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733006)

作品数:59 被引量:291H指数:10
相关作者:吕颂辉刘洁生杨维东李宏业江天久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生物学
  • 31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 4篇医药卫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3篇赤潮
  • 12篇米氏凯伦藻
  • 11篇毒素
  • 11篇溶血毒素
  • 11篇甲藻
  • 10篇原甲藻
  • 10篇海洋卡盾藻
  • 7篇毒性
  • 6篇球形棕囊藻
  • 6篇棕囊藻
  • 6篇利玛原甲藻
  • 6篇腹泻性贝毒
  • 5篇酸酶
  • 5篇细胞
  • 5篇磷酸酶
  • 5篇碱性磷酸酶
  • 5篇赤潮藻
  • 4篇东海原甲藻
  • 4篇亚历山大藻
  • 4篇藻类

机构

  • 59篇暨南大学
  • 9篇华南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海南省海洋与...
  • 3篇海南省海洋监...
  • 2篇广东省微生物...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香港公开大学

作者

  • 25篇吕颂辉
  • 22篇刘洁生
  • 21篇杨维东
  • 14篇李宏业
  • 11篇江天久
  • 9篇江涛
  • 5篇庞勇
  • 4篇聂瑞
  • 4篇吴锋
  • 4篇李扬
  • 4篇王艳
  • 4篇欧林坚
  • 3篇崔伟民
  • 3篇王小冬
  • 3篇颜天
  • 3篇李欢
  • 3篇张剑军
  • 3篇周名江
  • 3篇滕德强
  • 2篇李霞

传媒

  • 8篇海洋环境科学
  • 6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生态学报
  • 4篇Chines...
  • 3篇卫生研究
  • 3篇海洋科学
  • 3篇热带亚热带植...
  • 3篇安全与环境学...
  • 3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水产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2
  • 8篇2011
  • 15篇2010
  • 28篇2009
  • 6篇2008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ffects of solar ultraviolet radiation on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Chaetoceros curvisetus(Bacillariophyceae)
To assess the short- and long-term impacts of UV radiation(UVR,280-400 nm) on the red tide alga Chaetoceros cu...
Wanchun Guan~(a,b),Jianbo Jian~c,Jianyan Wang~a,Ping Li~c,Songhui Lu~(a*) a.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1,China b.School of Life Sciences,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Zhejiang,325035, China c.Marine Biology Institute,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Guangdong,515063,China
关键词:GROWTHUVR
文献传递
不同有机改性黏土对海洋卡盾藻去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为筛选用于赤潮应急治理的高效、低毒除藻剂,研究了不同链长的季鳞盐改性黏土以及相同链长不同取代基团的季铵(鳞)盐改性黏土对海洋卡盾藻的去除作用,同时以斑马鱼和蒙古裸腹溞为对象,评价了筛选的改性黏土的毒性。结果表明,链长为十四烷基的改性黏土的除藻效果最好,其次为十二烷基和十烷基,而十六烷基较差;季铵(鳞)盐取代基团对改性黏土除藻效果的影响不大。十四烷基三丁基溴化磷改性黏土和双十四烷基二甲基乙基溴化铵改性黏土的除藻效果最好,对海洋卡盾藻的120 h半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6.11 mg/L和6.13 mg/L。毒性试验表明,这2种改性黏土对斑马鱼的毒性均较低,质量浓度为10~100 mg/L时,96 h后斑马鱼的存活率均为100%。改性黏土对蒙古裸腹溞有一定毒性,其中十四烷基三丁基溴化磷改性黏土24 h的LC_(50)远超过100 mg/L,双十四烷基二甲基乙基溴化铵改性黏上的LC_(50)为9.37 mg/L。因此,十四烷基三丁基溴化磷改性黏土的毒性更低,可作为赤潮治理的潜在除藻剂。
闫新亚杨维东谭绍早李宏业余德仁刘洁生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赤潮海洋卡盾藻改性黏土季铵盐
锥状施克里普藻孢囊的多种形态特征被引量:2
2009年
休眠孢囊是某些甲藻生活史的重要阶段,它被认为是甲藻赤潮爆发的种源。通过观察我国沿海海域采集的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Stein)Loeblich)休眠孢囊的类型以及形态特征,并将实验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孢囊与海区沉积物中休眠孢囊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锥状施克里普藻细胞在20°C、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f/2培养基和f/2-N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至第14天和第8天,可以观察到休眠孢囊的产生。培养30天后,培养液中有大量休眠孢囊,将藻液避光保存90天后,观察到培养基中有4种类型的休眠孢囊产生:(1)球形到椭球形(长25-39μm),钙质外壁,稀疏或密被钙质附属物(长1-4μm);(2)球形(直径为29-35μm),钙质外壁,附属物非钙质(长0.5-1.5μm);(3)球形到椭球形(长29-35μm),钙质,表面光滑,无附属物;(4)球形(直径24-35μm),有机外壁,无附属物。第1种类型的孢囊最为常见,分别占到2种培养条件下所得全部孢囊的77.70%和95.18%。从沉积物中所得的孢囊多属于第1种类型。分析了实验条件下形成不同类型休眠孢囊的原因和比例,同时探讨了海区沉积物中形成多种孢囊形态特征的原因,为锥状施克里普藻孢囊的生态研究提供了依据。
王艳熊德甫顾海峰李韶山
高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凝聚体的形成被引量:6
2012年
棕囊藻包含囊体和游离单细胞两种生活史阶段。囊体是棕囊藻藻华爆发时的优势形态,藻华衰退时囊体能够形成凝聚体,但是棕囊藻游离单细胞的凝聚体极少被发现。将球形棕囊藻单细胞和高密度的海洋弯曲甲藻共同培养,使球形棕囊藻的生长承受高摄食压力,通过观察摄食者和棕囊藻的生长、凝聚体的数量和形态,阐明单细胞凝聚体的形成以及与摄食压力的关系。当球形棕囊藻进入衰退期时,高摄食压力引发游离单细胞聚合形成凝聚体,无摄食压力情况下,单细胞不形成凝聚体。凝聚体由无鞭毛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近似球体。凝聚体形成伊始,凝聚体内部可见凝胶状物质将细胞互相粘结,并且粘附了纤维等物质。凝聚体的体积和粘附的细胞数量逐渐提高,细胞排列愈加紧密,凝聚体内部形态和结构不易分辨。凝聚体的形成有效保护了部分单细胞免受摄食压力的影响,减少了摄食死亡率。凝聚体的形成是球形棕囊藻面临高摄食压力时采取的主动的防御策略。球形棕囊藻能够频繁引发大规模藻华的原因可能在于其在生长的各个阶段中均具有优越的竞争策略。
王小冬王艳
关键词:球形棕囊藻凝聚体摄食有害藻华
Negative effects of Phaeocystis globosa on microalgae被引量:6
2010年
The potential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the microalga,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on three harmful bloom algae,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Chattonella marina(Subrahmanyan) Hara et Chihara and Chattonella ovata Hara et Chihara were studied.The growth of C.marina and C.ovata was markedly reduced when the organisms were co-cultured with P.globosa or cultured in cell-free spent medium.Haemolytic extracts from P.globosa cells in the senescence phase had a similar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three harmful bloom algae.However,P.globosa had less influence on the brine shrimp,Artemia salina.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globosa may have an allelopathic effect on microalgae,which would explain the superior competitive abilities of P.globosa.Because the addition of the haemolytic toxins from P.globosa had similar effects on algae as spent media,these compounds may be involved in the allelopathic action of P.globosa.
刘洁生VAN RIJSSEL Marion杨维东彭喜春吕颂辉王艳陈菊芳王朝晖齐雨藻
关键词:球形棕囊藻有害藻类溶血毒素东海原甲藻化感潜力
吉米奇表面活性剂及其改性黏土对海洋卡盾藻的去除作用
实验研究了四种吉米奇表面活性剂及其改性粘土对海洋卡盾藻的去除作用,并对筛选出来表面活性剂及其改性粘土的毒性进行了评定。结果发现,四种吉米奇表面活性剂在120小时时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3mg/L、1.11mg/L、1....
闫新亚杨维东李宏业谭绍早余德仁刘洁生
文献传递
不同氮源对海洋卡盾藻生长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4
2009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源对海洋卡顿藻(Chattonella marina)生长和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卡盾藻可以有效利用无机氮源,如NH4Cl、NaNO3、NaNO2,对有机氮源如尿素、甘氨酸和1,4-丁二胺盐酸盐也有一定的利用能力,但不能有效利用丙氨酸。海洋卡顿藻的生长速率与营养盐的同化速率不一致,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最大比生长率可达到0.7 d-1。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在以NaNO3为氮源时,藻细胞酶活性(NRAmax)最大,为20.6 fmol/(min.cell)。
李斌欧林坚吕颂辉
关键词:海洋卡盾藻氮源硝酸还原酶
充气和搅动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囊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2
2010年
球形棕囊藻生活史中包含游离单细胞和球形囊体两种生活形态,但是实验室中培养的球形棕囊藻经常无法形成囊体。研究通过向培养基中泵入过滤空气,以及给培养基提供不同程度的搅动,研究了充气和搅动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囊体形成的影响。充气和搅动均显著提高了囊体的数量,并且提高了囊体内细胞的生长速率。但是充气对于囊体直径及囊体内细胞密度并无显著影响。搅动则明显的提高了囊体直径和囊体内细胞数量。然而,尽管充气以及搅动有利于球形棕囊藻囊体的形成,但是培养的囊体直径依然小于自然海区中囊体的大小。
王艳王小冬李韶山
关键词:球形棕囊藻充气搅动
OA对人肝细胞HL-7702和肝癌细胞Bel-7402增殖的影响和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以人肝细胞HL-7702和肝癌细胞Bel-7402为研究对象,通过MTT法、细胞外部形态观察、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及TUNEL法等方法,研究了腹泻性贝毒的主要组分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对其增殖的影响及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OA对人两株细胞的增殖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4 h IC50分别为65ng/mL和60 ng/mL,且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OA导致两株细胞的形态均发生明显变化:细胞变圆,脱壁,细胞膜形成泡状突起,最终形成膜包裹的凋亡小体。Annexin V-FITC和PI双染法及TUNEL法检测均发现:OA能够诱导两株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凋亡,且凋亡细胞的比例与OA的浓度相关。以上结果表明:OA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而对人肝细胞和肝癌细胞造成影响,且这种影响的程度与OA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密切相关。
陈洋颜天于仁成周名江
关键词:人肝癌细胞BEL-7402增殖细胞凋亡
不同氮源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生长和产毒的影响被引量:16
2008年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置4个浓度梯度:12μmo·lL-1、25μmol·L-1、50μmo·lL-1和100μmol·L-1,研究了NaNO3、NH4Cl和尿素对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的生长、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以及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产生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利玛原甲藻对3种不同氮源的利用特征.结果发现,以NaNO3、NH4Cl和尿素分别作为氮源时,利玛原甲藻最大生长速率(μmax)相差不大;NaNO3组和尿素组之间最大生物量(X)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也相近;NH4Cl组最大生物量(X)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明显低于NaNO3组和尿素组.平台期NaNO3组单位藻细胞OA含量明显高于NH4Cl组和尿素组,NH4Cl组和尿素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利玛原甲藻可以利用无机氮(NaNO3、NH4Cl)和有机氮盐尿素,利玛原甲藻中可能存在尿素酶;NaNO3和尿素比NH4Cl可能更有利于维持利玛原甲藻的生长;利玛原甲藻毒素的合成与营养盐的形态有关,其中NaNO3最有利于毒素的合成.
钟娜杨维东刘洁生张洁玲何洋
关键词:利玛原甲藻硝酸盐硝酸还原酶腹泻性贝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