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2009)

作品数:8 被引量:46H指数:6
相关作者:张兆群郑绍华陈冠芳邱铸鼎崔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中新世
  • 6篇灞河组
  • 6篇晚中新世
  • 3篇鼠科
  • 2篇新属
  • 2篇英文
  • 1篇上新世
  • 1篇鼠科动物
  • 1篇鼠类
  • 1篇跳鼠
  • 1篇跳鼠科
  • 1篇啮齿
  • 1篇啮齿目
  • 1篇牛科
  • 1篇偶蹄目
  • 1篇中中新世
  • 1篇转角
  • 1篇鼢鼠
  • 1篇晚上新世
  • 1篇羚羊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张兆群
  • 4篇郑绍华
  • 3篇陈冠芳
  • 2篇邱铸鼎
  • 1篇崔宁
  • 1篇李强

传媒

  • 8篇古脊椎动物学...

年份

  • 2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陕西蓝田灞河组陕西转角羚一新种(英文)被引量:6
2003年
1997~ 2 0 0 1年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合作 ,于灞河组地层中发现哺乳动物化石计 45种。其中牛科化石种类与蓬蒂期典型三趾马动物群中的种类不同 ,至少存在分别归属于Shaanxispira、Protoryx、Dorcadoryx和Gazella的 4个新的种类。本文仅记述其中陕西转角羚羊一新种 :灞河陕西转角羚 (Shaanxispirabaheensissp .nov .)。该种主要鉴定特征 :角心长而直 ,粗壮 ,横断面呈圆形 ,具一条发育的棱 ,起始于前内侧 ,右角上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至一周半 (从角基部视 ) ,角心前视向两侧中等程度散开 ,侧视中等后倾 ,起始于眼眶之后 ,角柄短。鼻骨窄 ,向上隆起 ,其后缘延伸至眼眶前棱之后的位置 ;眶前窝较宽浅 ,面部长而窄 ;角前额顶宽、稍隆起 ,眶上孔成椭圆形 ,眶上窝发育 ,向前的沟槽可延伸至泪骨 ;额骨在角前轻微隆起 ;角后颅顶宽、短 ,颅轴与面轴交角约为 90°。枕面宽、平 ,面向后下方。牙齿齿冠中等高度。臼齿上底柱与肋皆不发育。p4的下后尖位于下原尖之后 ,在老年个体上与下内尖连接 ,封闭后内谷。与已知大型转角羚羊相比较 ,灞河组新发现的种类与周氏陕西转角羚最为接近。不同的是该新种角心只发育一条棱 ,而不是两条 ,角心横断面呈圆形 ;顶骨较短 ;臼齿列相对较短 ,下臼?
张兆群
关键词:灞河组晚中新世
四川德格上新蹄兔亚科(Pliohyracinae)一新属被引量:5
2003年
以西藏后裂爪蹄兔 (PostschizotheriumtibetensisZongetal.,1 996)为基础 ,建立了上新蹄兔亚科 (PliohyracinaeOsborn ,1 899)一新属 :横断山蹄兔 (Hengduanshanhyraxgen .nov .)。它出现在四川甘孜德格的上上新统汪布顶组中。其主要特征是个体明显比Postschizotherium的小 ,吻部短而宽 ,脸部狭 ,齿隙在门齿之间、1 3和C之间以及在C和P1之间存在 ,颊齿从P1至M3紧密排列 ,上犬齿小、单根和前臼齿化不明显 ,前臼齿稍臼齿化 ,次尖小或不存在 ,P4具中附尖 ,上臼齿呈长方形 ,长大于宽 ,前附尖和中附尖发育 。
陈冠芳
关键词:晚上新世
陕西蓝田灞河组的小羚羊被引量:7
2005年
描述了牛科小羚羊(Dorcadorys Teilhard et Trassaert,1938)一新种:D.orientalis sp. nov.。材料发现于陕西蓝田Loc.6,晚中新世灞河组中部。它和属型种Dorcadoryx triquetricor- nis的主要不同在于它的角心长,向上分散度大,角后窝深而狭长,眼眶向头骨两侧突出不明显,下颌骨水平支低而纤细,颊齿窄和前臼齿列相对长等。Dorcadoryx是中国北方和蒙古地区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的特有类型之一。我国山西晚中新世的?Tragoreas(Bohlin,1935)、蒙古新近纪晚期的Tragoreas sp.2和sp.3以及Olonbulukia(?)sp.(Dmitrieva,1977)可能是它的成员。经修订,属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小至中等大小,头骨狭长,角基之间的额面不向上隆起,头骨弯曲发生在额顶骨之间,眶上孔小,眶前窝大,颅顶部狭长,基枕部具中沟,前结节不明显,角心位于眼眶之上、不旋转,内外侧扁,分散度不大,稍向后弯曲,角柄长,角后窝存在, 前臼齿列退化以及p4的下后尖和下前尖相连等。它可能属于山羊亚科,包含4—5种。新种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早期类型。
陈冠芳
关键词:晚中新世灞河组
记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4种跳鼠(Dipodidae,Rodentia)化石被引量:12
2005年
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早期灞河组的4属4种跳鼠:蓝田原跳鼠(新种)(Protalacta- ga lantianensis sp.nov.)、副跳鼠(未定种)(Paralactaga sp.)、原始三趾心颅跳鼠(新种)(Sal- pingotus primitivus sp.nov.)和小五趾心颅跳鼠(新种)(Cardiocranius pusillus sp.nov.)。蓝田原跳鼠兼有原跳鼠和副跳鼠的特征,可能是原跳鼠向副跳鼠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类型。副跳鼠和原始三趾心颅跳鼠及小五趾心颅跳鼠分别代表了副跳鼠属在中国的最早记录和心颅跳鼠亚科(Cardiocraniinae)在地史上的首次出现。4种跳鼠指示了蓝田地区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比现代更加干旱。
李强郑绍华
关键词:晚中新世灞河组跳鼠科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沙鼠类化石(英文)被引量:13
2004年
沙鼠是一类由早中新世米古仓鼠类 (myocricetodontines)演化而来的啮齿动物 ,现生的种类主要分布于非洲、阿拉伯半岛和亚洲干旱的沙漠—荒漠草原地区。其高阶元的系统分类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但古生物学者一般认为 ,沙鼠类动物自成一科 ,并可分为 3个亚科 :米古仓鼠亚科 (Myocricetodontinae)、裸尾沙鼠亚科 (Taterillinae)和沙鼠亚科 (Gerbillinae) (Jaeger,1 977;Tong ,1 989;Chalineetal.,1 977;Wessels,1 999)。我国的现生沙鼠共有 3属 7种 ,均属Gerbillinae亚科 ,主要分布于蒙新高原及其南邻地带(王应祥 ,2 0 0 3)。最早的化石记录是甘肃泉头沟中中新世的Mellalomysgansus和Myocricetodonplebius (邱铸鼎 ,2 0 0 1 )。在其他新近纪地点发现的有甘肃庆阳、瓦窑堡和灵台 ,山西榆社和内蒙古化德、高德格的Pseudomerionesabbreviatus (Teilhard ,1 92 6;Young ,1 92 7;Schaub ,1 934;李传夔 ,1 981 ;Fahlbuschetal.,1 983;郑绍华、张兆群 ,2 0 0 0 ;QiuandStorch ,2 0 0 0 ;李强等 ,2 0 0 3) ,以及甘肃宁县的Pseudomerionescomplicidens (张兆群 ,1 999)。Mellalomys和Myocricetodon属归入Myocricetodontinae,而Pseudomeriones属归入Gerbillinae。本文记述Myocricetodon和Abudhabia两属沙鼠 。
邱铸鼎郑绍华张兆群
关键词:晚中新世灞河组化石
陕西蓝田灞河组乌米兽亚科(Urmiatheriinae,Bovidae)一新属被引量:8
2004年
记乌米兽亚科 (Urmiatheriinae,Bovidae)一新属 :Lantiantraguslongirostralisgen .etsp .nov.。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大 ;脸部窄而高 ;吻部细长 ,前颌骨与鼻骨接触 ;鼻骨狭长 ,背面平 ,前端无侧翼 ;鼻切迹位置靠前 ;眶下孔位置低 ,位于P3之上方 ;颊齿中等高冠 ,臼齿列长 ,前臼齿列与臼齿列之长度比小于 60 % ;一珐琅质中孔出现在磨蚀的上臼齿两叶之间 ,靠近唇侧 ;下第一门齿不增大 ;p4的下后尖指向后内 ,与下内尖相连 ;下臼齿具底柱 ;c~p2之间的齿隙长等。它出现在陕西蓝田灞河组下部 ,生存时代为晚中新世早期。
陈冠芳张兆群
关键词:灞河组牛科偶蹄目
记几种原鼢鼠(啮齿目,鼢鼠科)及鼢鼠科的起源讨论被引量:15
2004年
记述了采自甘肃秦安和内蒙古阿木乌苏中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的 4种早期原鼢鼠 :Prosiphneusqinanensissp .nov.、Pr.qiuisp .nov .、Pr.haoisp .nov .和Pr.licentiTeilharddeChardin ,1 92 6,讨论了原鼢鼠属中 7个种的相互关系及其进化趋势。Prosiphneus是鼢鼠科中最原始的属 ,目前已知最早的种是Pr.qinanensissp .nov.,最晚的种是Pr.ericksoni (Schlos ser,1 92 4 )。Prosiphneus可能起源于PlesiodipusprogressusQiu ,1 996。
郑绍华张兆群崔宁
关键词:啮齿目晚中新世中中新世进化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鼠科化石(英文)被引量:10
2004年
详细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发现的两种鼠科化石 :中华原裔鼠Progonomyssinensissp .nov .和Muridaegen .etsp .indet.。新种的特征是 :个体通常比ProgonomyscathalaiSchaub ,1 938大 ;下臼齿的唇侧齿带和附属尖很弱 ;三分之二的m1具有一很小的中间前边尖(tma) ;M1的t1和t3偶见后刺 ,在个别的m1中有一短的中间脊 ;臼齿的尺寸落入P .woelferi的变异范围 ,但t6~t9间的连接没有该种那样常见 ,而t1 2较为明显。新种产于灞河组下部层位 ,其牙齿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介于ProgonomyscathalaiSchaub ,1 938与P .woelferiBachmayeretWilson ,1 970之间。据此可证实 ,把灞河组下部层位的时代置于晚中新世早期 ,相当欧洲瓦里士期晚期或MN1 0的时代比较恰当。新种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具有狭义Progonomys属的特征 ,而且是我国现知鼠科动物最古老的一种。未定种产于灞河组较上部层位 ,牙齿形态与Progonomyssinensis的相似 ,很可能与其有较接近的亲缘关系。
邱铸鼎郑绍华张兆群
关键词:晚中新世灞河组WILSON鼠科动物NOV层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