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013)

作品数:17 被引量:155H指数:11
相关作者:哈斯王帅王效科张德平冯宗炜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风蚀
  • 8篇风蚀坑
  • 6篇草原
  • 5篇地貌
  • 5篇沙地
  • 5篇沙漠化
  • 4篇呼伦贝尔草原
  • 4篇风沙
  • 4篇风沙地
  • 4篇风沙地貌
  • 3篇动力学
  • 2篇动力过程
  • 2篇沙区
  • 2篇沙质草原
  • 2篇起动
  • 2篇粒度
  • 2篇发育过程
  • 1篇地貌学
  • 1篇地形
  • 1篇地质年代

机构

  • 12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生...
  • 4篇浙江省水利河...
  • 2篇呼伦贝尔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11篇哈斯
  • 6篇王帅
  • 5篇冯宗炜
  • 5篇张德平
  • 5篇王效科
  • 3篇张萍
  • 3篇庄燕美
  • 2篇胡日乐
  • 1篇王志
  • 1篇张素红
  • 1篇阎旭
  • 1篇张军
  • 1篇夏显东
  • 1篇满良
  • 1篇王蕾
  • 1篇岳兴玲

传媒

  • 5篇中国沙漠
  • 2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Chines...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年份

  • 2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研究(Ⅱ):发育过程被引量:26
2007年
沙质草原风蚀坑的发育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风蚀裸地→土层破口→活跃发展风蚀坑→固定风蚀坑→消亡风蚀坑。固定或消亡的风蚀坑可能活化,并重新进入活跃发展阶段。地貌发育则相应地经历典型草原景观→沙漠-草原景观→沙地-草原景观的总体演变过程。风蚀坑的发展有极限控制。但是各类沙丘的固定非常困难,有向大规模典型沙漠景观发展的高度危险。风蚀坑的形成发展和植被的演替将平坦单调缺水的典型草原改造成地形起伏多变,并有星散分布的风蚀坑湿地点缀其间、植被类型丰富多样的乔、灌、草相结合的沙地疏林草原。因地制宜地保护和利用沙质草原,可以保持其生态系统不致恶化并促进其不断优化。
张德平孙宏伟王效科冯宗炜
关键词:风蚀坑发育过程沙漠化风沙地貌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研究(Ⅲ):微地貌和土层的影响被引量:14
2007年
采用剖面测量,沿剖面选取不同微地貌部位测量土层厚度、坚实度、粒度构成,并进行室内统计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区风蚀坑的发育受微地貌部位和土层控制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接近自然状态下风蚀坑主要发育于西南坡和南坡的上部和中部;由于翻耕、机动车道路等人类活动诱发,也形成于平坦的草地,北坡和东坡甚至低地。沙质草原区的土层中部存在一个粗化层,在失去草被和上部的土壤-根系层保护时特别容易遭受风蚀的侵害,形成风沙流破坏钙积层并导致风蚀坑的形成。沙质草原是生态地质环境脆弱区,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区的西坡、南坡的中上部,梁岗丘等微地貌部位是风蚀沙化的危险地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沙质草原的土层是稀缺的自然资源,地表土壤-植物根系层是珍贵的生态系统。保护地表土层对于保护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沙漠化防治具有极端重要性。
张德平王效科胡日乐冯宗炜
关键词:风蚀坑微地形沙漠化风沙地貌
呼伦贝尔草原风蚀坑及下风侧积沙区植被小群落特征被引量:4
2008年
采用传统样方法,调查了呼伦贝尔草原固定风蚀坑、半裸露风蚀坑和裸露风蚀坑及其积沙区的植被小群落,并对野外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3种风蚀坑及积沙区植被小群落盖度都小于原生植被大针茅群系盖度,并随着固定风蚀坑、半裸露风蚀坑、裸露风蚀坑的顺序依次下降.固定风蚀坑小群落由无茎委陵菜和糙隐子草占优势,分盖度为5%.半裸露风蚀坑中未被风蚀区小群落以无茎委陵菜和苔草占优势,分盖度为2%;积沙区小群落以无茎委陵菜、冰草、糙隐子草和百里香占优势,分盖度为4%.裸露风蚀坑无植被或仅西南坡出现沙蓬占优势的小群落.裸露风蚀坑积沙区中部以沙蓬占优势,分盖度为4.7%;在其边缘沿顺风向依次以冰草(2.7%)、苔草(2.6%)和百里香(1.7%)占优势.物种重要值平均值在固定风蚀坑、半裸露风蚀坑和裸露风蚀坑分别为12.64%、13.38%和20.08%,在半裸露风蚀坑积沙区、裸露风蚀坑积沙区中部和边缘分别为12.55%、40.48%和11.15%.
满良哈斯张萍阎旭夏显东
关键词:风蚀坑呼伦贝尔草原
风蚀地貌形态与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09年
辨析了雅丹、风蚀坑等主要风蚀地貌的概念,雅丹是典型的风蚀正地貌形态,通过回顾雅丹地貌形态与过程的研究历史与进展,发现目前对其发育过程的认识尚不清楚,并且只关注了对残存土墩的观测和分析,没有充分重视凹槽的形态动力学过程;风蚀坑是典型的风蚀负地貌形态,特别是草原景观转变为沙地景观的临界阈现象,目前已经对独立风蚀坑的形态、气流特征、沉积物粒度以及植被演替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但由于风蚀坑形态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由单因素观测转向综合分析其形态动力学过程。认为对风蚀过程机理及其模拟的研究中,在利用风洞模拟实验、野外观测等手段对风蚀过程微观尺度进行研究的同时,也需要加强通过遥感和GIS手段从景观尺度对风蚀地貌发展变化过程进行分析。
王帅哈斯
关键词:风蚀地貌地貌学发育过程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积沙区的植被分带性被引量:13
2008年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现代风蚀坑主要包括平缓草地的简单风蚀坑、复合风蚀坑和固定沙丘的简单风蚀坑3种类型。坑后积沙区植被出现明显的分带性,且随风蚀坑及其下风侧积沙体的形态、尺度而发生变化。在平缓草地简单风蚀坑下风侧积沙体平面形态呈顺风向的舌状,由坑口至原生草地,随积沙厚度顺风向减小,依次出现沙蓬、冰草和百里香3个植被带;平缓草地复合风蚀坑后缘形成具有滑落面的大型流动沙丘,在沙丘背风侧顺风向依次出现舌状裸沙带、舌状拂子茅带及两侧的冰草带;固定沙丘风蚀坑坑后积沙呈裸沙形式穿越沙丘原有的山刺玫和小叶锦鸡儿两个灌木带,并在裸沙带外围形成舌状拂子茅带。风蚀坑下风侧积沙区植被的分带性反映了草地植被对风沙活动的响应,即随着坑后积沙体的扩大,草地植被由原生向沙生逆向演替。
张萍哈斯王帅张素红
关键词:风蚀坑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研究(1)——形态、分类、研究意义被引量:42
2006年
采用野外调查和测量、航片判读、室内制图、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典型地带的风蚀坑及坑后风沙沉积进行了研究。发现:①风蚀坑是由一个沙坑和坑后沙丘共同组成,两者具有一一对应关系;②风蚀坑和坑后沙丘可以根据形态特征、发展阶段、诱发原因进行分类;③呼伦贝尔三大沙带均由风蚀坑洼地及其坑后沙丘和背景沙质草原组成;④沙质草原风蚀坑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为气候干旱化与人类大范围强度活动干扰土层相耦合的环境事件所造成。该研究对沙质草原沙漠发生学,沙质草原地貌演化和沙漠化监测研究具有科学意义,对草原合理利用和沙漠化防治具有现实意义。
张德平王效科哈斯孙宏伟赵家明刘秀冯宗炜
关键词:风蚀坑人类世环境事件沙漠化风沙地貌
沙质草原槽形风蚀坑表面沉积物粒度特征被引量:9
2008年
通过对呼伦贝尔沙质草原槽形风蚀坑表面沉积物粒度的观测分析,发现活跃发展时期的槽形风蚀坑沙物质总体结构以中沙为主,其次是细砂,粗砂和粉沙含量很少,且不含砾石。由于沙源沉积物粒度组成比较均一,风蚀坑各部位粒径频率曲线均呈单峰对称(或近对称)。响应于风力侵蚀和堆积,在粒度诸参数中,粗沙和细沙含量,频率曲线众数粒径,以及平均粒径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该研究结果作为表面气流的响应,支持了先前提出的槽形风蚀坑动力学过程。
王帅哈斯
关键词:沙质草原沉积物粒度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区域风况与风蚀坑形态特征被引量:19
2008年
对呼伦贝尔海拉尔气象观测站风速风向观测记录(1951-2003年)统计分析,发现呼伦贝尔地区以西北、西和西南风为主,西北风出现频率最高。年输沙势为279.1 VU,属于中风能环境,合成输沙方向是148.3°。冬季风向变率指数较高,夏季较低,近50 a来风向逐渐趋于稳定,与本区的风蚀坑走向高度一致。呼伦贝尔沙质草原的风蚀坑可以分为两类,即沙丘风蚀坑和平坦草地风蚀坑。其中平坦草地风蚀坑又可以根据发育阶段和形态将其分为沙斑、碟形坑和槽形坑等简单风蚀坑。
王帅哈斯
关键词:风蚀坑
PROGRESS IN QUATERNARY AEOLIAN ENVIRONMENT RESEARCH
2005年
Quaternary aeolian environment researches were mainly conducted by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 carriers, extracting valuable evidences about aeolian environment changes, so to presume and reconstruct paleoenvironments. This paper formulated progress in Quaternary aeolian environment research using dune-morphological records, sedimentological records and bio-fossils records, as well as advances about chronology; presented that peopl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further synthetic study of multi-types of records including dune morphology, size, formation time, sediment supply,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wind regime in future,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on dating method.
HASI Eerdun
关键词:第四纪风环境研究地质年代学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槽形风蚀坑表面气流特征被引量:14
2009年
根据野外对呼伦贝尔沙质草原槽形风蚀坑表面二次流的观测结果,利用相对风速(v/vR400)比较不同部位之间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异情况。发现:槽形风蚀坑内气流结构紊乱,坑内前部位置出现风速随高度降低的现象,形成反向回流;风蚀坑内在斜向气流的情况下有螺旋环流产生,由于气流聚集,在坑后部形成的高速气流容易将大量沙物质搬运到坑后;在坑口积沙区坡脚遇阻减速后气流辐散溢出。认为槽形风蚀坑是在碟形坑的基础上,沿强风能方向延伸扩展,3个出风口最终合并而形成的大型风蚀地貌形态。
王帅哈斯
关键词:呼伦贝尔草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