基础群体C0的遗传基础是平衡的。将C0、g2与对照SU12进行比较,C0群体的抗虫性和各纤维品质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g2和SU12,早熟性和产量性状不显著低于g2与SU12;多数性状在3个群体之间的样本方差存在差异,而且以C0群体的选择潜势较大。比较了各性状在可育株与不育株之间的差异,明确了进行进一步分析的材料基础。
易成新郭旺珍朱协飞闵留芳张天真
关键词:陆地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轮回选择
应用ISSR标记分析灰布支黑豆与晋豆23的F3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6
2003年
本研究对晋豆 2 3与大豆孢囊线虫抗源灰布支黑豆的F3代群体共 6 1个单株进行了ISSR分析 ,共检测出 376个基因位点 ,多态性位点 82个 ,多态性位点比例为 2 1 8%。获得 5个共显性位点 ,5个共显性位点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为 0 16 4。ISSR引物 (GA) 8C检测到 3种基因型 ,ISSR引物VDV (CT) 7检测到16种基因型。本研究表明该群体内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说明灰布支黑豆是大豆孢囊线虫抗病育种的理想抗源。
任小俊马俊奎章彦刘学义
关键词:ISSR标记大豆孢囊线虫抗病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棉花Rf1育性恢复基因和抗虫Bt基因被引量:57
2003年
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 0 - 6 13- 2R与转Bt基因抗虫棉R0 19(轮回亲本 )杂交、回交产生BC2 群体。利用CMS恢复基因Rf1紧密连锁的 3个SSR标记和Bt基因的PCR标记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聚合有Rf1和Bt的转基因抗虫棉恢复系。在分析的 5 9个BC2 单株中 5 5株存在恢复基因标记 ,5 4株存在Bt基因 ;综合标记分析结果 ,共获得 5 4个同时具Rf1与Bt基因的聚合单株 ;这些聚合单株自交后 ,通过标记辅助选择 ,获得 10株含Bt基因且Rf1纯合的单株。
柳李旺朱协飞郭旺珍张天真
关键词:棉花BT抗虫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聚合
大豆与棉花基因组中抗病基因类似物的相似性分析
2005年
已知许多植物抗病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具有保守的结构域,如NBS、LRR、TM等。根据烟草的N基因、亚麻的L6基因和拟南芥的RPS2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1对简并引物,以应县小黑豆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16个不同的RGA片段,大小为470~545bp,且不同程度地含有抗病基因的保守序列,如GGVGKTT、GSRII、GLPL等。与已知大豆、棉花RGA进行比较,发现获得的大豆RGA和用相同引物扩增获得的棉花RGA核酸序列以及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之间同源性较低,与已经克隆的大豆RGA及其氨基酸序列之间有较高的相似性。
朱美霞陈良兵
关键词:大豆棉花RGA同源性
棉花基因组育种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7
2003年
概述了近十年来棉花基因组育种研究现状。针对目前棉花基因组育种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借鉴其它作物的基因组育种经验,提出棉花基因组育种的发展对策。
郭旺珍张天真
关键词:棉花基因组育种现状质量性状分子标记分子生物学
植物抗病基因特异性分子进化被引量:9
2003年
病原物与寄主间长期的相互选择与适应 ,使得植物的抗病性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根据基因对基因模式 ,植物中存在的抗病基因和病原物中具备的无毒基因的互作进化可视为连续的步步适应的相互选择的过程。随着抗病基因的分离以及抗病性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抗病基因保持对无毒基因的识别从而不断进化的分子机制逐步得到阐明。本文综述了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 ,植物对病原物的特异性识别 ,由此获得的对于该病原物的专化抗性 ,并且随病原物的变异而进化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 :抗病基因的结构特征 ,无毒基因的多样性 ,抗病基因的基因组结构 ,抗病基因之间在起源和进化上的关系以及重组、复制、删除。
孔巍刘学义
关键词:抗病基因分子进化无毒基因病原物
棉花优异纤维品质性状的双列杂交分析(英文)被引量:27
2005年
利用 5个具有不同纤维品质性状的品种 (系 )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 2 0个 ,通过亲本和F1的 2年随机区组试验 ,结果为除纤维整齐度受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 ,其余性状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 ;在与环境的互作中 ,纤维强度和长度的互作效应小 ,麦克隆值的加性和母体效应及伸长率的显性效应与环境的互作较大 ,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遗传主效中 ,所有的研究性状不存在母体效应 ,以加性为主 ;强度与长度加性遗传率高 ,分别占 77 6 %和 73 2 % ;麦克隆值的加性效应占 4 5 2 % ,显性效应所占的比例在纤维性状中最高 ,为 11 5 %。纤维品质性状的群体平均优势仅麦克隆值的较高 (3 2 % ) ,达到了显著水平 ,其余性状的优势仅为 - 0 4 %~ 0 7%。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结果与杂种优势一致。在杂种优势利用时 ,可以通过双亲平均值的高低来预测F1的纤维品质表现。纤维强度、长度和细度的加性遗传率高 。
袁有禄张天真郭旺珍潘家驹R.J.Kohel
关键词:陆地棉优质纤维杂种优势育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