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976016)

作品数:24 被引量:185H指数:8
相关作者:彭晓峰王补宣王晓东王昊陆建峰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动力工程及工...
  • 9篇理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汽泡
  • 5篇换热
  • 3篇射流
  • 3篇核态沸腾
  • 3篇BUBBLE
  • 3篇传热
  • 3篇BOILIN...
  • 2篇滞后性
  • 2篇气泡动力学
  • 2篇温度场
  • 2篇相变换热
  • 2篇相互作用
  • 2篇流体力学
  • 2篇接触角
  • 2篇过冷沸腾
  • 2篇核化
  • 2篇沸腾换热
  • 2篇MARANG...
  • 2篇测试技术
  • 1篇动力学

机构

  • 19篇清华大学
  • 4篇台湾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19篇彭晓峰
  • 10篇王补宣
  • 9篇王晓东
  • 6篇王昊
  • 4篇陆建峰
  • 4篇田勇
  • 4篇李笃中
  • 2篇柯道友
  • 1篇李春辉
  • 1篇李智敏
  • 1篇徐罕
  • 1篇林唯耕
  • 1篇潘钦
  • 1篇刘涛

传媒

  • 5篇工程热物理学...
  • 3篇中国科学(E...
  • 3篇应用基础与工...
  • 3篇热科学与技术
  • 3篇Scienc...
  • 2篇航空动力学报
  • 1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磁流体发电情...
  • 1篇Tsingh...

年份

  • 3篇2005
  • 3篇2004
  • 11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接触角测试技术及粗糙表面上接触角的滞后性 Ⅱ:粗糙不锈钢表面接触角的滞后性被引量:24
2003年
应用躺滴法结合CCD数字影像技术研究粗糙不锈钢表面上的接触角滞后现象.结果表明:随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前进接触角增大,后退接触角减小,滞后性增加,且以90°的Young接触角为界,前进接触角和后退接触角随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同时滞后性随液相表面张力的增加而增强.这些实验结果和观察与此前提出的滞后张力模型预测一致,实际表面接触角滞后现象的研究对于推动气液相变的诸多子过程的深入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晓东彭晓峰陆建峰王补宣
关键词:接触角滞后性传热
Bubble Interaction in Thermal Boundary Layers
2002年
The boiling process i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nonlinear interactions between bubbles in the thermal boundary layer. The present paper uses a heat balance approach to derive the interaction length between bubbles based on boiling heat transfer mechanisms and bubble dynamics. The effects of some important parameters on the interaction length are then analyzed. Interestingly, the whole range of fluxes from low heat flux nucleate boiling to high heat flux boiling, departure from nucleate boiling (DNB), critical heat flux (CHF), and transition boiling, can be well understood by the concept of interaction length. The present paper also uses the concept of interaction length to present a unified description of DNB and CHF phenomena throug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nucleate boiling.
彭晓峰
关键词:BUBBLEBOILINGHEATTRANSFERBOILINGCURVEINTERACTION
汽泡扫荡现象及其机理分析被引量:5
2003年
高速摄像观察记录细小铂丝上过冷核态沸腾过程,发现存在汽泡往返扫荡现象.描述了汽泡往复扫荡现象的一般过程特性和主要特点,探讨了扫荡引起的沸腾系统内部相互作用以及对换热的影响,提出了不对称温度场驱动模型并对汽泡扫荡现象进行了初步解释.
王昊彭晓峰王补宣李笃中
关键词:传热学换热机理
气液相变过程亚稳态体相内部界面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利用热力学理论对亚稳态体相内部活化分子的聚集状态进行讨论,发现在无外界扰动的平衡状态下,体相内部活化分子绝大多数以单体形式存在,并给出了单体与聚集体的浓度关系。在聚集体浓度与聚集体内部分子数之间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临界聚集浓度的表达式,从而确定体相处于过热(过冷)极限点时的内部分子能量分布特性,借以从分子聚集的角度来描述气液相变的物理图景。同时,利用体相在过热(过冷)极限点处的宏观性质来逆推体相与微小新相之间的界面张力γ,从而对经典理论的形核率作出修正。
田勇王晓东彭晓峰
关键词:亚稳态
过冷沸腾非均相汽泡界面特性分析
2005年
本文针对过冷沸腾中汽泡顶部射流现象进行分析与模拟。建立汽泡界面模型,考虑蒸发凝结以及Marangoni效应。利用CFD软件Fluent6.0对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成功模拟得到泡顶射流流场。模拟结果无论是流场结构,还是流场强度,都与实验一致吻合,充分证明泡顶射流由Marangoni效应引起。
柯道友王昊彭晓峰王补宣
关键词:过冷沸腾汽泡射流MARANGONICFD
加热丝上核态沸腾时汽泡间的热相互作用被引量:3
2002年
本文分析讨论加热丝上汽泡生长过程中加热丝的温度变化特征 ,揭示一个活化核心的起泡对周围其他活化核心起泡过程以及其自身的影响 ,进而讨论两个核心之间起泡的相关性。分析还发现由于汽泡生长造成的局部温度下降是加热丝表面沸腾需要较高过热度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温度场的计算 ,模拟了两个临近核心之间的热相互作用 ,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王昊彭晓峰
关键词:核态沸腾相互作用核化温度场
气液相变的自聚集分析被引量:5
2003年
应用分子自由程概念给出一种判别体相中活化与非活化分子的判据,基于分子自聚集理论,提出活化分子临界聚集浓度的概念,描述核心形成之前的物理图景。浓度较低时活化分子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达到临界聚集浓度时开始聚集,但只有聚集数小于5的聚集体能够在体相中稳定存在,过剩的活化分子只能无限聚集,形成临界核心,继而产生相分离,在无外界扰动时,临界聚集浓度点对应着气-液相变的过热极限点或过冷极限点。通过定量分析聚集体浓度和聚集数的关系,确定体相处于过热(过冷)极限点时体相与新相之间的界面特性,预测体相与微小新相之间的界面张力γ,对经典理论的形核率作出合理修正。
王晓东田勇彭晓峰
关键词:形核率
团聚的序参量问题被引量:3
2002年
应用胚泡的填充模型对团聚的结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提出团聚序参量的结构。在分析序参量的基础上提出对压力扰动模型的修正 ,使压力扰动更加符合团聚演化进程各阶段的变化情况 ,然后利用团聚的序参量解释了沸腾系统中射流的性质及其原因。最后计算团聚序参量结构所得的表面能 。
陆建峰彭晓峰
关键词:序参量射流表面能
动态接触角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0
2003年
应用经典的Moffatt解,通过引入接触线特征参数λ给出接触线上的粘性剪切应力,导出动态接触角和接触线移动速度的关系,尝试解释文献中两种不同测量方法所得静态接触角不一致的现象,理论所揭示的动态接触角和接触线移动速度的关系曲线和以往文献中的曲线形式基本一致,通过和Hoffman试验数据的比较发现,λ与流体性质无关,是表征固壁性质的特征参数,并初步探讨了λ的数理意义。
王晓东彭晓峰
动态接触角与接触线上的应力奇点被引量:14
2003年
应用经典的Moffatt解,通过引入接触线特征参数λ’,给出了接触线上的黏性剪切应力,导出了动态接触角和接触线移动速度的关系,解释了文献中两种不同测量方法所得静态接触角不一致的现象.理论所揭示的动态接触角和接触线移动速度的关系曲线和以往文献中的曲线形式基本一致.通过和Hoffman试验数据的比较发现:λ’与流体性质无关,是表征壁面性质的特征参数.初步探讨了λ’的数理意义.
王晓东彭晓峰李笃中
关键词:固液界面特征参数相变传热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