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8CB418005)

作品数:29 被引量:321H指数:11
相关作者:潘继征李文朝史小丽孔繁翔周易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苏州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太湖
  • 9篇沉积物
  • 4篇营养化
  • 4篇水华
  • 4篇富营养化
  • 3篇聚磷
  • 3篇聚磷菌
  • 3篇蓝藻
  • 3篇湖泊
  • 3篇湖沉积物
  • 3篇
  • 3篇沉水
  • 3篇沉水植物
  • 2篇有机碳
  • 2篇藻类
  • 2篇溶解性有机碳
  • 2篇生态修复
  • 2篇水厂
  • 2篇水质
  • 2篇太湖沉积物

机构

  • 29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苏州科技学院
  • 3篇东南大学
  • 3篇金肯职业技术...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南通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江汉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厦门理工学院
  • 1篇山东省水利科...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篇潘继征
  • 7篇李文朝
  • 5篇周易勇
  • 5篇孔繁翔
  • 5篇江和龙
  • 5篇史小丽
  • 4篇黄峰
  • 4篇陶花
  • 3篇胡颖
  • 3篇冯慕华
  • 3篇张民
  • 3篇陈宇炜
  • 3篇叶琳琳
  • 3篇于洋
  • 3篇沈耀良
  • 3篇吴敬禄
  • 3篇柯凡
  • 3篇何超群
  • 2篇吴晓东
  • 2篇曹秀云

传媒

  • 9篇湖泊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工业安全与环...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技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10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鄱阳湖水华蓝藻的一个新记录种--旋折平裂藻(Merismopedia convoluta Breb.Kützing)被引量:6
2012年
2011年8月对鄱阳湖进行全湖大采样中发现了一种鲜见报道的水华蓝藻种类——旋折平裂藻(Merismopedia convolute Breb.Kützing).本文对该种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介绍它在鄱阳湖内的分布区域和生境.
徐彩平李守淳柴文波陈宇炜
关键词:鄱阳湖水华
太湖光合自养真核超微藻遗传多样性初探被引量:5
2012年
采用真核藻类叶绿体16S rRNA的引物PLA491F、OXY1313R,通过PCR、构建基因克隆库的方法初步调查了太湖梅梁湾和东太湖光合自养真核超微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太湖自养型真核超微藻主要为隐藻(Cryptophyta),其次为硅藻(Bacillariophyta)、金藻(Chrysophyta)和定鞭藻(Haptophyta).该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太湖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
谢薇薇王志伟孔繁翔史小丽
关键词:RRNA太湖
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51
2009年
云南抚仙湖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为揭示该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2005年6~7月对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7门32科56属,以绿藻、蓝藻和硅藻为主,种类数绿藻(46.0%)>蓝藻门(25.0%)>硅藻门(15.0%),密度绿藻(61.6%)>硅藻(16.1%)>蓝藻(9.1%)。群落平均密度为87.58×104ind./L,转板藻(Mougeotiasp.)占绝对优势,其相对密度为35.9%。在水平分布上,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北区大于南区(P<0.05),沿岸区大于湖心区(P<0.01)。在垂直分布上,浮游植物分层明显,主要分布在0~30 m水层,不同水层绿藻均占绝对优势。环境分析表明:抚仙湖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主要受营养盐的影响,而垂直分布主要受物理因子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调查结果比较表明,抚仙湖浮游植物种类数和密度呈增长趋势,与水体营养水平升高有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型丝状藻类转板藻发展成为绝对优势种,与其较强的竞争优势及太湖新银鱼摄食引发的下行效应有关。
潘继征熊飞李文朝柯凡
关键词:藻类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不同培养基对湖泊氨氧化细菌MPN计数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本文研究了培养时间、培养基类型、硫酸铵浓度对湖泊沉积物与水中氨氧化细菌(AOB)MPN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MPN值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且趋于稳定。对不同样品而言,培养40d后,MSF培养基均给出稳定的MPN值。在3种不同类型的培养基(XZ-AOB、MSF、SW)中,MSF产生的MPN值最大。此外,培养基中的硫酸铵浓度对MPN计数亦有重要影响,与沉积物AOB相比,湖水AOB对硫酸铵浓度更为敏感。
邱珊莲周易勇
关键词:氨氧化细菌MPN
巢湖夏季水华期间水体中溶解性碳水化合物的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在2010年7月巢湖蓝藻水华暴发期间,采集了11个点位的表层水样,分析了叶绿素含量﹑溶解性有机碳﹑不同形态氮磷营养盐以及各种碳水化合物的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巢湖营养盐浓度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叶绿素浓度与营养盐浓度分布规律不完全一致,说明影响藻类空间分布的因素很多.硝酸盐浓度是影响溶解性有机碳的重要因素.总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占溶解性有机碳的比例最高为26%,多糖和单糖所占比例分别为21%和6%.叶绿素浓度与溶解性有机碳,各种碳水化合物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在巢湖蓝藻水华暴发期间,除了浮游植物,陆源输入可能也是溶解性有机碳及各种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叶琳琳史小丽张民吴晓东孔繁翔
关键词:巢湖溶解性有机碳碳水化合物硝酸盐
复合型人工湿地模型对污水厂尾水的深度净化效果被引量:12
2010年
采用由一级垂直流湿地、连续的4级沉水植物氧化塘和二级垂直流湿地组成的复合型人工湿地处理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结果表明,在0.13 m3.m-2.d-1水力负荷条件下,模型出水仅ρ(CODCr)和ρ(氨氮)(以NH4+-N计)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GB 3838—2002);但当进水ρ(TP)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时,出水ρ(TP)亦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当二级垂直流湿地水力负荷调整为0.06 m3.m-2.d-1时,出水ρ(TP)和ρ(TN)最终都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认为水体中TN主要通过一级垂直流湿地的过滤吸附和二级垂直流湿地的反硝化作用去除,而TP则主要以一级垂直流湿地中石灰石的吸附沉降方式来去除。
赵安娜柯凡郭萧冯慕华潘继征李文朝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NP
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对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利用及其生长被引量:17
2010年
本研究探索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在单藻批式培养条件下对三种不同形态的可溶性有机磷化合物:1-磷酸-葡萄糖,环磷酸腺苷(c-AMP)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利用及其生长.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能够利用这三种有机磷源进行生长.铜绿微囊藻对三种不同形态有机磷源的利用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1-磷酸-葡萄糖,ATP和c-AMP,尤其是对磷酸单酯类磷源——1-磷酸-葡萄糖有极高的利用效率,在该磷源培养条件下微囊藻最大藻浓度能达到正磷酸盐培养条件下的最大藻浓度.小球藻对1-磷酸-葡萄糖和ATP的利用率略高于c-AMP.总体上铜绿微囊藻对这三种有机磷源的利用能力要高于小球藻.碱性磷酸酶与藻利用有机磷的能力有重要的关系,藻对有机磷的利用能力随着胞内酶活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水体中可溶性有机磷在总磷中的比例也不断升高,铜绿微囊藻对可溶性有机磷的较强利用能力,可能促使其成为富营养化水体中优势种的原因之一.
钱善勤孔繁翔张民于洋史小丽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碱性磷酸酶
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微生物燃料电池能够在处理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回收电能,这种变废为宝的优势使其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回顾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历程,着重从反应器构型与材料、运行条件及电子传递机制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近年来研究的动向与进展,总结了微生物燃料电池可应用的领域,并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
杨颖江和龙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接种体底物
人类活动对太湖水环境影响的稳定氮同位素示踪被引量:17
2012年
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变化的影响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识别水体中人为氮源的贡献对于研究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变化的影响十分重要.稳定氮同位素组成(δ15N)是水环境中人为氮源的有效示踪剂.太湖是我国典型的大型浅水富营养湖泊,位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影响的理想对象.太湖水体δ15N值的空间分异规律大致反映了不同湖区人类活动影响水环境的方式,上游宜兴小流域及河口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胥口湾和东太湖则主要是水产养殖的贡献,梅梁湾受城市生活污水影响较大.而且水体δ15N值的水平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南部湖区到北部湖区逐渐加强的趋势,表现为南部河口—东太湖—梅梁湾不同水体从草型水体到藻型水体δ15N值增加的趋势.另外,夏季(6月)太湖水体δ15N值的变化响应于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体现了生物作用的影响.在蓝藻水华暴发时期,利用水体δ15N值识别人为氮源的结果可能会受到生物过程的干扰.
林琳吴敬禄曾海鳌刘文
关键词:稳定氮同位素太湖
太湖草型区与藻型区沉积物中聚磷菌富集试验研究
2012年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小型反应装置,以葡萄糖和丙酸为碳源,在厌氧/好氧条件下,对太湖草型区和藻型区的沉积物进行聚磷菌富集培养。探讨了太湖草型区和藻型区沉积物中聚磷菌的存在性和差异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室模拟条件培养,发现太湖沉积物存在聚磷细菌。两种碳源培养的草型区沉积物厌氧释磷量高于藻型区。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的草型区和藻型区沉积物厌氧释磷现象微弱,好氧磷的超量吸收现象比活性污泥弱,对PO34--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4.95%、38.17%。而在以丙酸为碳源的系统中,有着明显的厌氧释磷和好氧摄磷现象,对PO34--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1.27%、51.35%。
何超群江和龙邓风胡颖
关键词:聚磷菌沉积物太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