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07139)

作品数:8 被引量:111H指数:6
相关作者:杨俊诚姜慧敏张建峰李玲玲郭俊娒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辽宁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菜地
  • 2篇设施菜地
  • 2篇生物量碳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土壤微生物量
  • 2篇土壤微生物量...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量
  • 2篇微生物量碳
  • 2篇物量
  • 2篇15N示踪
  • 1篇氮肥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率
  • 1篇氮肥施用
  • 1篇氮肥施用量
  • 1篇氮库
  • 1篇氮素

机构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辽宁大学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7篇张建峰
  • 7篇姜慧敏
  • 7篇杨俊诚
  • 6篇李玲玲
  • 5篇郭俊娒
  • 4篇张水勤
  • 4篇刘恋
  • 2篇李树山
  • 2篇邓仕槐
  • 1篇张夫道
  • 1篇葛才林
  • 1篇周贵宇
  • 1篇李首成
  • 1篇李桂花
  • 1篇王泽港
  • 1篇潘攀
  • 1篇刘晓
  • 1篇李先
  • 1篇路超

传媒

  • 5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Pedosp...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无害化污泥施用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4年
合理施用无害化处理后的城市污泥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采用小麦、玉米轮作的田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用量的无害化污泥对华北沙化潮土土壤中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无害化污泥0 t·hm-2(CK)、15 t·hm-2(A1)、30 t·hm-2(A2)和45 t·hm-2(A3)4种处理下,与CK相比,A3处理在小麦季和玉米季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其中小麦季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17.45 g·kg-1,增加了30.91%;玉米季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52 g·kg-1,增加了80.53%。A2和A3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提升也分别达到显著水平(p<0.05),小麦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达到225.91 mg·kg-1和321.18 mg·kg-1,比CK处理分别增加144.20%和247.18%;玉米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达到154.41 mg·kg-1和190.75 mg·kg-1,分别增加29.19%和59.60%;小麦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达13.53 mg·kg-1和23.92 mg·kg-1,比CK处理分别增加95.52%和245.66%;玉米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达29.50 mg·kg-1和30.71 mg·kg-1,比CK处理分别增加40.08%和45.82%。在小麦和玉米轮作周期,随无害化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均得到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分别与无害化污泥的不同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
刘恋张建峰姜慧敏杨俊诚邓仕槐郭俊娒谢义琴张水勤王峰源李玲玲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
不同施肥措施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被引量:43
2015年
选取江西红壤性双季稻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施肥措施即当地农民习惯施肥(FP)、较FP减施20%化肥氮且有机肥替代20%化肥氮(T1)、在T1基础上加施Si、Zn、S三种微肥(T2)和在T2基础上采用20%缓释氮肥替代普通化肥氮(T3)对稻田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处理稻田土壤CO2的总排放通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稻田土壤N2O的总排放量与FP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均有显著性减少(P<0.05),分别减少了31.72%、27.17%和43.65%,T3较T2处理显著减少22.83%(P<0.05);稻田土壤CH4的总排放量与FP处理相比,T1、T2、T3处理分别高了13.06%、13.90%、21.97%,其中T3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FP处理相比,T1、T2、T3处理显著提高了SMBC和SMBN的含量(P<0.05),分别提高了18.91%、19.30%、20.07%和28.95%、31.66%、29.96%;T1、T2、T3处理对水稻产量均无显著性影响。稻田土壤CH4和N2O的排放与SMBC和SMBN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总体看,T3处理在降低N2O的总排放量的同时对提升土壤SMBC和SMBN含量具有明显作用。
谢义琴张建峰姜慧敏杨俊诚邓仕槐李先郭俊娒李玲玲刘晓周贵宇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CH4N2O
优化施氮模式下设施菜地氮素的利用及去向被引量:18
2013年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化肥氮高强度投入造成的肥料资源浪费和土壤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以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典型区山东寿光为研究基地,在该区域3年减施氮肥模式对农学、肥力和环境效应影响的定位试验基础上,应用15N示踪技术,对筛选出的氮肥优化模式进行验证,并定量化地研究氮肥基于C/N调控和基于水分调控的优化模式下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去向,以期为设施菜地合理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试验设2个处理,1)农民习惯施氮模式(FP);2)优化施氮模式(OPT)。研究结果表明,OPT处理的番茄地上部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均高于FP,作物吸收氮只有20%左右来自化肥氮;与FP相比,OPT处理的化肥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率显著提高(P<0.05);土壤中残留氮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FP和OPT处理在0—100 cm土层中的残留量分别为N 536.9和340.3 kg/hm2,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随着深度的增加,累积量有所减少,OPT处理显著降低了各土层硝态氮的累积(P<0.05);除了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的氮,FP和OPT处理中分别有32.4%和8.2%的化肥氮以各种途径损失,OPT处理氮素损失率比FP低24.2个百分点。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优化施氮模式对化肥氮的吸收、利用及减少化肥氮的损失方面均优于农民习惯施氮模式。
姜慧敏张建峰李玲玲李树山张水勤潘攀郭俊娒刘恋杨俊诚
关键词:15N示踪设施菜地
设施菜地土壤中速效磷是镉生物有效性的关键调控因子被引量:17
2014年
通过田间实地调查与取样分析,运用简单相关、回归方程拟合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关中设施蔬菜种植区土壤中镉(Cd)的生物有效性及其与土壤速效磷含量(AP)、有机质含量(OM)和pH值等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并研究了各基本理化因子对其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设施菜地土壤中镉的有效态含量(DTPA浸提,CdA)与设施菜地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电导率不相关。(2)通过对土壤有效镉含量和与其呈显著相关关系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指标分别进行回归方程拟合得出:y1[CdA]=0.501 5x1[AP]+0.010 6(R2=0.345 2,P<0.01)、y2[CdA]=0.370 7x2[OM]+0.028 6(R2=0.139 0,P<0.01)、y3[CdA]=-0.055 2x3[pH]+0.564 1(R2=0.050 9,P<0.05),土壤中有效镉含量主要受以上三个因子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方程拟合,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的表达式为y4[CdA]=0.174 8+0.435 2x1[AP]+0.049 0lgx2[OM]-0.013 2x3[pH](R2=0.368 6,P<0.01);主成分分析发现,土壤速效磷含量是设施菜地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的关键调控因子。(3)研究区蔬菜果实中镉含量与土壤镉有效态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464,高于其与土壤镉全量(CdT)的相关系数(0.387),从食品安全和健康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在设施菜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中,认为以土壤镉有效态含量替代土壤镉全量可以更准确地表征土壤镉的安全风险。因此,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土壤速效磷含量,以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从而保证设施蔬菜产品的食品安全。
张水勤王峰源姜慧敏张建峰杨俊诚郭俊娒李先刘恋谢义琴李玲玲
关键词:设施菜地速效磷
水溶性聚合材料对土壤生物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缓/控释肥料研制和应用已成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和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的重要途径。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5种具有代表性的缓释肥料包膜材料纳米-亚微米级水溶性聚合物,即纳米级聚乙烯醇混聚物(CF2)、纳米-亚微米级高岭土-聚酯混聚物(N-KL)、纳米-亚微米级腐植酸混聚物(N-FZ)、纳米-亚微米级丙烯酸酯类混聚物(N-BX)、纳米-亚微米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混聚物(N-PS),在降解释放过程中对土壤主要微生物、主要功能群以及具有代表性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溶物聚合物对土壤生物的影响不同,与CK相比,5种水溶性聚合材料处理后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分解菌种群数量分别增加1.08~2.34倍、0.37~0.96倍、0.3~2.17倍、0.52~1.15倍、0.03~2.45倍,其中腐植酸混聚物处理增加量最大;对真菌、固氮菌种群数量影响不大;对反硝化细菌种群数量有减少的趋势。5种水溶性聚合材料处理对土壤动物的线虫动物门、蜱螨目个体数分别增加15.16%~52.98%、12.33%~200%,其中腐植酸混聚物处理增加数量最多。
张建峰姜慧敏李桂花李玲玲张夫道李首成杨俊诚张勇
关键词:土壤生物
Responses of Agronomic Benefit and Soil Quality to Better Managemen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Greenhouse Vegetable Land被引量:8
2012年
As a result of intensive greenhouse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northern China, the potential risk of nitrogen (N) fertilizer over-applied is increasingly apparent and is threatening ecosystem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food production. 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Shouguang, Shangdong Province, China to evaluate agronomic benefit and soil quality under different N ap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conventional chemical N rate (1000 kg N ha-1 season-1, N1), 70% of N1 (N2), 70% of N1 + maize straw (N3), 50% of N1 + maize straw + drip irrigation (N4), and 0% of N1 (N0), during two successive growing seasons of autumn-winter (AW) and winter-spring (WS). The maximum yields for N4 were 1.1 and 1.0 times greater than those for N1 in the AW and WS seasons, respectively. N agronomic effciency (AEN) and apparent N recovery effciency (REN) were greatest with the N4.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soil NO-3 -N content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R2 = 0.61 in the AW season and R2 = 0.29 in the WS season). Reducing N fertilizer decreased soil NO-3 -N accumulation (20.9%-37.8% reduction in the AW season and 11.7%-20.1% reduction in the WS season) relat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bserved for N1 within the 0-100 cm soil layer. Soil urease and invertase activiti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N treatments. The N4 treatment would be practical for reducing excess N input and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greenhouse-based intensive vegetable systems in Shouguang.
JIANG Hui-MinZHANG Jian-FengSONG Xiao-ZongLIU Zhao-HuiJIANG Li-HuaYANG Jun-Cheng
关键词:氮肥施用量蔬菜地氮肥利用率NO3-N
外源化肥氮素在土壤有机氮库中的转化及关系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外源化肥氮在土壤不同有机氮库中的动态转化及关系,为实现化肥氮素养分高效利用的有效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5N示踪技术(15N标记尿素,丰度10.3%),以江西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农民习惯施肥水平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外源化肥氮在土壤有机氮库(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氮和非酸解有机氮)中的转化及关系。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评估来自外源化肥氮的有机氮各组分之间的转化关系。【结果】1)土壤中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氨基酸态氮-15N和氨基糖态氮-15N)含量从分蘖期到拔节期显著升高(P<0.05),从拔节期到灌浆期显著降低(P<0.05),全生育期两个组分中来自外源化肥氮的含量最高值分别为26.5和8.4 mg/kg,均出现在分蘖期和拔节期之间;酸解性铵态氮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酸解性铵态氮-15N)含量从分蘖期到成熟期逐渐降低,全生育期的动态转化符合指数递减方程;酸解未知态氮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酸解未知态氮-15N)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逐渐达到动态平衡,最大值接近12.8 mg/kg;非酸解性有机氮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非酸解性有机氮-15N)含量在全生育期的变化符合对称方程,最低值7.9 mg/kg出现在拔节期和灌浆期之间。2)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的分蘖期和拔节期,外源化肥氮分别以酸解性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为主要方式结合到土壤有机氮库中,其含量分别占施入化肥氮的21.5%和14.8%;在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灌浆期)和生殖生长阶段(成熟期),外源化肥氮主要结合到非酸解性有机氮库中,分别占施入化肥氮的8.7%和12.7%。3)土壤各有机氮库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酸解性铵态氮库起到了"暂时库"的作用,生育前期在土壤中固持氮,当可利用性
姜慧敏李树山张建峰杨俊诚李玲玲张水勤郭俊娒刘恋谢义琴王峰源
关键词:15N示踪土壤有机氮
镉和苄嘧磺隆复合污染胁迫对水稻的基因应答机理的基因芯片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设置镉(Cd,45μmol·L-1)、苄嘧磺隆(BSM,0.25μmol·L-1)和镉与苄嘧磺隆复合(++,45μmol·L-1Cd+0.25μmol·L-1BSM)污染为试验处理组,在培养基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作为对照(CK),以丰美占和粤香占两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利用Affymetrix水稻基因芯片,研究了丰美占和粤香占幼苗根系中的基因表达对Cd、BSM及其复合污染胁迫的基因应答情况。基因芯片分析数据表明,经Cd、BSM及其复合胁迫处理的两个水稻品种根系中共发现有2144个基因表达上调(ratio≥2),共发现有2346个基因表达下调(ratio≤0.5)。其中,上调基因主要涉及硫吸收与代谢、抗氧化、植物解毒、泛素引导的蛋白质降解、伴侣蛋白等相关基因。这些基因的高效表达能有效地降低Cd和BSM对水稻植株的毒害作用,进而使复合污染处理下的丰美占幼苗具有较高的对Cd(或BSM)胁迫的耐受性。
路超姜慧敏张建峰葛才林王泽港杨俊诚
关键词:水稻复合污染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