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816003)

作品数:11 被引量:92H指数:6
相关作者:张韧王辉赞廖光洪金宝刚刘巍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地转流
  • 2篇吕宋
  • 2篇吕宋海峡
  • 2篇黑潮
  • 2篇ARGO
  • 2篇ARGO资料
  • 1篇迭代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涡
  • 1篇声传播
  • 1篇数据恢复
  • 1篇水声
  • 1篇水声传播
  • 1篇水团
  • 1篇水团分析
  • 1篇水文
  • 1篇水文特性
  • 1篇谱分析
  • 1篇奇异谱分析
  • 1篇气旋

机构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解放军理工大...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张韧
  • 3篇廖光洪
  • 3篇王辉赞
  • 2篇袁耀初
  • 2篇蔡树群
  • 2篇陈洪
  • 2篇刘巍
  • 2篇金宝刚
  • 1篇李佳讯
  • 1篇王彦磊
  • 1篇董兆俊
  • 1篇陈奕德
  • 1篇楼如云
  • 1篇王惠群
  • 1篇黄兵
  • 1篇严幼芳
  • 1篇杨成浩
  • 1篇许东峰
  • 1篇甘子钧
  • 1篇金炜东

传媒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应用数学和力...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Scienc...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Argo资料的世界大洋温度跃层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6
2008年
基于2002年至2007年Argo浮标温度剖面资料,计算温度跃层特征参数,判定跃层的类型。在此基础之上,绘制了世界大洋四季温度跃层特征分布图。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世界大洋温度跃层深度和强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冬、夏两季的变化规律。
王彦磊黄兵张韧腾军董兆俊王辉赞
关键词:ARGO资料
奇异谱迭代插补的改进算法及其在缺损数据恢复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08年
基于奇异谱分析(SSA)迭代插补的基本思想,针对该方法在参数确定(主成分个数K和嵌入维数M)上存在较大随意性和计算效率低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参数优化的新算法——区间四分法,该方法在误差曲线存在局部波动情况下仍能有效搜索到全局最优参数解,且迭代插补精度和计算效率可得到显著提高.采用外逸长波辐射(OLR)逐日资料进行的插补试验对比分析表明,基于区间四分法改进的SSA迭代插补方案的缺损数据恢复的效率和精度良好.
王辉赞张韧刘巍王桂华金宝刚
关键词:奇异谱分析
利用Argo数据计算吕宋海峡以东海域水文特性参数和流场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2006年Argo浮标资料分析吕宋海峡以东海域水团季节特性和混合层的月平均变化规律;并分别利用Argo多年季节平均资料与2006年资料,以秋季为例,基于P矢量方法计算该区域流场;同时考虑风生流的影响,将所得结果分别与利用Levitus和高度计资料计算的流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团特性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冬季表层水团与夏秋季比较表现为低温高盐;次表层、中层和深层季节变化不大;混合层深度明显表现为冬季最深、夏季最浅的季节性变化。利用2002—2009年Argo季节平均资料基于P矢量方法能得到地转流场的基本结构,与Levitus资料的计算结果相比较,除可以反映黑潮,还可以反映一些涡旋结构;利用2006年秋季Argo资料计算流场与高度计资料计算的地转流场比较,其流场结构位置吻合得比较好,但存在流速偏小等不足,这可能与Argo资料较少且分布不均以及插值误差等有关,但其可以获得流场的三维结构,而利用高度计资料计算只能得到表层流场结构。
何建玲蔡树群
关键词:ARGO水团分析混合层深度吕宋海峡流场
海洋中尺度涡建模及其在水声传播影响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0
2011年
针对海洋中尺度涡对水声传播的影响,利用中尺度涡区的历史水文实测数据提取涡旋强度,空间尺度等中尺度涡特征参数,建立了海洋中尺度涡理论计算模型。运用MMPE水下声场模型仿真试验研究了涡旋性质、强度和位置、声源频率和置放深度对声传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暖涡使得会聚区的位置"后退",会聚区宽度增加;冷涡使得会聚区的位置"前移",会聚区宽度减小。涡旋的强度越大,"前移"或"后退"的效应越显著。
李佳讯张韧陈奕德金宝刚
北赤道流分叉点及南海北部环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9年
介绍了北赤道流分叉点、南海北部环流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就黑潮对南海的影响所作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北赤道流分叉点的位置对于北赤道流系水体疏运变化及在黑潮和MC之间水体、热量、盐度输运的分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约在14.6°N上,分叉点位置随深度增加而北移。分叉点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在春、夏季向南移动,而在秋、冬季则向北移动。年际变化与ENSO现象相关紧密,在El Ni^no事件NEC分叉纬度处于最北端,在La Ni^no事件处于最南端。对于分叉点位置的定量化研究,仍然需要更多的观测结果进行研究。季风和黑潮是影响南海北部环流的两种主要因素。南海北部上层流场主要由广东沿岸流、黑潮入侵流套、东沙海流、南海暖流和吕宋海流组成。除海盆、次海盆尺度环流外,受季风、黑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南海表现出多涡结构。通过近些年的卫星观测和数值模拟的结果,人们对南海中尺度涡的认识大大加深,但要想模拟出风应力形成涡的机制,还需要提高风场和模式的分辨率。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对南海流场的垂直结构、以及春-秋季季风转相时期的流场结构等还研究得较少。吕宋海峡水交换是西太平洋对南海影响的主要途径。黑潮在吕宋海峡附近的形变一直是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目前对于黑潮入侵有3种观点:(1)认为黑潮经过吕宋海峡形成流套结构,并分离出中尺度涡影响南海流场、水团结构;(2)认为黑潮有一直接分支分离出来进入南海形成黑潮分支;(3)认为吕宋海峡水交换不属于以上两种情况,西太平洋对南海的水团输送另有机制。北赤道流分叉点在对黑潮的水体、热量、盐度输运的分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黑潮对南海北部环流的影响可能与NEC的分叉点位置有关,但目前对NEC的分叉点位置与南海北部环流相关性的研�
何映晖蔡树群王盛安
关键词:北赤道流南海环流黑潮
采用观测与卫星资料得到的地转流和谱分析研究2002年春季吕宋海峡海流的变化被引量:4
2009年
基于自2002年3月17日至4月15日在锚定测流站平均位置(20°49′57″N,120°48′12″E)处观测海流,在吕宋海峡从卫星绝对地形导出的地转流(简称为卫星地转流)以及采用最大熵方法作谱分析,研究了吕宋海峡海流的结构和变化.在锚定测流站处亚潮流表明,当水深增大时,流速减少,流向则以反气旋方向旋转.这揭示在上层海流向南海进入,而在中层南海水向太平洋流出.在吕宋海峡海流的垂直结构充分地显示吕宋海峡的三明治结构,虽然在海底附近水层并未进行观测.谱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以下显著的谱峰周期:(ⅰ)在垂向方向上潮流变化;(ⅱ)在200和500m处,对于频率f>0和f<0的两种情况,都存在周期约为4~6d,而在800m处只在f>0情况下存在上述周期;(ⅲ)在200,500和800m处,对于f>0和f<0两种情况都存在周期约为2~3d.上述结果揭示吕宋海峡海流自表层至800m整个水体都存在显著的天气尺度的变化.从观测流和水文与卫星观测都揭示在2002年春季吕宋海峡并不存在黑潮流套.
袁耀初廖光洪王惠群楼如云陈洪
关键词:谱分析
Variability of the currents in the Luzon Strait during spring of 2002 obtained from observations and satellite geostrophic currents and spectral analyses被引量:3
2009年
The structure and variability of the currents in the Luzon Strait during spring of 2002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current measurements at the average position of the mooring station (20°49′57"N, 120°48′12"E) from March 17 to April 15, 2002, satellite geostrophic currents in the Luzon Strait, and the spectral analyses, using the maximum entropy method. The subtidal currents at the mooring station show de-creased amplitudes downward with an anti-cyclonic rot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currents enter and exit the South China Sea in the upper and intermediate layers, respectively.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currents in the Luzon Strait suggests strongly the sandwiched structure of the LST, even though the bottom part of the profile is not resolved by the observational grid. The spectral analyses show the following periods of significant spectral peaks: (1) the tidal currents variability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2) the period about 4-6 d for the two cases of frequency f >0 and f<0 at the 200 and 500 m levels, but at the 800 m level only for the case of f >0; (3) The fluctuation in the period range is about 2-3 days for the two cases of f >0 and f<0 at the 200, 500 and 800 m levels, namely the Luzon Strait currents exhibit significant synoptical variability throughout the water column up to 800 m deep. Both direct current measurements and in situ hydrographic and satellite survey suggest no Kuroshio loop current in the Luzon Strait during the spring of 2002.
YUAN YaoChuLIAO GuangHongWANG HuiQunLOU RuYunCHEN Hong
关键词:CURRENTSLUZONSTRAITCURRENTSVARIABILITYSATELLITECURRENTSKUROSHIO
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涡的Argos浮标观测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结合卫星高度计异常资料和2003年10月上旬投放在西北太平洋的25个Argos表层漂流浮标资料,分析观测海域的中尺度涡特征及浮标漂移路径上的温度和流速变化,结果表明:(1)7个浮标受强劲的黑潮流影响直接进入台湾岛以东黑潮表层的主流轴;(2)16个浮标在反气旋涡内旋转,并随中尺度涡向西运动,到达黑潮的东边界,由于中尺度涡旋的消亡,浮标脱离其影响后由黑潮带动向东海运动,浮标的移动轨迹呈螺线型;(3)仅有2个浮标在(123°E、20°N)附近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且41490号浮标受台湾岛西南外海反气旋涡的影响作了2周旋转后再进入南海。比较分析表明,黑潮在冬季应该存在入侵南海的分支,但浮标能否顺利进入南海受多种随机因素控制,如风生流、潮流和波浪等。另外,西北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中尺度涡难以越过强劲的黑潮流屏障继续向西传播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
徐晓华廖光洪许东峰
关键词:反气旋涡黑潮
分形插值参数的遗传优化及其ARGO海温场应用试验被引量:8
2010年
针对常规分形插值方法中垂直压缩因子参数无公认选择标准和有效途径的问题,提出一种分形插值的改进算法,用遗传算法对分形插值模型的垂直压缩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并进行了ARGO海温资料插值加密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遗传优化后的分形插值方法在海温复杂细节结构和小尺度特征描述等方面较常规插值等方法更具优势,改进了分形插值结果的客观性和正确性。
刘巍张韧王辉赞金炜东王卫平
关键词:分形插值参数优化ARGO资料
海洋的比熵和等熵分析
2011年
基于海水热力学局域平衡的假定及Feistel(2003,2005)给出的海水Gibbs热力学势函数表达式,利用全球海洋观测数据,计算了全球海洋网格域的比熵、位温、位密等热力学参数,分析了海水比熵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位温、位密以及中性面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海洋中的比熵与位温之间具有确定的解析关系,而海洋中的比熵与位密、中性面之间的分布则无明显的一致性;这一结论为文章进一步导出海洋内部近似稳态大尺度地转环流在等熵面上的流函数,证明等熵面与等密面的交线即物理海洋学上经典的"动力计算方法"中的Montgomery流函数,进而为海洋内部的准地转运动的等熵-等密分析提供了新的热力-动力学依据。
严幼芳甘子钧
关键词:地转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