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03DZ19704)
- 作品数:13 被引量:138H指数:7
- 相关作者:李焰生林岩李红伟徐群施国文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以反映卒中二级预防的负担。方法前瞻性调查478例连续的脑卒中门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学、个人疾病史和不良生活方式,计算单个危险因素的百分比、危险因素的累积数目和组合情况。结果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77.2%)、血脂异常(66.7%)和吸烟(42.9%)列前3位。有0~7个危险因素的患者百分比依次为1.5%、8.6%、30.1%、29.7%、19.9%、6.7%、3.3%和0.2%。在具有2种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主要的危险因素组合为高血压和血脂异常(28.5%)、吸烟和血脂异常(13.2%)、高血压和吸烟(10.4%)、高血压和糖尿病(10.4%)。结论高血压是卒中预防的重中之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卒中预防的重要环节。90%的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的危险因素,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应对之综合干预,多数患者需要更严格的治疗靶目标。
- 耿介立林岩徐群施国文李红伟陈莺李焰生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 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明确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52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被分为无认知障碍、认知障碍非痴呆(CIND)和血管性痴呆(VaD),根据影像学表现,患者分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皮质型缺血性血管病和其他类型,登记患者人口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卒中病情等。结果PSCI患病率36.7%。与无认知障碍相比,PSCI患者年龄大、女性比例高、教育程度低、右侧瘫痪多、抑郁评分高,但血管危险因素无差别。与无认知障碍者相比,VaD者经济水平低、配偶照料少、失语多、尿失禁多、皮质型缺血性血管病多;CIND者则有较多的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VaD者较CIND者皮质型缺血性血管病多、抑郁评分低。高龄、女性、低社会经济水平、失语、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皮质型缺血性血管病和抑郁评分高为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SCI常见于缺血性卒中患者,与人口学因素、卒中类型及抑郁有关。
- 徐群林岩耿介立李红伟陈莺李焰生
- 关键词:痴呆卒中
-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分析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了解后循环梗死常见临床症状、体征及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梗死且资料完整的216例资料。所有患者在人院时均接受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责任病灶。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析后循环临床表现的特征及与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偏侧肢体无力(81.9%)、口齿含糊(46.3%)、头晕(33.8%)、偏侧麻木(31.0%);最常见的体征是偏侧运动障碍(81.9%)、中枢性面舌瘫(61.1%)、构音障碍(46.3%)、偏侧感觉障碍(31.0%)及共济失调(30.1%);交叉性瘫痪发生率低(2.8%),单独的眩晕极少(1.4%);延髓麻痹、意识障碍、视力障碍及记忆障碍等症状有助于定位;经典的脑干综合征具有定位意义。结论后循环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特征性临床表现和临床综合征有助于后循环梗死的诊断。
- 施国文熊昕丽林岩李焰生
- 关键词:脑血管循环脑缺血
-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被引量:10
- 2005年
-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包括预防和对症治疗。对症治疗的药物涉及多种作用机制,包括胆碱酯酶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微循环改善和神经保护等。文章从循证医学角度,对证据级别较高的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以阐明血管性痴呆治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
- 徐群李焰生
-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 他汀类药物与痴呆被引量:17
- 2005年
- 他汀类药物已在临床广泛使用,除降血脂作用外,其对痴呆的防治作用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中年人中高胆固醇血症可能与痴呆呈正相关,而在老年人中则呈负相关。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调节脑内胆固醇代谢、抑制载脂蛋白E表达、减少β淀粉样蛋白形成、降低卒中风险和增强胆碱能神经元功能等机制起到防治痴呆的作用。
- 林岩李焰生
- 关键词:他汀类痴呆血管性痴呆血脂ALZHEIMER病
- 痴呆的血管危险因素被引量:2
- 2005年
-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不仅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也是Alzheimer病的危险因素,这对于预防和控制目前尚无根治手段的痴呆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和医学意义。各种血管危险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脑血流而引起痴呆。
- 李焰生
- 关键词:痴呆血管危险因素ALZHEIMER病
- 无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抑郁状态与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无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抑郁状态与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9例无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3个月),采用24项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评分,得分<8分为无抑郁症状,8-17分为抑郁状态,>17分为抑郁。收集患者单项血管危险因素、血管危险因素总数以及三项血管危险因素数目之和(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分析卒中后抑郁与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抑郁的发生与心脏病家族史、既往卒中史以及三项血管危险因素数目之和有关(P<0.05)。结论:无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血管危险因素有关,但相关性不强。
- 汤剑萍李焰生林岩李红伟徐群
- 关键词:卒中抑郁血管危险因素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与影像学改变的关系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与卒中部位、病灶体积及脑白质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3个月),采用24项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评分,得分<8分为无抑郁症状,8~17分为抑郁状态,>17分为抑郁。于入组及随访结束时分别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Hamilton评分检查。结果抑郁的发生与患者脑深部白质病变(DWML)、脑室周围白质病变(PWML)的程度无关及卒中病灶部位无关(P均>0.05),且与随访期间新发病灶无关(P>0.05),与病灶体积亦无关(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卒中病灶部位及脑白质病变程度无关。
- 汤剑萍李焰生林岩李红伟徐群
- 关键词:病灶部位脑白质病变
- 血管性抑郁被引量:24
- 2005年
- 血管性抑郁作为抑郁的一种亚型,在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转归等方面均有特殊性。文章就血管性抑郁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转归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近年来支持血管性抑郁假说的临床证据,并对血管性抑郁与血管危险因素、脑血管病和痴呆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汤剑萍李焰生
- 关键词:血管性抑郁抑郁脑血管病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认知功能被引量:6
- 2005年
- 随着发病率的不断增高,痴呆已成为神经科学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文章对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在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李红伟李焰生
-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