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2074)

作品数:12 被引量:65H指数:6
相关作者:方念乔胡超涌陈萍丁旋李海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安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北印度洋
  • 2篇氧同位素
  • 2篇同位素
  • 2篇古环境
  • 2篇冰期
  • 2篇磁记录
  • 1篇东北印度洋
  • 1篇盐度
  • 1篇盐度分布
  • 1篇岩化
  • 1篇岩化作用
  • 1篇岩石
  • 1篇岩石磁学
  • 1篇岩芯
  • 1篇有孔虫
  • 1篇跃层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恶化

机构

  • 10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10篇方念乔
  • 6篇胡超涌
  • 4篇陈萍
  • 3篇丁旋
  • 2篇张世红
  • 2篇李海燕
  • 1篇张振国
  • 1篇桂宝玲
  • 1篇宋成兵
  • 1篇李江山
  • 1篇张振芳
  • 1篇王红强
  • 1篇李文宝
  • 1篇崔莹

传媒

  • 3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学前缘
  • 1篇Chines...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agnetic records of Core MD77-181 in the Bay of Bengal and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被引量:10
2006年
高分辨率的环境磁性的大小在孟加拉的海湾在 CoreMD77-181 上被执行,包括磁性的危险性,非滞后的残余的磁化,所有样品的等温的残余的磁化,和磁性的危险性的温度依赖和代表性的样品的磁性的磁滞现象参数。结果建议那(1 ) 磁性的矿物质集合上面 9.82 m 沉积(相应于最后 160 ka ) 被伪单人赛领域磁铁矿统治,与在冰川的时期的更丰富的粗糙的谷物比在间冰期的时期;(2 ) 最高沉积的 6.50 m (相应于最后 70 ka ) 在磁性的矿物质的谷物尺寸显示出重要时间的变化,可能反映在印度夏天季风的变化和诺思大西洋(Heinrich 事件) 的快速的冷事件之间的电视连接;(3 ) 在 9.82 m 下面的沉积被顺磁的矿物质(可能包括的黄铁矿) 统治,建议减少的成岩作用。核心 MD77-181 的磁性的记录在阿拉伯的海比得上在孟加拉,和 ODP Hole722B 的海湾的核心 MD77-180 的那些。这研究建议在 160 kasignificantly 改变了的 ~ 的苍白的海洋学的事件北印度洋的氧化还原作用状态,从在到 oxic 的事件前的减少的环境或在事件以后的 suboxic 环境。
LI Haiyan ZHANG Shihong FANG Nianqiao WANG Hongqiang
关键词:磁记录岩化作用北印度洋古环境
孟加拉湾MD77-181岩芯磁学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2
2006年
对位于孟加拉扇的MD77—181岩芯进行了详细的环境磁学测量,包括磁化率、非磁滞剩磁、等温剩磁,以及典型样品的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特征和磁滞参数等.结果表明:(1)~9.82m以上层段(相当于~160ka以来)以亚铁磁性的准单畴磁铁矿为主,磁性颗粒组合随冰期/间冰期发生周期性变化,冰期时磁铁矿的含量较相邻间冰期高,且粒度较相邻间冰期粗,反映了冰期时印度夏季风的减弱;~6.50m以上层段(相当于~70ka以来),磁性颗粒的粒度变化揭示了印度夏季风变化与北大西洋Heinrich快速冷事件之间的遥相关.(2)~9.82m以下层段(相当于~160ka以前)几乎不含亚铁磁性颗粒,顺磁性物质的影响显著,并出现黄铁矿,推测该段岩芯磁记录受还原成岩作用影响强烈.MD77—181岩芯磁记录与孟加拉扇MD77-180岩芯和阿拉伯海ODP722B岩芯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据三支岩芯的对比研究推测,~160ka时可能发生一次改变整个北印度洋区氧化还原环境的古海洋学事件,此事件发生之前本区还原成岩作用对沉积物磁记录影响强烈,之后的环境变化抑制了还原成岩作用对沉积物磁记录的影响.
李海燕张世红方念乔王红强
关键词:环境磁学北印度洋KA
Diagenetic control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 in Core MD98-2172 from the Eastern Timor Sea被引量:1
2010年
Detailed mineral magnetic measurements, integrated with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analyses, were made on the marine sediments of Core MD98-2172, retrieved from the Eastern Timor Sea. Valu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n this core drop sharply down-core from -3.85 m deep below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and are very low at -5.35 m. However, both XRD and grain-size distribution results show no sudden change in terrigenous input during sedimentation. Mineral magnet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pth of -3.85 m may be an oxic/anoxic boundary. Therefore, the sediments below -3.85 m have been subjected to intense reductive diagenesis, whereas the sediments above -3.85 m are seldom affected.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sediments shallower than 3.85 m are dominated by pseudo-single domain (PSD) magnetite, with little down-core variation in its content and grain size. Below -3.85 m, the magnetic mineral assemblages that have survived in the sediments may record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reductive diagenesis: (1) the sediments from the 3.85-5.35 m interval are at the stage of iron oxide reduction; t'SD magnetite is the major magnetic contributor, but it becomes less abundant and coarser down-core; (2) the sediments below -5.35 m are at the stage of sulphate reduction; ferrimagnetie minerals almost vanish and paramagnetic minerals contribute to down-core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s, including pyrite as evidenced by high-temperatur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 However, the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s below -5.35 m of Core MD98-2172 show obvious periodicity, despite the intense effect of reduetive diagenesis. Furthermore, the down-core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s are coincident with fluctuations in the quantity of fine detrital particles (〈8 μm), which may come mainly from the advection of the Indonesia Throughflow (ITF) and/or river input from Timor. Therefore, for Core MD98-2172,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 below -5.35 m, which potentially correspond to fluctuations in
李海燕张世红白凌燕方念乔
关键词:SUSCEPTIBILITY
东帝汶海MD98-2172岩芯磁记录与还原成岩作用过程被引量:9
2007年
MD98—2172岩芯位于印度尼西亚穿越流的帝汶通道上。多参数的岩石磁学测量结果表明,该岩芯的磁性矿物组合很好地记录了海洋沉积物中的还原成岩作用过程:0~3.85m段岩芯以亚铁磁性准单畴(PSD)磁铁矿为主,其含量和粒度基本不随深度而变,受还原成岩作用的影响不明显;3.85~5.35m段岩芯也以PSD磁铁矿为主,但其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快速减少,粒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变粗,或粗粒磁铁矿的相对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多,处于铁氧化物还原阶段;5.35~15.00m层段以顺磁性颗粒为主,并出现黄铁矿,处于硫酸盐还原阶段。
李海燕张世红方念乔
关键词:岩石磁学
有孔虫壳体δ^(44)Ca的古海洋学意义被引量:3
2006年
钙同位素是近些年被人们注意的海洋中阳离子同位素,为研究古海洋中钙同位素与海洋环境的变化状况,以东北印度洋MD 81349岩芯为研究对象,由多接受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SOPROBE)获得了浮游有孔虫G lobigerinoid es saccu lif er壳体92个样品的钙同位素组成4δ4Ca值。研究表明:海水中4δ4Ca变化记录在有孔虫的钙质壳体中,海洋生物的发育状况,冰期的高生产力和间冰期的低生产力极有可能是控制海水及有孔虫壳体4δ4Ca值波动的主要原因。高生产力阶段Ca同位素分馏作用强,较多的轻质40Ca优先进入生物体内而使海水中44Ca升高,记录在有孔虫壳体中的4δ4Ca值呈高值;相反,低生产力阶段Ca同位素分馏作用弱,海水中44Ca相对降低,记录在有孔虫壳体中的4δ4Ca值呈低值。
陈萍方念乔胡超涌
关键词:生物生产力
石笋流体包裹体中的惰性气体及其在重建长江中游古温度变化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08年
文中讨论了一种评估古气温变化的新方法。我们成功地利用石笋流体包裹体所捕获的Xe/Ar比值,重建了末次冰盛期以来盛行东亚季风的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演化。一种表达成ln(CXe/CAr)的对数式被证明与冷暖周期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从研究的石笋中所提出的δ13C与Mg/Ca曲线一般随区域古气温波动而变化,但不能排除其中有另类气候信号的叠加。我们的工作则明确地指出,流体包裹体所记录的Xe/Ar在各种反映温度变化的替代指标中可能是最好的一种。整体而言,ln(CXe/CAr)曲线与那些基本随暖期和冷期振荡的曲线保持一致。将稀有气体曲线与δ13C和Mg/Ca信号整合对比之后,我们在研究区划分出末次冰盛期以来8组暖/冷旋回。整合后的气温变化模式合理地解释了过去20000年里的区域环境变化。
方念乔胡超涌
关键词:古温度长江中游
浮游有孔虫壳体Mg/Ca值——SST的替代性指标被引量:10
2004年
通过对东北印度洋区MD77181和MD81349两支岩心中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壳体极为精细的清洗和溶样后 ,由ICP -MS测试获得了近 2 6 0ka以来Mg/Ca值 .结果表明Mg/Ca值与δ18O值变化趋势较为吻合 ,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浮游有孔虫G .sacculifer壳体Mg/Ca值是海洋表层水温 (SST)良好的替代性指标 .运用函数式Mg/Ca =0 .4 717exp(0 .0 82 5 SST)计算表明 ,包括印度洋在内的中、低纬地区 ,LGM时期的SST与全新世的温差大于最初CLIMAP推测的2℃ ,很可能达到 4℃ .
陈萍方念乔胡超涌丁旋
东经90°海岭远洋沉积物非碳酸盐组分的粒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对东经90°海岭北部ODP758站位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得到了3.6Ma以来非碳酸盐组分的粒度变化曲线,得出在3.6~2.8Ma之间,非碳酸盐组分的粒度以2bLm为主;2.8Ma至今,粒度增大至3μm左右,并且比较稳定地保持增大趋势的结论,这与南亚冬季风的爆发和加强密切相关。印证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州季风的影响。
张振国方念乔李文宝李江山桂宝玲崔莹
关键词:粒度特征
浮游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的古水温及古盐度意义——以东北印度洋260ka以来沉积记录为例被引量:13
2005年
以东北印度洋的两支岩心为研究对象,由稳定同位素质谱仪获得浮游有孔虫壳体Globigerinoidesruber的δ18O。研究表明,利用壳体δ18O计算表层海水温度必须充分考虑盐度效应的影响,在近岸的边缘海,盐度影响甚至大于温度的影响。通过分析SSTMg/Ca与SSTδ18O的关系以及海水背景值δ18OW与盐度的关系,计算出了东北印度洋260ka以来各时期较准确的海水盐度值。结果表明,冰期盐度高而间冰期盐度低,且冰期时南北盐度梯度明显小于间冰期是该区显著的盐度分布和变化特征,这是特定的地理位置受南亚季风带来的蒸发—降水—淡水输入等诸多因素控制的结果。
陈萍方念乔胡超涌
关键词:北印度洋氧同位素古盐度表层海水温度Δ^18OΔ^18O盐度分布
氧同位素第6期北印度洋的一次重大古海洋学事件被引量:4
2004年
北印度洋赤道海岭的远洋沉积记录在氧同位素第 6期的早期 ,即 16 7~ 16 0ka期间 ,揭示出一次重大的古海洋学事件 .在多项代用指标中 ,浮游有孔虫组合和通量的变化对该事件的反映最为强烈 ,因此将其命名为“第 6期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事件” .该事件以广适性种Globigerinitaglutinata的高度发育、凉水种Neogloboquadrinapachyderma和Globigerinabulloides的异常增多、其他有孔虫常见种的普遍减少及有孔虫总量的大幅度降低为特征 .结合其他代用指标和邻区资料 ,认为导致事件发生的主控因素在于超强的南亚冬季风及其所引发的表层水温降低和贫瘠的深层水团上涌 .一般情况下 ,南亚冬季风对研究区环境的影响力远较夏季风弱 ,它的阶段性超常强化似乎总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有关 .可推测 ,发生在第 6期的生境恶化事件很可能是最近一次高原大规模构造抬升的产物 .
方念乔丁旋胡超涌宋成兵张振芳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青藏高原隆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