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31010)

作品数:36 被引量:652H指数:15
相关作者:高抒汪亚平陈沈良王爱军李占海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1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0篇悬沙
  • 5篇悬沙浓度
  • 5篇输运
  • 5篇潮间带
  • 4篇再悬浮
  • 4篇数值模拟
  • 4篇值模拟
  • 3篇海岸
  • 3篇海岸带
  • 3篇海岸带管理
  • 3篇长江口
  • 3篇潮滩沉积
  • 3篇沉降
  • 2篇底质
  • 2篇悬沙输运
  • 2篇湿地
  • 2篇水域
  • 2篇泥沙
  • 2篇浅地层
  • 2篇浅地层剖面

机构

  • 31篇南京大学
  • 10篇华东师范大学
  • 7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厦门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安徽建筑工业...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省水利河...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31篇高抒
  • 7篇汪亚平
  • 7篇王爱军
  • 6篇贾建军
  • 6篇李占海
  • 6篇陈沈良
  • 3篇潘少明
  • 3篇沈焕庭
  • 3篇谢东风
  • 2篇李炎
  • 2篇刘秀娟
  • 2篇张国安
  • 2篇杨世伦
  • 1篇范昌福
  • 1篇杜晓琴
  • 1篇王韫玮
  • 1篇谷国传
  • 1篇王宏
  • 1篇左浩
  • 1篇潘存鸿

传媒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海洋学报
  • 3篇泥沙研究
  • 3篇海洋科学进展
  • 3篇海洋学研究
  • 2篇地理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海洋科学
  • 2篇沉积学报
  • 2篇海洋通报
  • 2篇海洋工程
  • 2篇Scienc...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人民长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物探化探计算...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第三届全国沉...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14篇2006
  • 7篇2005
  • 3篇200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金塘水道的悬沙输运和再悬浮作用特征被引量:18
2006年
根据1986年秋季和1987年春季金塘水道内十个站点的大、中、小潮的流速和悬沙浓度的同步观测资料,利用悬沙质量守恒原理,分析了金塘水道的悬沙输运和再悬浮作用特征。水道与外海的悬沙交换、水道内悬沙与底质的泥沙交换分别使水道内的悬沙质量平均每小时发生2%.10%和7%~14%的变化,前者小于后者。水道与外海进行悬沙交换时,水道向外海输出悬沙,大潮周日输出的悬沙质量比小潮大2个数量级。在悬沙与底质的泥沙交换过程中,大潮和中潮以再悬浮作用为主,小潮以沉降作用为主,在一个大小潮周期中,再悬浮作用强于沉降作用,水道底床发生侵蚀。再悬浮通量与流速、(τ—τCГ)/τCГ具有一定的正线性关系(τ为底部切应力,τCГ为临界再悬浮切应力)。再悬浮系数处于10—kg·m^-2s^-1量级,与(τ—τCГ)/τCГ不具有明显关系,底质沉积特征是影响再悬浮作用和再悬浮系数的重要因素。
李占海高抒沈焕庭
关键词:悬沙输运再悬浮沉降
江苏大丰潮滩推移质输运与粒度趋势信息解译被引量:27
2005年
2003年7月上旬在江苏大丰潮间带下部采用MIDAS-400观测系统进行了6个潮周期的高分辨率沉积动力观测, 并根据观测数据计算了浪流共同作用下的底部切应力及推移质输运率. 同时, 在100 m×200 m的试验样方内、以10 m为间距采集了大、小潮滩面干出时的表层底质样, 用粒度趋势分析方法分析底质净输运格局. 结果表明, 由于波浪的作用, 使得海底沉积物活动性得到较大增强, 推移质输沙率有较大增加; 潮周期内的单宽推移质净输运量约为30~150 kg·m-1, 均垂直海岸线向海净输运. 粒度趋势分析显示, 潮滩物质的输运格局复杂, 水动力强弱及局部地形(如潮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靠近流速观测点的区域, 与大潮期间的结果相比, 小潮期间的粒度趋势与输沙公式计算的推移质输运方向更加接近, 小潮期间的粒度趋势平均矢量大于大潮期间的平均矢量, 表示小潮期间采样厚度所代表的时间尺度更接近于潮周期时间尺度.
贾建军汪亚平高抒王爱军李占海
江苏海岸王港地区盐沼植被变化的TM图像分析被引量:14
2006年
通过对2002~2003年度3个时相的Landsat TM图像进行监督分类处理。研究了盐沼植被的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目前盐蒿和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占据的面积很小,年际变化不大,由于滩涂围垦的影响其面积还在进一步缩小。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成为优势种,占据了大部分的盐沼面积,向海蔓延显著,扩张的趋势还在持续,其覆盖面积的年增长速率可达18%。
李婧高抒李炎
关键词:TM图像
江苏大丰潮滩底质与悬沙的粒径组成特征被引量:6
2007年
2002年和2003年夏季在江苏大丰潮滩上采集了表层底质和悬沙样品,分析了潮滩不同部位的底质与悬沙的粒径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潮滩表层底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带性,底质泥沙的来源和堆积方式(悬沙沉降和推移质输运)以及植被覆盖状况是影响底质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悬沙粒径组成在潮周期内的变化有两种模式,一是稳定型,悬沙级配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很小;二是双峰型,悬沙级配的时空变化显著,粗细峰强度不断转换。再悬浮、沉降、涨潮时输入潮滩的悬沙和底质级配是影响悬沙粒径组成的主要因子。悬沙与底质在粒径组成上差异明显,再悬浮和沉降是联系二者粒径组成关系的纽带。悬沙沉降对底质的泥沙贡献率从潮滩下部向上部不断增加,在互花米草滩上至少为79%。
李占海高抒陈沈良
关键词:再悬浮沉降
Interpreting grain-size trends associated with bedload transport on the intertidal fiats at Dafeng,central Jiangsu coast被引量:4
2006年
A MIDAS-400 customized data acquisi- tion system has been used for the high-resolution sediment dynamic measurements over the Dafeng intertidal flats of northern Jiangsu during 6 tidal cy- cles from July 3 to July 10, 2003. The bed shear stress and bedload transport rates, in response to wave-current interactions, are calculated, which in- dicate that wind waves enhance the bottom shear stress and bedload transport rates. At the station for measurements, bedload transport was directed to seaward, with a sediment discharge of 30—150 kg·m?1 per tidal cycle. The surficial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 grid with 10 m spatial intervals over a rectangle 2×104 m2 experimental area, near the MIDAS-400 during the spring tide of July 4, 2003, and the neap tide of July 9, 2003. In addition, leveling survey was undertaken to obtain the detailed topog- raphy of the sampling area. Grain-size trend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 samples shows that the bedload transport patterns are complex,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hydrodynamics and local geomorphology (e.g. tidal creeks) over the intertidal flats. Furthermore, the grain-size trends pattern during the neap tide rather than during the spring tid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al- culated bedload transport, and the grain-size trend vectors for the spring tide are larger than those forthe neap tide, indicating that the sampling thickness of surficial sediment during the neap tide may contain the information on the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r sediment deposition/erosion) from the spring to the neap tide.
JIA JianjunWANG YapingGAO ShuWANG AijunLI Zhanhai
江苏王港潮间带柱状样的压缩和校正被引量:7
2006年
潮滩盐沼是海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研究潮滩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的传统的、主要的手段是采集柱状样;在潮间带采集柱状样一般采用重力采样法,在采集过程中会产生管内压缩和管下压缩。在江苏中部王港地区的潮间带,利用重力方法取得9个柱状样,在现场采样时记录了采样管内外深度,在室内对采集的样品利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分析。根据野外记录和室内分析结果,管内压缩和管下压缩均为线性过程;管内压缩率与沉积物含水量及沉积物分选性有关,含水量越高,压缩率越大,沉积物分选越差,压缩率越大。管下压缩量是管内压缩量的11%,随着管内压缩率的增大,管下压缩量也增大,管下压缩所起的作用就越显著。
王爱军高抒贾建军
关键词:柱状样江苏海洋
强潮环境下悬沙对底部边界层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对杭州湾金山深槽附近两个定点站位的大潮期间同步水文、泥沙观测结果进行了粉砂分布区再悬浮效应的分析,提出了根据再悬浮过程反演底床切应力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强潮动力、高悬沙质量浓度环境下,即使无密度成层性,悬沙质量浓度对底部边界层的影响仍然存在,表现为底部切应力的减小。在这一条件下,如仍然采用卡门-普朗特模型(κ=0.4),则估算的底部切应力将大大高于实际的数值。
王韫玮高抒
关键词:切应力
大丰潮滩悬沙粒径组成及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特征被引量:15
2006年
2003年7月中小潮期间使用Midas-400型边界层探测仪在江苏大丰潮滩的细砂滩上对悬沙浓度进行了六层位垂向同步观测,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悬沙粒径组成和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Midas-400型边界层探测仪在测量悬沙浓度时具有较高精度,浊度计的平均测量误差介于±7%。观测期间悬沙粒径组成十分稳定,时空变化很小,悬沙物质来源是影响悬沙粒径组成的主要因素。悬沙颗粒细,粉砂和粘土是悬沙的主要成分,两者含量之和大于99%。悬沙颗粒在垂向上混合充分,Rouse公式能够比较准确的模拟各水层的悬沙浓度。悬沙沉降速度为悬沙中值粒径静水沉降可能速度的22—28倍,絮凝沉降可能是影响悬沙总体沉降速度和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也可用对数形式表达,根据两个水层的悬沙浓度具有的对数分布关系可以比较准确的模拟其他水层的悬沙浓度。
李占海高抒沈焕庭
关键词:悬沙浓度沉降速度
杭州湾北岸潮滩沉积物粒度的时间变化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被引量:57
2004年
2002年5月-2003年4月对杭州湾北岸中潮滩一个固定观测点表层沉积物进行逐日取样,采用库尔特LS100Q型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分析,探讨潮滩沉积物粒度随时间的演变。结果表明,潮滩粒度特征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变化,1-6月潮滩堆积期间沉积物粒度较细,7-12月潮滩侵蚀期间沉积物较粗,其中1月和7月为潮滩冲淤转换期间沉积物粒度显示双峰分布;沉积物年平均粒度亦显示双峰分布,细颗粒部分主要是由于悬沙落淤形成,而粗颗粒部分主要是由于潮滩下部粉、细砂物质向上推移形成。通过潮滩沉积动力学的探讨阐明了潮滩沉积物粒度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陈沈良杨世伦吴瑞明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沉积动力学
江苏王港盐沼的现代沉积速率被引量:69
2005年
江苏海岸湿地总面积超过5000km,但围垦活动的加剧使盐沼湿地面积迅速减少;为了达到海岸防护、保滩促淤的目的,先后引种了大米草和互花米草。通过采集江苏王港潮滩盐沼湿地9处柱状样和挖取探槽剖面,以及对沉积剖面样品进行210Pb和137Cs测年分析,探讨了210Pb的本底及影响210Pb富集的因素,估算了王港盐沼湿地的现代沉积速率。王港潮滩盐沼沉积物对210Pb的吸附作用较弱;受风暴潮、生物扰动、物源变化及实验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在210Pbex剖面上出现了数据异常点,将这些数据点剔除后计算得到的沉积速率为3.3cmyr-1。137Cs测年显示,该地区1963年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3.1cmyr-1,与210Pb法及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根据一个典型剖面的137Cs测年数据分析,王港潮滩盐沼的沉积过程根据地貌特征的不同可分3个阶段,大米草覆盖阶段滩面高程迅速增加,互花米草的生长提高了滩面淤积速率。
王爱军高抒贾建军潘少明
关键词:现代沉积速率海岸湿地大米草互花米草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