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JL034)

作品数:15 被引量:138H指数:6
相关作者:何雄浪郑长德杨继瑞张杰飞欧阳峣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民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湖南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企业
  • 4篇资本
  • 3篇产业集聚
  • 2篇新经济
  • 2篇新经济地理
  • 2篇区域经济
  • 2篇资本流动
  • 2篇资本收益
  • 2篇经济地理
  • 2篇规模报酬
  • 2篇报酬
  • 1篇低碳
  • 1篇低碳经济
  • 1篇地区间
  • 1篇新经济地理模...
  • 1篇新经济地理学
  • 1篇新兴产业
  • 1篇要素生产率
  • 1篇战略性
  • 1篇战略性新兴产...

机构

  • 13篇西南民族大学
  • 3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商学院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何雄浪
  • 3篇郑长德
  • 2篇杨继瑞
  • 1篇欧阳峣
  • 1篇胡运禄
  • 1篇恩佳
  • 1篇石风光
  • 1篇刘帅
  • 1篇董帮应
  • 1篇马永坤
  • 1篇汪锐
  • 1篇赵仁康
  • 1篇张杰飞
  • 1篇朱旭光
  • 1篇赵星
  • 1篇陈灿平

传媒

  • 2篇贵州财经学院...
  • 1篇软科学
  • 1篇财贸研究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农村经济
  • 1篇财经研究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南开经济研究
  • 1篇现代财经(天...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当代经济管理

年份

  • 1篇2014
  • 8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发展中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因--一个理论模型及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被引量:38
2010年
Harris-Todaro模型考虑了城市失业问题,却否认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且不能内生决定城乡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而新经济地理模型可内生决定区域间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但未考虑城市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且其结论缺乏政策含义。本文将二者结合,同时赋予农村剩余劳动力假设,并考虑中国户籍制度所导致的迁移成本,通过所建立的内生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推演表明:非农产品消费比重提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迁移成本下降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验证了该结论,由此得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快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综合制度改革等政策启示。
欧阳峣张杰飞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新经济地理模型
低碳经济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价值指标评析被引量:4
2011年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发展新兴产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我国2020年减排目标的需要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评价指标的分析,认为降低能耗强度和减排是产业价值实现的重点,开展低碳经济转型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何雄浪马永坤恩佳
关键词:低碳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层次分析法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研究被引量:31
2010年
利用1991~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成渝经济区形成前后的产业结构对川渝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就成渝经济区对川渝经济的影响而言,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大,第一产业的影响呈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的影响有上升的趋势,川渝经济正向工业型经济转型。成渝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促进成渝经济区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实现大发展,大赶超。
何雄浪朱旭光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要素投入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分布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本文利用动态分布法分析了中国28个省区1985-2007年的劳均产出、全要素生产率及要素投入的动态分布与长期趋势。结果表明,劳均产出具有双峰收敛趋势,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有扩大倾向。研究还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分布也具有双峰收敛趋势,和劳均产出分布相似,而要素投入则呈单峰收敛趋势,与劳均产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可以推断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最主要因素,且方差分解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
石风光何雄浪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企业异质、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差异——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解释与拓展被引量:14
2012年
随着新贸易理论发展成为新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自然发展成为新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解释同质劳动者和企业的区位选择行为如何影响空间异质的形成与发展,而新新经济地理学则探讨微观异质劳动者、企业异质如何影响总体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重新解释了现实中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的关系。地区间消费者偏好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发达地区意味着消费者偏好更加多样化,从而导致企业与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与彼此对外市场开放度存在相互依赖。落后地区向外开放市场的意愿程度更弱,但是随着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开放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动导致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市场开放度也逐渐增加,从而最终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劳动者之间的就业竞争加剧,将相对降低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由于落后地区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有可能促使劳动者回流,从而棒—棒均衡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何雄浪杨继瑞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发展差异
企业异质、人力资本流动与产业空间演化被引量:6
2012年
将企业异质模型与新经济地理学核心—边缘垂直联系模型相结合,从理论分析与数字模拟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本地市场效应不仅跟贸易自由度有关,也跟本地产业份额有关,市场进入滩头成本的存在降低了本地市场效应,并由此逆转了本地市场效应与贸易自由度的正向变动关系;市场进入滩头成本的存在,扩大了对称结构的稳定范围,提高了产业集聚的难度;产业的集聚力与扩散力的联合作用决定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的变化轨迹,随着工业产品支出份额、贸易成本、工业品替代弹性与市场进入滩头成本的降低,经济系统逐渐从对称结构向中心—外围结构演化,并且由于预期因素的冲击,产业在边缘区的突发性集聚并非没有可能。
何雄浪
资金供给、资本非均衡流动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资本在区域之间配置的巨大差异,不仅源自各区域内部资本形成的差异,而且源自跨区域资本流动的差异。通过对我国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受到资金供给、区间资本流动和外资流入的影响,资金供给对西部地区的影响较东部和中部地区大,而区间资本的流入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大于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外资的流入对西部地区的经济产生显著的正效应,对其影响也明显的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此外在资本已经稀缺的基础上,西部地区资本的外流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一个显著的负面影响。
何雄浪刘帅
关键词:资本流动区域经济不平衡REGIONALECONOMY资本形成外资流入
基于ArcGIS的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本文使用绝对集中度、基于供给视角和基于需求视角的区位熵、泰尔指数,多角度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均衡程度在减小;我国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差异是全国总差异的主要构成部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东中部,基于供给视角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省份集中在西部地区,基于需求视角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东部地区。
赵星赵仁康董帮应
关键词:ARCGIS泰尔指数区位熵区域非均衡
区域效应与集聚效应:我国地区间实际收入差距成因探究被引量:3
2012年
传统经济学认为,区域效应是产生地区间实际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新经济地理学将地区间实际收入差异的产生归结于集聚效应的作用。以自由资本模型为理论基础,实证分析表明,地区间实际收入差距的形成,既有区域效应的作用,也有集聚效应的作用,但集聚效应起着主要的作用。缩小我国地区间实际收入差异主要在于扩大落后地区的市场潜力,且有必要加速落后地区的资本积累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地区间自由贸易度的提高。
何雄浪
土地成本、规模报酬与产业空间流动被引量:9
2011年
在坚持新经济地理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思想:生产要素成本与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会削弱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消费品的替代弹性与工业品支出份额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虽然人们预期的变化对经济活动存在影响,但不足以逆转区域的内生均衡。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企业有能力支付更高的生产要素成本,从而土地成本与产业集聚成正向变动的关系。需求环境与供给环境的改善对于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同等重要。
何雄浪郑长德
关键词:规模报酬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