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7DFA31010)

作品数:13 被引量:63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振华李新海张林李明顺刘长华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玉米
  • 9篇黑穗病
  • 8篇性状
  • 7篇丝黑穗病
  • 5篇抗性
  • 4篇玉米群体
  • 4篇自交
  • 4篇自交系
  • 3篇玉米丝黑穗
  • 3篇玉米丝黑穗病
  • 3篇玉米自交系
  • 3篇数量性状
  • 3篇位点
  • 3篇抗病
  • 3篇抗病性
  • 3篇产量性状
  • 2篇对丝
  • 2篇性状表现
  • 2篇遗传增益
  • 2篇数量性状位点

机构

  • 13篇东北农业大学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黑龙江省农垦...

作者

  • 13篇王振华
  • 9篇李新海
  • 8篇张林
  • 4篇刘长华
  • 4篇李明顺
  • 2篇张世煌
  • 2篇王晓丽
  • 2篇翁建峰
  • 2篇刘显君
  • 2篇邸宏
  • 2篇吕香玲
  • 2篇王霞
  • 2篇刘志鹏
  • 1篇吉海莲
  • 1篇李新
  • 1篇蒋铭泽
  • 1篇张德贵
  • 1篇谢传晓
  • 1篇杜欣谊
  • 1篇张宝石

传媒

  • 7篇玉米科学
  • 1篇植物保护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自交系幼苗生理指标与丝黑穗病抗性关系的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以抗感差异显著的4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玉米幼苗主要生理指标与田间发病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各项生理指标表现不同;接菌条件下各项生理指标均偏高;多数条件下生理指标与田间接种发病率相关不显著;仅在15/25℃变温和1%土壤接菌条件下,幼苗可溶性含糖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田间发病率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1和0.9869。
刘长华王振华乔广辉贾建伟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生理指标抗病性
混合选择法对玉米群体产量性状改良效果的比较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群体改良是玉米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运用适宜的改良方法可显著提高群体改良效率。从群体遗传学和分子数量遗传学角度,系统分析前人利用混合选择法实行群体改良获得的遗传增益、遗传变异及其对群体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混合选择法可以有效改良群体的产量、产量构成性状及一般配合力效应,保持群体遗传变异,是玉米种质改良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刘志鹏雍洪军李新张德贵李明顺张世煌王振华李新海
关键词:玉米产量性状遗传增益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菌类型分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利用7个对玉米丝黑穗病菌抗、感差异明显的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将其划分为4个鉴别寄主池。利用4个鉴别寄主池对东北三省的11个地区的玉米丝黑穗病菌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来源的玉米丝黑穗病原菌对不同材料的致病性不同,可能存在5种玉米丝黑穗病原菌类型,即高致病的哈尔滨丝黑穗病原菌Ⅰ型;绥化和大庆地区的丝黑穗病原菌Ⅱ型;辽宁省农科院和密山地区的丝黑穗病原菌Ⅲ型;吉林省的白城、范家屯和双城的丝黑穗病原菌Ⅳ型;四平、佳木斯和海伦地区的丝黑穗病原菌Ⅴ型。同时,还发现高粱丝黑穗病菌对玉米鉴别寄主自交系具有一定的侵染性。
刘显君王振华刘长华王霞赵英男张林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菌
20个玉米群体农艺性状表现及对丝黑穗病抗性评价被引量:3
2010年
以外引的20个美国玉米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其主要性状及玉米丝黑穗病抗性进行评价。连续两年接种鉴定表明,多数群体表现抗病,其中群体BSLCSC7表现为高抗,BS10CFRC10、BS12CH1C8和BS26等6个群体表现为抗病,BSCAD-1、BSCAD-2和BSCAD-3等7个群体表现为中抗,其余6个群体表现感病或高感。农艺性状鉴定表明,大部分供试群体在黑龙江省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其中群体BSCAD-3和BS12CH1C8的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对玉米丝黑穗病抗性等性状表现较好,在育种中可优先利用。
张林张宝石李新海李明顺王振华
关键词:玉米农艺性状抗病性
S_1选择法对玉米群体产量性状改良效果的比较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以产量性状及农艺性状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前人利用S1选择法实施群体改良获得的遗传增益、遗传变异及对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比较发现,S1选择法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群体产量和一般配合力,降低群体茎秆倒伏率和子粒含水量,但遗传方差降低较快。育种可考虑先运用混合选择法改良群体,克服遗传方差迅速降低的缺点,然后进行2~3轮的S1选择法进一步提高产量、适应性及耐自交能力,进而创造优异的育种新材料。
阚帅帅刘志鹏张林王建军王振华李新海
关键词:玉米遗传增益
基于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发掘抗玉米丝黑穗病主效QTL被引量:2
2012年
选用抗玉米丝黑穗病自交系Mo17和SH15为供体,与受体感病自交系黄早四和昌7-2构建回交群体(BC3F1\BC4F2),通过田间人工接种玉米丝黑穗病原菌鉴定抗病性表现,评价群体抗病性。研究结果显示黄早四×(黄早四×Mo17)BC4F2群体发病率明显高于BC3F1群体;两个BC4F2黄早四×(黄早四×Mo17)和昌7-2×(昌7-2×SH15)群体的发病率差异较大。采用SSR标记分析抗病株的供体染色体导入片段,发现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多,导入片段数量减少,但不同回交群体中供体导入片段数目明显不同。通过连锁不平衡分析,在染色体2.09和3.04区段发掘和验证2个抗玉米丝黑穗病主效QTL,连锁标记分别为umc2077和phio53或bnlg1965。本文研究结果为抗丝黑穗病基因精细定位和分子聚合育种提供了信息和材料。
吉海莲翁建峰吕香玲王振华谢传晓张世煌李新海
关键词:玉米玉米丝黑穗病连锁不平衡分析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玉米产量性状“一致性QTL”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在构建含221个玉米产量性状QTL整合图谱的基础上,采用元分析方法,当LOD值≥4.0时,在第2染色体上确定了1个控制粒重和穗数的"一致性QTL",介于标记Sdg107和Isu2117b之间,间距30.99cM;同样,在第3和第4染色体上发掘了2个控制穗数和粒重的"一致性QTL",分别由标记ucsd72d和IDP3796、ufg23和mdr1界定,间距分别为12.64cM和69.72cM;在第9染色体上确定1个控制穗数、粒重和籽粒产量的"一致性QTL",由标记TB-9Sb(9)和gpm682界定,间距40.8cM。采用NCBI网站在线软件BLASTx同源系统比对分析"一致性QTL"区间内的相关基因或标记序列,在第2和3染色体上分别初步确定2个产量位置候选基因。本文研究结果为玉米产量性状QTL发掘及相关候选基因确定提供了基础。
王晓丽翁建峰吕香玲王振华李新海
关键词:玉米产量性状数量性状位点
58份玉米自交系抗丝黑穗病鉴定被引量:5
2010年
以58份美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方法进行玉米自交系抗丝黑穗病鉴定。连续两年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玉米丝黑穗病抗性差异较大,抗病和感病自交系各占50%。其中B90、LH38和IRF240等10份自交系表现为高抗,在抗病育种中可优先利用;B105、B108、B103等13份自交系表现为高感,在抗病育种中应改良后利用。
王秀元张林李新海李明顺王振华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丝黑穗病抗性鉴定
玉米丝黑穗病苗期快速鉴定方法被引量:4
2009年
本试验以已知抗性的51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苗期接菌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与田间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5/25℃变温及1%土壤接菌条件下,幼苗可溶性糖含量与田间发病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0.799 4)。采用逻辑斯蒂模型分别建立了抗、感自交系可溶性糖含量与田间发病率的一元曲线回归方程:y=12.084 8/[1+exp(6.372 5-0.367 5x)]和y=91.017 0/[1+exp(18.448 8-0.788 8x)],以此建立了以接菌幼苗可溶性糖含量为指标的抗性评价方法,并用于未知抗性种质资源的鉴定。
王振华刘长华张林李新海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苗期
玉米自交系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与丝黑穗病抗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以经过2年田间接种鉴定发病率呈梯度分布的18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苗期接菌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田间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5℃/25℃(黑/白天)变温、1%土壤接菌条件下,幼苗可溶性糖含量与田间发病率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0.824 1),二者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151 8x+15.753,卡方拟合检验效果好;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田间发病率间虽然呈极显著的正向相关(R=0.895 8),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32.419x+2 245.008,但卡方拟合检验效果差。
刘长华王振华张林邸宏杜欣谊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活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