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6043)

作品数:9 被引量:94H指数:7
相关作者:汪亚平陈坚王爱军李东义高建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悬沙
  • 3篇长江口
  • 2篇再悬浮
  • 2篇输运
  • 2篇泥沙
  • 2篇浅海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貌
  • 1篇地貌演变
  • 1篇动力过程
  • 1篇信息系统
  • 1篇悬浮泥沙
  • 1篇悬沙浓度
  • 1篇悬沙输运
  • 1篇遥感
  • 1篇三角架
  • 1篇深水航道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4篇汪亚平
  • 4篇陈坚
  • 3篇李东义
  • 3篇王爱军
  • 2篇高建华
  • 2篇杨旸
  • 1篇范昌福
  • 1篇陈国强
  • 1篇于欣
  • 1篇吴丹丹
  • 1篇杜家笔
  • 1篇余兴光
  • 1篇王宏
  • 1篇葛晨东
  • 1篇魏晓
  • 1篇徐晓晖
  • 1篇邹欣庆
  • 1篇裴艳东
  • 1篇王福
  • 1篇赖志坤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科学
  • 1篇人民长江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台湾海峡
  • 1篇海洋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弱动力浅海中的悬沙输运机制:以天津港附近海域为例被引量:18
2012年
根据在天津港附近海域获取的水动力和浊度数据,分析了悬沙输运特征和输运机制,结果表明:天津港附近海域受不规则半日潮控制呈低流态往复流特征,但涨潮流强于落潮流;涨潮期间底部悬沙浓度与垂线平均流速呈显著线性相关,存在显著的再悬浮作用;潮周期内的悬沙输运呈典型的不对称特征,形成向岸的净输运趋势。输运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潮泵效应(尤其是潮汐捕捉效应)是天津港附近海域悬沙输运的主要贡献项,其次是拉格朗日平流输运项,前者比后者高一个量级;垂向剪切作用最小。涨落潮期间流速与悬沙浓度的显著不对称是造成潮汐捕捉效应占主导的基本条件。在潮下带这种悬沙输运格局可能和潮间带发生的细颗粒沉积物捕集(堆积)作用有关。
杜家笔裴艳东高建华于欣王福范昌福王宏汪亚平
江苏近岸海域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8
2010年
2006~2007年在江苏近岸海域进行水文气象要素(气温、湿度、风速风向、波浪、透明度、水色和海水温盐度等)大面观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水文气象要素具有较大的空间分异,四季变化显著。秋季气温明显高于春季,冬季气温较历史数据偏高。整个海域风速较大,风向受季风控制,有效波高与风速之间显著相关。如东附近海域波浪较大,废黄河口波浪较小;春、夏季有效波高较小,而夏、秋季近岸海域波高较小,离岸波高增大。夏季海水透明度最大,平均为2.3m;冬季透明度最小,平均只有0.6m;水色与透明度呈负指数相关。春、秋季水温分布与气温分布基本一致,冬季大致沿等深线分布。射阳河口与长江口为低盐区,辐射沙脊群外缘为高盐区。与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结果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这些新的调查成果可为江苏近岸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何小燕胡挺汪亚平邹欣庆施晓钟
关键词:水文气象要素
GIS支持下近百年来闽江口海底地形地貌演变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ArcGIS建立了闽江口1913、1950、1975、1986、1999、2005年海底数字地形模型,在坐标系统和潮位基准面转换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闽江口的岸线、浅滩面积、海底冲淤和河口断面地形近百年来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闽江口河道从1913年到2005年期间,梅花水道西段变窄,乌猪水道向东迁移,琅岐岛东岸淤积;梅花镇东侧的闽江口南岸岸线向前推进,但近年来推进速率明显减小.②梅花水道浅滩不断发育,闽江北支由单一的川石水道变成川石水道和壶江水道并存,并且闽江北支成为闽江入海泥沙的主通道.③1913—1950年间闽江口海底淤积较快,1913~1999年淤积速率逐渐减小,1986~1999年间出现净冲刷.④河口三角洲前缘在河口南部以侵蚀后退为主,河口区北部以进积为主.
徐晓晖陈坚赖志坤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地貌演变地理信息系统海底冲淤
浅海悬沙浓度观测方法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在动力和沉积条件复杂的浅海海域获取水-体的悬沙浓度有多种方法,目前较先进的主要是声学和光学浊度测量方法,但均需通过现场采集水样进行浊度标定;水样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抽滤法和沉淀干燥法。根据2010年3—4月在厦门九龙江口获取的光学(OBS、LISST-100X)和声学(ADCP、ADP和ADV)浊度数据,以及现场同步水样,对这两种获取悬沙浓度的方法进行了比较;2011年2—3月在长江口北支获取水样,分别使用抽滤法和沉淀干燥法获取悬沙浓度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声学和光学方法都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同一观测层位,光学与声学仪器的相对误差均较小;由于声波在水体中传播距离较远,声学方法可获得沿水深的整个剖面的信息,因而比光学仪器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测量范围。对比发现,抽滤法获得的悬沙浓度数值略低于沉淀干燥法获得的结果,可能与沉淀干燥法难以洗净盐分有关。
魏晓汪亚平杨旸陈坚高建华王爱军李东义胡国栋
关键词:浊度悬沙浓度长江口北支
闽江河口洪季悬浮泥沙特征及输运过程被引量:11
2009年
根据2007年闽江河口两个站位洪季大潮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闽江河口潮周期内悬浮泥沙的分布特征、底质再悬浮特征以及悬浮泥沙的输运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闽江河口悬浮泥沙粒级组成上以粉砂为主,分选较差,粒级偏向粗颗粒一侧,单峰分布;梅花水道悬浮泥沙浓度波动较大,再悬浮作用明显;第一个潮周期内涨潮流在输运过程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平均流、斯托克斯漂移效应、潮汐捕集作用和垂向潮振荡引起的剪切扩散是引起闽江河口悬浮泥沙输运的重要因素。
李东义陈坚王爱军余兴光
关键词:悬浮泥沙再悬浮悬沙输运
长江口南港近期的演变及其与重大工程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2
2010年
长江口为典型的多级分汊中等潮汐河口,口门宽阔、径潮流强劲、泥沙运动复杂、河槽交替多变,给河口综合治理带来困难。长江口各分流汊道演变过程中,此消彼长是永恒的主旋律,其产生、发展、扭曲、萎缩、消亡具有周期性演变规律。为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长江口先后实施了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南北港分流口处的新浏河沙护滩和南沙头通道限流工程,以及中央沙促淤圈围工程和青草沙水源地工程等,南北港和南北槽分流口河段得到有效控制,对长江口未来的演变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南北港分流口以下丰富的地形、水文现场资料,对近年来南港地形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肯定工程稳定河势的同时,认为目前南北港分流口以下,尚存在南港主流偏离南岸致使发生近岸淤积,以及瑞丰沙中下段沙体刷深导致水流分散,不利于河势稳定等问题。并探讨了长江口"先下后上"治理模式的优缺点,建议在长江口河势尚未发生较大变化时,站在整体的高度,综合考虑河势、航道、水土资源、防洪潮及排灌、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尽快实施长江口综合整治工程。
张志林胡国栋朱培华廖建英
关键词:长江口深水航道河道演变南港
强潮河口区近底部沉积动力过程的高分辨率观测与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现场试验表明,三角架观测系统稳定性良好,获取了边界层内多层位、连续的温、盐、流速、浊度同步观测数据,适用于浅海近底部沉积动力过程高分辨率观测及物质输运研究。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边界层内存在向陆的余流,并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其主要由涨、落潮流的不对称造成,大风天气和密度环流亦是影响余流强弱的重要因素;观测期间多数时刻底部切应力大于起动切应力,底质沉积物可产生明显的搬运甚至再悬浮;悬沙浓度对沉积动力的响应在涨、落潮,大、小潮阶段均有各自的特点,水动力的变化、潮流加/减速时间的长短、床面泥沙的供应量、上部水体泥沙的沉降是导致悬沙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底部边界层内,涨、落潮期间不对称输沙导致潮周期内悬沙净向河口湾内输运。
李东义陈坚汪亚平王爱军杨旸
关键词:三角架悬沙再悬浮泥沙输运
长江口口门湿地的演变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通过对长江口口门四大主要湿地的演变分析,认为该区域湿地近30 a来依然延续着淤涨态势。崇明东滩宽度变窄,长度增加,但淤涨速率减小,东南角涨潮槽有将湿地分裂的不利趋势;横沙东滩受促淤围垦影响较大,沙尾继续向东南方向延伸;九段沙和南汇东滩均稳定淤涨。分析表明,为尽可能减少滩涂圈围对湿地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深入开展长江口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究工作,有效指导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廖建英胡春燕张志林
关键词:滩涂湿地生态环境长江口
厦门海岸工程对岸线变迁及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在Arcview 3.3软件的支持下,以厦门市1989年、1997年和2007年三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图为数据源,研究厦门的海岸变迁;通过搜集整理文献资料,总结围填海面积增长情况,研究表明:1980年以前,厦门的围填海以西海域和同安湾居多,西海域围填海面积达5 605 hm2,同安湾围填海面积2 796 hm2;1980年-1999年,整个厦门海域的围填海面积为982.05 hm2;2000年-2006年,整个厦门海域的围填海面积为762.44 hm2。长期多项海岸工程建设提升了厦门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但也使得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海岸地形地貌改变、纳潮量大量减少、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质恶化等。
吴丹丹葛晨东许鑫王豪陈国强
关键词:海岸工程遥感岸线变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