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6035)

作品数:8 被引量:147H指数:8
相关作者:吴振利李家彪丘学林牛雄伟卫小冬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海底
  • 5篇地震仪
  • 5篇海底地震
  • 5篇海底地震仪
  • 4篇地壳
  • 4篇地壳结构
  • 3篇地震
  • 3篇中北部
  • 3篇南海中北部
  • 3篇北部
  • 3篇OBS
  • 2篇陆缘
  • 2篇横波
  • 2篇波速
  • 1篇大洋
  • 1篇大洋地壳
  • 1篇地震剖面
  • 1篇地震试验
  • 1篇东沙隆起
  • 1篇折射波

机构

  • 8篇国家海洋局第...
  • 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7篇吴振利
  • 5篇李家彪
  • 4篇丘学林
  • 4篇卫小冬
  • 4篇牛雄伟
  • 3篇赵明辉
  • 2篇李细兵
  • 2篇郝天珧
  • 2篇丁巍伟
  • 1篇敖威
  • 1篇朱俊江
  • 1篇熊厚
  • 1篇吴招才
  • 1篇刘宏扬
  • 1篇楼海
  • 1篇薛彬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Scienc...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潮汕坳陷中生代沉积的折射波2D速度结构和密度被引量:22
2009年
2006年秋,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东沙隆起和潮汕(潮南)坳陷完成了OBS2006-3剖面。在整条剖面速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2D层析成像方法,对潮汕(潮南)坳陷区7个站位的中生界折射震相进行了精细的反演成像。结果表明,坳陷内可分3个沉积层,前两层是新生代沉积,速度分别为2.2km/s和3.6km/s,厚度较小,不超过2km。中生代沉积地层的速度从顶部的4.4km/s向下逐渐增加到底部的5.4km/s,厚度较大,最厚处为8km左右。坳陷内速度是比较均匀地随深度增加的,成水平层状分布。重力反演表明,潮汕坳陷中生代沉积的平均密度为2.45g/cm3,地壳密度为2.86g/cm3,下地壳高速层密度为3.05g/cm3,莫霍面下面的上地幔密度为3.32g/cm3。
阮爱国牛雄伟吴振利吴招才薛彬
关键词:中生代沉积海底地震仪
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壳结构:海底广角地震实验结果被引量:42
2011年
利用完整穿越南海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大陆边缘的海底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该测线总长484km,共投放海底地震仪(OBS)14台,台站间距30km,组合枪阵激发总容量5160in3(1in3=16.3871cm3).结合同测线多道地震资料,通过OBS数据的精细处理和初始建模,利用射线追踪正反演技术,获得了西北次海盆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地壳厚度从上陆坡的21km减薄至下陆坡的14km,在西北次海盆为7.7km;莫霍面埋深从上陆坡的21km上升到海盆中央的11km.西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的地壳速度结构相似,都为大洋地壳,但不同的是层1(沉积层)增厚,层2减薄,该特点在东部次海盆尤其明显.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边缘构造形态和速度结构对称分布,存在共轭关系,其陆缘张裂机制属纯剪切模式.模型中的西北次海盆北侧陆缘下地壳没有发现高速层,这为南海北部陆缘西部非火山型地壳性质提供了新的证据.西北次海盆海底扩张规模小、时间短,且层2可能经历了玄武岩岩浆的不对称溢流,这可能导致西北次海盆磁条带异常的模糊化.
吴振利李家彪阮爱国楼海丁巍伟牛雄伟李细兵
关键词:大洋地壳海底扩张
南海南部海底地震仪试验及初步结果被引量:9
2010年
采用德国SedisIV型海底地震仪(OBS)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OBS,以4×24.5L的大容量气枪阵列为震源,于2009年4~6月在南海南部开展了OBS试验,获得了两条勘测线,其中OBS2009-1测线(剖面1)从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延伸到海盆中央,另一条OBS2009-2测线(剖面2)穿过礼乐滩东部向西北延伸进入海盆。由剖面2的14台OBS采集的广角地震反射、折射勘测地震数据可知,此次试验,OBS地震记录清晰、震相丰富,所使用的气枪有足够的能量输出,显示了其良好的工作能力,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地震勘测。数据初步处理和初至波层析成像结果表明,礼乐滩地块的基底较高,很有可能与南海北部陆缘存在共轭关系,但与南海北部陆缘不同的是,北部陆缘有较厚的沉积层覆盖,而礼乐滩块体上的沉积层很薄;东部次海盆地壳明显被拉薄,海盆内的地壳也很薄,莫霍面埋深较浅。
吴振利阮爱国李家彪牛雄伟李细兵刘宏扬
关键词:南海南部
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的OBS广角地震剖面被引量:52
2011年
为了探明南海中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使用2D射线追踪正演和反演方法,拟合了一条南海中北部陆缘的OBS广角地震剖面(OBS2006-3).该剖面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长319 km,NNW-SSE走向,共投放海底地震仪14台.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潮汕坳陷存在巨厚的中生代沉积,最大厚度达到8 km,速度从顶部的4.4 km/s向下增加到底部的5.3 km/s.莫霍面埋藏深度由陆向海方向减小,其埋深从东沙隆起下方的24~25 km减小到南部隆起带的17 km.东沙隆起下方的上地壳中存在一向上突起的高速异常,速度达到6.9 km/s,可能与地幔物质上涌和岩浆活动有关.在整个剖面的下地壳底部存在厚3~12 km,速度为7.1~7.4 km/s的高速层.根据各个时期岩浆活动特征,推测下地壳高速层是由海底扩张停止之后的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
卫小冬阮爱国赵明辉丘学林李家彪朱俊江吴振利丁巍伟
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中横波的识别
近年来,我国的海底地震仪(OBS)试验和研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大大地推动了我国深海研究进程。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就先后与日本、美国、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利用OBS研究南海的深部...
卫小冬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夏少红
Passive seismic experiment and ScS wave splitting in the southwestern subbasin of South China Sea被引量:8
2012年
The seismic experiment of 3D array of OBS in the southwestern sub-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s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 data analysis of broadband OBS shows that totally 93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of Ms 6.0-6.9 and 10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above Ms 7.0 were recorded in high quality during this experiment,especially the catastrophic earthquake Ms 9.0 occurred in the east sea area of Japan on March 11,2011.The anisotropy parameters inversion of ScS wave of four events above Ms 7.0 indicates that the fast direction of shear wave is N58°E parallel to the ceased spreading ridge of the southwestern sub-basin of SCS(the slow direction is S35°E perpendicular to the spreading ridge),which means the spreading ridge is under compressing stress at present and the cessation of seafloor spreading is related to such stress field as well.
RUAN AiGuoLI JiaBiaoLEE ChaoShingQIU XueLinPAN ShaoJun
关键词:参数反演
西北次海盆广角地震P波速度结构研究
海底地震仪(OBS)作为一种有效的海底构造探测工具,直接布设在海底,观测能力强,既可以用于人工地震观测,也可以用于天然地震观测,在世界范围的海洋调查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洋中脊,俯冲带,火山型大陆边缘和非火山型大陆边...
吴振利李家彪阮爱国丁巍伟牛雄伟刘宏扬
文献传递
穿越南沙礼乐滩的海底地震仪广角地震试验被引量:52
2011年
本文对穿越礼乐滩东北部向西北方向延伸进入中央海盆长369 km的广角地震剖面OBS973-2进行了反演研究,以期了解南海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同时探讨南、北陆缘的共轭问题.结果表明OBS973-2剖面的速度模型中三个沉积层的速度分别为1.8~2.0 km/s、2.0~2.7 km/s和3.5~4.0 km/s;沿剖面沉积层总体上较薄或缺失.礼乐滩上地壳厚约9~10 km,速度为5.5~6.4 km/s,顶部存在小型火山;下地壳厚约11 km,速度为6.6~7.1 km/s.过渡区和海盆的上地壳厚约4~5 km,速度为5.9~6.1 km/s;下地壳厚约2~4 km,速度为6.6~6.9 km/s.从总体上看,海盆和过渡区的地壳厚度偏小,显示了拉伸减薄作用,速度分层显示陆壳比较典型,而洋壳和过渡壳的上地壳速度比标准洋壳偏高.莫霍面总体从陆坡向海盆方向较快速地抬升,在礼乐滩埋深约23 km,在海盆中的埋深8~12 km,海盆中的莫霍面顶部速度8.0 km/s,要明显小于礼乐滩下方的8.2 km/s.将OBS973-2剖面与北部陆缘的OBS2006-1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速度结构极为类似,讨论认为礼乐滩与中沙块体互为共轭.进而根据西北次海盆的宽度、礼乐滩与中沙块体的距离及前人提出的南海海盆的扩张时代,计算了扩张速率.
阮爱国牛雄伟丘学林李家彪吴振利赵明辉卫小冬
南海中北部陆缘横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2
2011年
纵横波联合勘探可以得到更多关于岩石圈层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的信息,有效提高地壳物质组成的约束性.在纵波速度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拟合对OBS2006-3地震剖面径向分量的转换震相进行了横波速度结构模拟.结果表明:沉积层1、沉积层2的横波速度分别为0.7~0.9 km/s和1.6~1.7 km/s,波速比由2.64~3.16变化到2.41左右,较高的波速比表明沉积层固结程度不高;中生代沉积层横波速度由浅部的2.6 km/s增大到3.0 km/s,波速比为1.74~1.80;地壳中波速比为1.74~1.82,表明该剖面地壳为陆壳性质;下地壳高速层的横波速度为4.0~4.2 km/s,纵横波速比为1.73~1.78,揭示高速层的物质组成为铁镁质的基性岩,推断其与海底扩张停止之后的岩浆底侵作用有关.
卫小冬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郝天珧吴振利敖威熊厚
中国海洋深地震探测与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09年
对中国(大陆)的海洋深地震探测工作进行了回顾,重点讨论了南海北部边缘OBS探测的几条剖面及动力学意义。介绍了近期在海底地震仪设备研制和引进方面的进展及近期的海洋地壳深地震探测的计划。
阮爱国丘学林李家彪郝天珧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地壳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