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8CB418003)

作品数:26 被引量:262H指数:10
相关作者:钱新张玉超钱瑜李正魁王成林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太湖
  • 6篇蓝藻
  • 5篇水华
  • 5篇微囊藻
  • 4篇太湖蓝藻
  • 4篇污染
  • 4篇蓝藻水华
  • 3篇叶绿素A
  • 3篇水体
  • 3篇水质
  • 2篇调水
  • 2篇调水工程
  • 2篇遥感
  • 2篇支持向量
  • 2篇支持向量机
  • 2篇植物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生态动力学
  • 2篇生态动力学模...

机构

  • 28篇南京大学
  • 4篇解放军理工大...
  • 3篇南京水利科学...
  • 2篇江苏省环境监...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教育部
  • 1篇临沂师范学院
  • 1篇安徽省环境监...
  • 1篇常州市环境科...

作者

  • 17篇钱新
  • 8篇张玉超
  • 6篇钱瑜
  • 5篇李正魁
  • 4篇王成林
  • 3篇杨柳燕
  • 3篇肖琳
  • 3篇刘建萍
  • 2篇李梅
  • 2篇陈黎明
  • 2篇杨佳
  • 2篇耿金菊
  • 2篇高香玉
  • 2篇田丰
  • 2篇周涛
  • 2篇鲜啟鸣
  • 2篇冯露露
  • 2篇岳冬梅
  • 2篇彭宇科
  • 2篇潘维玉

传媒

  • 9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湖泊科学
  • 3篇环境污染与防...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环境保护科学
  • 1篇四川环境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8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气象条件的太湖“湖泛”成因分析
2007年与2008年5月太湖水域"湖泛"主要是由蓝藻水华引发的,但是蓝藻水华在湖湾或岸边浅水区大量堆积并不一定引发"湖泛"。本文研究发现2007年与2008年5月的"湖泛"现象存在相同的触发机制:三天以上时间维持高温(...
王成林陈黎明黄娟钱新
关键词:太湖触发机制冷空气
文献传递
支持向量机在太湖叶绿素a非线性反演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09年
根据湖泊监测的特点,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反演太湖叶绿素a的浓度分布.将2005年8月太湖29个现场水质监测点数据分为训练测试样本集和验证样本集,利用训练测试样本集以及与其时间同步的MODIS遥感影像,分别构建了4种SVM模型.对比分析表明,直接以波段反射率以及水深信息构成输入向量的SVM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利用训练测试样本构建了线性回归模型、主成分分析模型(PCA)以及神经网络模型(ANN),并利用验证数据比较了上述3种模型与SVM模型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ANN模型和SVM模型预测能力明显优于另外2种模型,其中SVM模型对低值和高值均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5.91%,预测精度比ANN模型提高了10%.利用SVM模型和ANN模型分别反演了2005年8月15日太湖叶绿素a浓度分布,比较了2种模型反演结果的异同,分析了太湖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张玉超钱新钱瑜刘建萍孔繁翔
关键词:支持向量机叶绿素AMODIS太湖
太湖叶绿素a浓度预测模型初探被引量:9
2009年
以太湖2005年的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多元统计回归和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模型,探求叶绿素a与水深、水温、营养盐等10项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验证发现BP模型对叶绿素a浓度的拟合值与叶绿素a浓度的实测值之间的均方误差为220.3059,优于统计回归模型的235.4569;此外对两种模型进行了灵敏度测试,结果都显示总磷不是太湖叶绿素a浓度的限制因子,而水深、水温、总氮的变化对叶绿素a浓度影响显著。本研究对太湖叶绿素a浓度预测模型的建立是十分有意义的。
刘建萍张玉超钱新钱瑜
关键词:太湖叶绿素A神经网络
固定化氨氧化细菌短程硝化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以高分子聚合物为载体,采用固定化细胞增殖技术固定氨氧化细菌,研究温度、pH、碱度和溶解氧等因素对短程硝化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适宜的温度、pH分别是30℃和8.5;当碱度/NH4+-N(质量比)=6.75时,亚硝化率为87.5%;溶解氧浓度影响氨氧化速率,但对亚硝化率影响不大,溶解氧的适宜质量浓度为4.03mg/L。
赖鼎东李正魁张晓姣杨竹攸石鲁娜
关键词:固定化氨氧化细菌短程硝化
调水对巢湖浮游植物群落演替模式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建立了巢湖生态动力学模型CAEDYM,并利用2010年的实测出入湖流量、水质、水文、气象等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验证,确定了适用于巢湖水环境特征的生态动力学模型参数.利用模型中的磷循环原理模拟了巢湖水体中磷的生态动力学循环过程和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性演替模式,并模拟了调水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模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巢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的演替模式为:春季绿藻占优势,夏季和秋季蓝藻占优势,冬季硅藻占优势.通过夏季的短期调水可使巢湖各点最终的TN、TP分别平均下降了约18.9%,25.2%.从Chl a的计算结果可知,调水的实施对巢湖西半湖和中部湖区Chl a的改善效果比较明显,可使Chl a的峰值从69μg/L下降到57μg/L,对巢湖的蓝藻有较好的改善效果,且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性演替影响不大.
田丰钱新陈众
关键词:巢湖浮游植物调水工程
太湖梅梁湾2008年有机污染物检测及环境影响度被引量:13
2009年
利用GC-MS技术定性和定量分析2008年不同季度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的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并采用多介质环境目标值(MEG)分别就人体健康影响度(ASI)和生态环境影响度(ASII)对太湖梅梁湾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春、夏、秋、冬太湖梅梁湾水体中25种EPA优先控制SVOCs的总浓度分别为17.459,11.140,11.147,5.675μg/L,其中检出率较高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苯系物和PAHs;健康和生态影响度均小于1,表明对健康和生态尚属安全.
高香玉崔益斌胡长伟钱新李梅
关键词: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GC-MS
两种新型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的比较被引量:10
2009年
为探索简单快捷、实用性强的流域非点源估算模型,基于降雨量差值法的基本思想,应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VM)2种技术,以渭河流域历年降雨量资料为基础建立了相应的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并将2种模型估算结果与相关分析法估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综合分析渭河流域历年径流量与三者所推得的历年点源负荷的标准差.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的估算结果最为合理,且计算简单,操作便捷,具有实用价值.
杨珏钱新张玉超钱瑜
关键词:RBF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流域
不同pH值条件下铜绿微囊藻与附生假单胞菌磷代谢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pH值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代谢及其与附生假单胞菌磷代谢关系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pH值条件下(8~10)铜绿微囊藻的吸磷试验和不同pH值(7.0~9.0)对铜绿微囊藻与假单胞菌磷代谢的影响试验,测定了短时间内铜绿微囊藻的吸磷情况,以及较长时间内微囊藻的生长曲线、水中磷浓度的变化和微囊藻中总磷含量的变化。[结果]短时间内,pH值对铜绿微囊藻的吸磷能力有影响,随着pH值的升高,吸磷能力增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pH值越高,藻的生长速率越快,生长情况越好。铜绿微囊藻有自我调节pH的能力,能很好地利用假单胞菌释放到水体中的磷。在藻、菌、水的系统中,菌中的磷起缓释磷源的作用,尽管浓度很低,但有利于藻的生长。[结论]pH值是影响藻-菌-水系统中磷元素循环的因素。
彭宇科邹迪陆琦肖琳杨柳燕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假单胞菌PH
铁·磷对太湖水华微囊藻FACHB1028生长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铁、磷对太湖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FACHB1028生长的影响,并观察其与微囊藻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柠檬酸铁铵[Fe3(C6H5O7)2]和磷酸二氢钾(KH2PO4)作为培养基的外加铁源和磷源,考察不同浓度铁、磷对水华微囊藻FACHB1028生长的影响、铁对磷吸收的影响以及微囊藻生长过程中各指标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水华微囊藻达最佳生长状态时,铁、磷的浓度分别为0.54、50.00μmol/L;不同浓度的铁影响着微囊藻对磷的吸收率,铁影响下微囊藻处于最佳生长时对磷的吸收速率也最高,但高浓度铁则抑制磷的吸收速率。在微囊藻的生长过程中,波长680nm处吸光度值、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等与藻个数呈显著相关,可以表示FACHB1028微囊藻的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变化。磷在浓度小于175.00μmol/L时与微囊藻的生长呈显著相关,但是当浓度大于175.00μmol/L时则不呈现显著相关。[结论]该研究可为蓝藻水华爆发机制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石鲁娜李正魁吴凯
关键词:
二溴联苯醚对纤细裸藻的生态遗传毒性效应被引量:18
2010年
通过检测纤细裸藻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研究了4,4’-二溴联苯醚(BDE-15)对纤细裸藻(Euglenagracilis)的生态遗传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低浓度BDE-15(3×10-6mg/L)对纤细裸藻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高浓度时(3mg/L)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比空白抑制率达69.70%;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高浓度BDE-15作用下显著上升;谷胱甘肽(GSH)和细胞总蛋白含量则随BDE-15浓度增加明显下降;抗氧化酶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BDE-15浓度升高显著下降,具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BDE-15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最高浓度组(3mg/L)比空白对照提高93.45%,显示BDE-15胁迫可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彗星试验结果显示纤细裸藻细胞DNA损伤程度随BDE-15浓度增加而加重,表明高浓度BDE-15具有潜在致突变性.
张琼伍琴高香玉孔志明李梅
关键词:毒性效应彗星实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