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880097)

作品数:9 被引量:70H指数:6
相关作者:叶飞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教育
  • 8篇公民教育
  • 4篇公民
  • 2篇视域
  • 2篇权力
  • 2篇协商
  • 2篇公共理性
  • 2篇公共协商
  • 1篇独占性
  • 1篇学校公民教育
  • 1篇制衡
  • 1篇式微
  • 1篇权利
  • 1篇权力共享
  • 1篇协商课程
  • 1篇课程
  • 1篇课程理念
  • 1篇教师
  • 1篇教师职业
  • 1篇公共

机构

  • 8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9篇叶飞

传媒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教育科学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教育导刊(上...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教育学报
  • 1篇教育学术月刊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学校空间中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和制衡被引量:8
2014年
学校空间中存在着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压制,公共权力的过度膨胀使得学生作为公民的平等权、管理权、话语权等公民权利遭受到侵害。学校空间中公共权力的过度扩张和滥用形成了一种垂直化和非均衡化的权力结构,导致学校管理者、普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力资源配置失去了平衡,破坏了学校空间的公共性和民主性,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为此,要在学校空间中实现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衡,则需要构筑一种民主的学校生活和课堂生活,保障学生公民权利的优先性,倡导学校领导者、教师和学生实现对学校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通过这种共同治理和共同协商的公民关系的建构,学生的公民权利将得到更好的保障,而公共权力也将得到更为有效的监督和制衡。
叶飞
关键词:公共权力公民权利公民教育
“治理”视域下的学校公民教育被引量:13
2013年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叶飞
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
“治理”理念与学校组织的权力共享建构被引量:2
2014年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得到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反对学校组织中的垂直型、等级型的权力结构,它致力于把学校组织和课堂生活构筑成为一个民主的治理空间,使教师与学生均成为学校组织的治理主体和权利主体,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管理活动,形成一种共享型的权力结构。共享型权力结构的建构,需要学校组织对学生的"赋权",即让学生真正享有学校组织的管理权、决策权、知情权、表达权以及监督权等,从而实现学校组织权力的民主化与均衡化,促进学校组织的公共性内涵的发展,最终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叶飞
关键词:公民教育
论教师职业“公共使命”的式微与重构被引量:10
2016年
随着社会生活以及教育领域中私利主义、消费主义以及技术主义等观念的不断膨胀,教师职业的"公共性"正在遭受愈来愈严峻的挑战,教师的公共使命感也呈现出了日渐式微之势,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职业的"私事化"对"公共性"的贬斥,导致了教师职业愈来愈成为了"谋生的饭碗",而非"公共性"的事业;二是教师职业的"技术理性"对"公共理性"的压抑,使得教师逐渐有蜕变为"技术工人"的趋势,教育工作有可能沦为技术性、机械性的工作;三是教师职业的"阐述者"角色对"批判者"角色的取代,导致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批判意识与反思意识。为了重建教师职业的公共使命,我们必须坚决抵制教师职业的"私事化"倾向,反思技术主义、机械主义对教育工作的伤害,重塑教师的批判意识和自主意识,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公共使命的达成。
叶飞
关键词:教师职业公共理性公共精神
“治理”视域下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被引量:3
2014年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叶飞
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
公共生活的四维功能与公民教育的建构被引量:7
2014年
公共生活具有四个维度的公民教育功能:一是对话和理解的功能,促进公民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摆脱公民教育的话语独白和价值灌输;二是客我与主我的转化功能,促进公民的主我人格与客我人格的有效转化,培养健全的公民人格;三是反思与批判的功能,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的公共生活领域,推动学生的批判品格和批判能力的发展;四是理性与行动的功能,在增进认知理性的基础上发展实践理性和行动能力,引导学生从"理念的公民"走向"行动的公民"。通过公共生活的四维功能,公民教育将更有效地建构自身的对话性、理解性、批判性以及行动性,最终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全面提升。
叶飞
关键词:公共生活公共协商公共理性公民教育
“协商课程”理念与公民课程的建构被引量:4
2014年
"协商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协商对话,它通过对学生的"赋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设置、开发、实施以及评价等过程之中,从而促进课程权力的均衡分配。"协商课程"理念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协商,可以保障学生的课程权力和公民权利,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提升公民教育的效果。因此,公民教育有必要以协商课程理念为重要基础,建构以公民课程和品德课程为核心的协商课程机制,发挥课程生活的隐性的公民教育功能,以此来提升公民教育的公共性与民主性,使公民课程真正以公共价值原则为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的发展。
叶飞
关键词:公共协商协商课程公民教育
从“控制”走向“治理”——基于“治理”理念的学校公共生活探析被引量:8
2014年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民主变革,限制了学生的公民品质发展。与控制模式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它致力于解构学校组织中的权威主义、技术理性、强制灌输、心灵隔离等弊病,使学校公共生活回归到公共性与民主性的轨道上来。"治理"赋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治理权利,鼓励学校生活中的公民伙伴关系,从而使学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治理的空间,提升和扩大学校组织的公共利益,稳固而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叶飞
关键词:公民教育
学校交往生活的公共性建构:基于公共领域理论的分析被引量:16
2017年
在理想的教育情境下,学校交往生活应该具有如哈贝马斯、阿伦特所言的公共领域属性,它是一个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与公益性的中间领域,它以公民的"言说"和"行动"为主要机制,倡导理性的协商对话以及自由而平等的公民人格。但是,在现实的教育背景下,学校交往生活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公益性正在遭遇着严峻的挑战,自由、平等、理性协商的公共价值取向也陷入了扭曲,而公民的"言说"、"行动"也遭受较大的压制,这不利于公民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培育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学校交往生活应进行公共性的重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公共治理,展开公民的"行动";增进学生的"言说"权利,鼓励课堂教学中的平等交往;建构公共服务活动体系,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养成公共精神;构筑公共协商和公共论辩的平台,以促进公共意见的理性表达,发展学生的"交往理性"及公共协商能力。
叶飞
关键词:公共性公共领域公民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