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010)

作品数:7 被引量:135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家富周力平邱维理李容全袁宝印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释光测年
  • 2篇黄河
  • 2篇测年
  • 1篇地文
  • 1篇地文期
  • 1篇地文学
  • 1篇定年
  • 1篇定年技术
  • 1篇断层
  • 1篇断层泥
  • 1篇新构造
  • 1篇遗址
  • 1篇台地
  • 1篇年代学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全新世
  • 1篇准平原
  • 1篇文化遗址
  • 1篇文学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图书馆

作者

  • 5篇周力平
  • 5篇张家富
  • 4篇李容全
  • 4篇邱维理
  • 1篇裴树文
  • 1篇朱楠
  • 1篇王小燕
  • 1篇陈福友
  • 1篇白鸿叶
  • 1篇冯兴无
  • 1篇袁宝印
  • 1篇高星

传媒

  • 4篇第四纪研究
  • 2篇科学通报
  • 1篇核技术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晋陕峡谷北段保德-府谷地区唐县面上冲积物的特征及其地貌意义被引量:17
2013年
晋陕峡谷是研究黄河演化的关键河段之一,许多学者对晋陕峡谷以及黄河的演化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特别是晋陕峡谷区唐县面上是否存在古黄河沉积物以及唐县面是否属于黄河阶地,学术界尚存在不同见解。本文以晋陕峡谷北段保德-府谷地区唐县期基岩侵蚀面上18个沉积剖面的野外观察为基础,在各露头剖面砾石层及现代黄河中采集21个样品进行砾石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保德-府谷地区存在与现代黄河峡谷延伸方向一致的唐县期基岩宽谷,其形成时代至少在8.0Ma之前。唐县期宽谷底部各剖面砾石成分复杂性指数大多高于1.5,平均磨圆度接近2或在2以上,以次圆和圆为主,但磨圆度方差在0.5以上,砾石中远源组分比例大,具有长距离搬运和来源丰富的特征,由此推断该地区在中新世中期已经存在一条规模较大的河流,是现代黄河贯穿之前的一部分,即古黄河。晋陕峡谷的下切使唐县期宽谷高出现代河面约170m,成为该地段黄河的最高一级阶地。该地区红土层中下部的砾石透镜体,砾石成分简单,复杂性指数在1左右,磨圆普遍较差,除个别剖面,平均磨圆度都在1.5以下,以次棱角状为主,且不同砾石磨圆程度相差不大,磨圆度方差在0.32以下,具有近源堆积的特点,应该是来自河谷两侧支流的洪积物。
王小燕邱维理张家富李容全周力平
关键词:黄河河流演变
释光技术在构造事件定年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07年
利用矿物的释光现象进行测年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释光测年现已成为第四纪沉积物测年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尤其对一些不含有机碳和老于4万年的沉积物。本文介绍了释光测年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断层泥测年的可行性,以及释光测年技术在新构造定年中的应用和一些最新发展。
张家富周力平
关键词:断层泥新构造
河北省丰宁地区全新世风沙活动及其对古文化的影响被引量:18
2005年
在滦河上游,全新世时期曾有过气候相对湿润阶段,具体表现是:就地起沙的风沙层内,形成了2层特殊的古土壤--黑沙土.黑沙土层分布的厚度不均匀,但具有明显的有机质半固结现象.2层黑沙土之间为黄色风沙层,上层黑沙土又为晚近风沙层覆盖.在下层黑沙土中散布着一些古文化遗存,石片、石核、石斧等石器主要见于下部,陶片数量则以近顶部居多.对黑沙土中的有机质进行14C测年,结果表明,下层黑沙土形成于约7 990±150~3 200±125aB.P.(cal.)之间,上层黑沙土形成于约3 055±170aB.P.(cal.)以后.由这个遗址附近的环境分析证明,古代人类在此活动时期,当地气候处于相对湿润阶段,风沙活动虽依然存在,但可以断定黑沙土的成壤速度大于风沙物质堆积速度,使这里的先民能够依靠农耕、渔猎而生存.大约3 200±125aB.P.(cal.)后,风沙堆积速度骤然加快,使黑沙土成土过程一度完全停止,在大约100多年的时间里,风沙活动强烈,形成黑沙土层之间的黄色风沙层堆积.这一时期恶劣的环境使得当时当地的先民无法生存,被迫迁移,从此出现新石器遗址的缺失.该遗址所在的丰宁地区,是影响北京沙尘暴的上源地区之一.因此,该地区环境考古学问题的研究,对了解北京地区沙尘暴变化历史有直接佐证的价值.
邱维理李容全朱楠白鸿叶
关键词:风沙活动气候变化古文化遗址
地文期与地文期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在20世纪初期至中期,地文期研究帮助解决了中国新生代地形发育和地层划分的相对时序难题。由于W.M.Davis侵蚀循环学说适用于追溯作整体抬升的高原的“构造运动、过程和阶段”发育特征,所以,如今地文期研究对取得青藏高原隆起历史证据、寻求云贵高原喀斯特发育历史与高原地文发育各阶段间的对应关系,以及重建新生代早期中国地理环境等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侵蚀循环在理论和方法上应当作些相应补充和修正:侵蚀期所对应的堆积物———初始冲积、断块抬升区边缘的相关沉积,以及年代学问题等,均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李容全邱维理
关键词:地文期地文学准平原
三峡井水湾遗址的光释光测年被引量:14
2006年
井水湾遗址埋藏于三峡地区长江右岸第二级河流阶地内,遗址石器工业是以砾石和大石片加工的砍砸器和刮削器等为特征的中国南方砾石石器主工业传统.遗址堆积物为河流沉积物,本文应用光释光技术中的单片再生剂量法对这些河流沉积物中的石英颗粒进行了定年,结果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年代发生在晚更新世早期,距今约7万年前.该年代结果是三峡乃至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研究在测年上的一项突破,有助于建立华南旧石器考古年代框架和文化发展序列,为探讨该地区晚更新世早期人类活动的环境、技术发展和生存模式演变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研究有重要意义.
裴树文张家富高星周力平冯兴无陈福友
关键词:光释光测年河流阶地现代人类起源
福建晋江“老红砂”的释光年代学及对南方第四纪沉积物释光测年的指示意义被引量:39
2007年
在中国闽东南和粤东等沿海地区分布着一种红色、棕红色、淡红棕色和暗黄橙色为主的半胶结中细砂沉积物,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化学风化,这种沉积物俗称为“老红砂”,是中国南方有特色的第四纪沉积物。其形成年龄的准确测定一直是研究这类沉积物的瓶颈.应用光释光技术对福建晋江沿海地区的“老红砂”进行了测年研究,探讨了铀和钍在化学风化作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对估算样品年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风化作用导致的样品年剂量变化是“老红砂”样品释光测年的主要问题,不能准确估算样品在埋藏期间的平均年剂量可导致错误的释光年龄,对所测“老红砂”剖面而言,受风化影响严重的上部样品的光释光年龄不能代表其沉积年龄.讨论了“老红砂”的光释光测年研究对中国南方沉积物释光测年的指示意义.通过对本文测年数据的分析,得到了晋江沿海地区海成台地的形成年代,一级台地为~3.5ka,二级台地形成于~74ka,三级台地形成年代可能早于~77ka,在三级台地上发现的旧石器也应该老于该年龄.
张家富袁宝印周力平
关键词:化学风化
山西河曲黄河阶地序列初步研究被引量:36
2008年
黄河干流奇特的"几"字形格局是其复杂发育历史的表现。由于流域内的地质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分段开展深入研究是全面认识黄河的基础。晋陕峡谷是研究黄河演化的关键地段之一,河流阶地忠实地记录着河流发育的历史。文章选择山西河曲县城附近黄河阶地发育典型的河段进行研究,在实测河流阶地地貌剖面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20个年代样品进行光释光(OSL)测年。依据地貌类型、沉积特征以及定年结果,建立了该河段黄河阶地的演化序列,得出以下结论:1)河曲地区黄河曲流凸岸形成有4级阶地,T4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控制,而T3,T2和T1阶地的形成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各阶地的年龄分别是T4为90ka,T3为30ka,T2为20ka,T1为3.4ka。2)河曲地区约140ka以来河流地貌的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各阶段以下切侵蚀开始,结束于各阶地堆积面的塑造。约90ka以来,该地区河谷谷底下降速度和曲流可能最大侧蚀速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9mm/a和33.4mm/a。在不同阶段,二者的大小变化及组合状况各异,在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其侧蚀速度与气候和岩性条件有关。3)河曲地区的黄河曲流是在河流下切过程中逐渐侧蚀、演化而成的,具有内生曲流的特点。4)T4阶地的泥流沉积和加积堆积,可能记录了地方性气候变化,其范围和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T3,T2和T1形成过程中气候变化的作用也有待探讨。
邱维理张家富周力平李容全
关键词:黄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