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JM5003)

作品数:15 被引量:199H指数:10
相关作者:王建民谢青李文厚张三刘艳丽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盆地
  • 8篇鄂尔多斯盆地
  • 7篇油层
  • 6篇低渗
  • 5篇油层组
  • 5篇特低渗
  • 4篇低渗透
  • 4篇油藏
  • 4篇区长
  • 4篇储层
  • 3篇特低渗透
  • 2篇低电阻率
  • 2篇低电阻率油层
  • 2篇低幅度构造
  • 2篇低渗透油藏
  • 2篇电阻率
  • 2篇油气
  • 2篇油田
  • 2篇太阳
  • 2篇中生界

机构

  • 15篇西安石油大学
  • 5篇西北大学
  • 3篇长安大学
  • 3篇延长油田股份...
  • 2篇中国石油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延长石油(集...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作者

  • 11篇王建民
  • 4篇谢青
  • 2篇李文厚
  • 1篇杨杰
  • 1篇耿进卫
  • 1篇田东恩
  • 1篇高雅宁
  • 1篇魏天存
  • 1篇张三
  • 1篇杨兴科
  • 1篇任战利
  • 1篇任占利
  • 1篇魏文科
  • 1篇刘艳丽
  • 1篇迟静
  • 1篇王佳媛
  • 1篇郭向东

传媒

  • 3篇兰州大学学报...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3篇岩性油气藏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地学前缘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特低—超低渗透油藏递减规律被引量:12
2011年
密切结合油田开发实际,综合运用动态分析、典型曲线拟合以及公式法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特低—超低渗透油藏的自然开采特征及递减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可大致划分为滚动建产、快速递减、减速递减、缓慢衰减等四个阶段.滚动建产阶段持续时间很短,油藏投产后2个月内即可实现最大产能;随后开发进入一个漫长的递减历程.递减初期为快速递减阶段,亦称指数递减阶段,历时约5个月,月均综合递减率5.8%;之后为减速递减阶段,亦称双曲递减阶段,历时约7个月,月均综合递减率3.7%;再后为缓慢衰减阶段,亦称调和递减阶段,历时70个月以上,月均综合递减率0.92%,折合年递减率为11%.缓慢衰减阶段几乎贯穿了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的始终,成为其开发历程中最主要的开发阶段,其递减率大致代表了特低—超低渗透油藏的综合递减率.滚动建产和快速递减阶段该油藏以溶解气驱动为主,减速递减阶段以弹性—溶解气混合驱动为主,缓慢衰减阶段以弹性驱动为主.
王建民魏天存魏文科郭向东迟静杨杰
关键词:中生界鄂尔多斯盆地
陕北志丹地区长6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低电阻率油藏作为一种非常规油藏已被人们所认知,由于成因机制复杂,识别难度大,常被人们遗漏或错判。为了详细研究陕北志丹地区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机制,以长6储层为研究目的层位,采用实验分析、测井曲线重叠法、交会图等方法,建立相关的平、剖面图,并结合研究区试油试采成果,对长6储层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志丹油区低阻油层发育众多,资源潜力大,约占其总储量的40%,分布广泛,成因机制复杂,很难用常规方法进行识别;多数油层电阻率主要介于2~21Ω·m之间,甚至小于0.6Ω·m.最终得出沉积砂体控制作用、岩性细,束缚水饱和度高、粘土附加导电性和高放射性砂岩是长6低电阻率油层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区域地质状况的差异,初步探索出了适合研究区的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标准,以便为以后研究低阻油藏提供参考与借鉴。
谢青杨兴科梁莉
关键词:低电阻率油层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7深水浊积特征与储层发育被引量:15
2017年
为了进一步探讨深水湖盆储层成因及油气勘探潜力问题,依据录井、测井、实验及试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LM井区长7油层组深水浊积相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M井区长7油层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3个亚油层组和4个小层,下部长73亚油层组发育大套油页岩,中上部长72和长71亚油层组发育大套浊积岩和典型的鲍马序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深水浊积层序,且可划分出浊积中扇、浊积下扇及深水盆地共3个亚相,以及浊积水道、水道间漫流、水道前缘漫流、浊积末梢、泥页岩及油页岩等6个沉积微相。该大型浊积扇体以浊积中扇为主体,且受西南单一物源及水系控制,砂体的连续性、连通性及复合性均较好,成为长7深水有效储层发育的主要成因类型;油气显示及产能良好,勘探开发潜力较大,是深水相区油气勘探开发的有效目标。
王建民王佳媛
关键词:浊积扇鄂尔多斯盆地
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油气水富集及开发动态的控制效应被引量:9
2019年
依据钻井、测井、试采及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密井网与多因素地质建模、宏微观与静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油气富集、开发动态的控制效应。研究表明,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原始油气水的分布富集及注水开发动态的演变趋势始终具有显著的控制和影响效应,低幅度构造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指向也是油气相对富集的有利场所;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的控制效应主要取决于其构造幅度与构造规模;构造幅度、构造规模越大,构造部位越高,储集层特征参数、油气富集程度越高,开发效果越好,控制和影响的空间范围越大;含水率、油井产量总是围绕着低幅度构造的高低起伏而有序变化;注水开发动态响应与注采井所处的相对构造位置密切相关,注水总是优先向构造低洼处推进,再逐渐向构造高部位上移,水淹范围不断扩展;同时促使构造低洼部位的部分油气向构造高部位就近分配,形成新的油气富集,高部位油井的动态储量因此增加,产能持续保持稳定。
王建民张三杜伟李乐乔贞张俊段梦悦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低幅度构造
陕北志丹地区长2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被引量:21
2011年
基于大量钻井、测井、录井及试采成果,运用石油地质学理论方法,通过精细地层对比及密井网大比例尺编图等,对鄂南陕北志丹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2油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2油气富集成藏受地层、古地貌、不整合、局部构造、沉积及储层特征、区域盖层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印支古地貌控制了长2地层和油藏的分布状况,古高地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和富集的最佳场所;局部群构造及优势砂岩区带的发育、储层岩性的侧变及尖灭、旋回性泥岩及区域盖层的覆盖、有利相带组合及其与西倾单斜背景的恰当配置、斜坡处不整合的侧向封堵等不仅为长2油藏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也控制了其油气富集规律和油藏分布。油藏类型多样,以构造-岩性油藏和构造-地层油藏为主,其次为构造油藏、岩性油藏、岩性-地层油藏、水动力油藏等。
王建民李文厚任占利党保雄刘艳丽
关键词:长2油层组油藏地质特征油气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太阳湾油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被引量:24
2015年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太阳湾油区剩余油滞留现象严重。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该区实际地质情况,利用区内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等资料,定性评价该区长2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并分析非均质性对储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采用实验、测井及标准对比等方法,将区域非均质性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4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受沉积构造、粒度韵律、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夹层分布等因素的控制;层间非均质性总体较强,各小层发育不均一,长23小层层间非均质性相对最强,长22和长21小层次之;平面非均质性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微观上孔隙结构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程度。通过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可以为掌握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状况及后期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谢青王建民时圣彪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
陕北志丹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及其控制作用被引量:16
2012年
综合运用印模法、残厚法及沉积法等将志丹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划分为侵蚀高地、侵蚀斜坡、侵蚀沟谷以及侵蚀残丘四个基本单元.研究结果表明:前侏罗纪古地貌对印支侵蚀不整合面上下之地层、构造、沉积、储层以及油气成藏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控制和影响.侵蚀面之下的长2油层组顶面剥蚀构造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印支古地貌的基本格局;侵蚀面之上的延安组早期的沉积是前古地貌发育的镜像反映;而延10顶面构造则具有围绕古高地背景集中发育的特点.古高地与斜坡发育区是侵蚀面上下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指向和主要场所,而深切的沟谷则为沟通下部油源以及油气运移提供了主要通道.油藏类型主要为地层一岩性油藏、构造一岩性油藏以及小而局限的构造、岩性油藏等.
王建民田东恩任战利李文厚
关键词:古地貌
鄂尔多斯盆地太阳湾地区长2特低渗储层评价及有利区预测被引量:7
2015年
针对太阳湾油区长2储层特低渗、强非均质性、剩余油严重的储层特点,为寻找有利勘探区,利用实验、测井、参数分析、标准界定等方法,对研究区长2储层的构造及沉积相发育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性、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及其演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综合评价长2储层特征,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区块.结果表明:长2储层局部发育微幅度的鼻状构造,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中等-低,以泥质胶结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和粒内溶孔,成岩演化处于晚成岩B期,属于中孔、特低渗储层.在此研究基础上,将长2储层划分成了4类:Ⅰ类为好储层,区内分布少;Ⅱ类为中等储层,主要分布于长22小层中;Ⅲ类为较差储层,在长22和长23小层中分布较广;Ⅳ类为差储层,各小层均有发育.在区内预测了6个有利勘探区.
谢青王建民江宽高雅宁
关键词:储层评价鄂尔多斯盆地
特低渗透砂岩油层钻井液侵入程度及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根据地质录井、实验分析、压裂试采等资料,基于动态分析、渗流理论及物质平衡原理,动、静态分析相结合,对特低渗透砂岩油层钻井液(泥浆滤液)侵入程度及其影响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压裂试采曲线特征将特低渗透油层的生产动态划分为初产与稳产2个阶段:①初产阶段主要表现为大量外来流体沿人工及天然裂缝系统的快速返排,产水量及含水率变化迅猛;②稳产阶段主要表现为地层原始流体在饱和度控制下的相对渗流,产水量及含水率变化处于低稳状态。正常油层具孔隙型单孔介质,通常无明显的钻井液侵入,其初产阶段的地层吞吐水量大致相当。低阻油层具微裂缝-孔隙型双孔介质,具有显著的钻井液侵入特征,其初产阶段的地层吞吐水量差异大致等于钻井液的侵入体积。利用地层初始吞吐液量差异确定了特低渗透砂岩油层的钻井液侵入程度,并以地层吞吐液量、钻井液侵入深度、结合压裂曲线特征,量化判断油层属性。建立了油层电阻率与钻井液侵入深度关系图版,定量评价了钻井液侵入的影响,分析了低阻油层成因。结果表明,钻井液侵入深度越大,则油层电阻率越小,低阻油层是钻井液超深侵入的结果;由于双孔介质及其微裂缝的发育,低阻油层的钻井液侵入深度通常超过了感应系列的径向探测半径,因此导致了'低阻'的发生。
王建民张三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层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的低幅度构造特征及成因探讨被引量:23
2018年
以志丹油田烟雾峁区块为例,依据大量钻井资料,采用密井网、大比例尺三维建模、宏观对比与局部解剖相结合以及多因素叠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的低幅度构造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的低幅度构造广泛发育;稀井网小比例尺条件能较好地反映低幅度构造简单及规则的宏观特性;密井网大比例尺条件则能够精细刻画低幅度构造复杂多样的微观特征。每一支宏观低幅度构造都是由一系列局部具闭合圈闭的微观低幅度构造组合而成;构造轴向基本呈近EW方向,与区域沉积相带展布方向近乎垂直相交,不符合差异压实构造的成因条件;构造应力场作用是区内低幅度构造拥有定向性延伸、排列式褶合、规模化发育、区域性展布、继承性演化等基本特征的源动力。印支、燕山、喜山三期应力场对伊陕斜坡主体的综合作用体现为一种近SN向的挤压及压扭性应力效应,导致沉积盖层产生一系列近EW向伸展且规则排列的鼻状褶曲;同时,由于后两期应力场的调整和影响,使宏观尺度上较为简单明了的印支期低幅度构造在微观尺度上继承性演化,进一步分化为一系列形式更为多样的低幅度构造及其组合,造就了现今伊陕斜坡上"简单又复杂"的特殊低幅度构造格局。
王建民张三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低幅度构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