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07070)

作品数:5 被引量:189H指数:5
相关作者:汪建飞李飞跃谢越李贺李粉茹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科技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生物炭
  • 3篇碳固定
  • 2篇秸秆
  • 1篇氧化亚氮
  • 1篇生物质炭
  • 1篇碳减排
  • 1篇土壤
  • 1篇土壤N
  • 1篇排放特征
  • 1篇热解
  • 1篇热解温度
  • 1篇热裂解
  • 1篇作物
  • 1篇温室气体
  • 1篇硝化
  • 1篇小麦
  • 1篇小麦秸秆
  • 1篇粮食作物
  • 1篇裂解
  • 1篇淋滤

机构

  • 5篇安徽科技学院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作者

  • 5篇李飞跃
  • 5篇汪建飞
  • 2篇谢越
  • 1篇邹海明
  • 1篇赵玲
  • 1篇李孝良
  • 1篇李粉茹
  • 1篇王艳
  • 1篇梁媛
  • 1篇张丽
  • 1篇李贺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应用化工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对水中罗丹明B的吸附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以小麦秸秆为原材料,在500℃制备生物质炭,研究其对水中罗丹明B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对水中罗丹明B的去除效果较好。Langmuir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对水中罗丹明B的吸附行为,其最大吸附量为0.022 mmol/g;p H=9,离子强度为0.1 mmol/L Na Cl时,去除效果最佳;淋滤实验表明,累积吸附量为0.013 mmol/g。可见,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可以用作高效吸附剂去除水中罗丹明B。
李飞跃陶进国张丽王艳邹海明谢越汪建飞
关键词:生物质炭罗丹明B淋滤
热解温度对生物质炭碳保留量及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33
2015年
以核桃壳为生物质炭生产原料,研究热解温度(200-700℃)对生物质炭产率、元素组成、表面官能团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期探明生物质炭基本性质随热解温度变化的规律,为全面了解生物质炭固碳减排效果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的C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H和O元素含量却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此外,生物质炭的H/C和O/C随着温度增加而减少。生物质炭的产率及碳保留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热解核桃壳原材料分子中所含的-C-O和O-CH3基团消失,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生物质炭中的烷烃基团-CH逐渐减少,芳香化程度逐渐升高。500℃制备生物质炭的K2Cr2O7和KMn O4氧化碳损失量均最低,分别为10.4%和1.66%。相关分析表明,生物质炭的产率、碳保留量及稳定性与热解温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李飞跃汪建飞谢越李贺李孝良李粉茹
关键词:热裂解化学氧化碳固定
生物炭固碳减排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2
2013年
近年来,生物炭(biochar)在土壤改良,污染物修复和固碳等方面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利用生物质废弃物制备生物炭,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并能够实现碳封存和减缓气候变暖目的的管理策略。为此,本文重点概述了生物炭固碳的原理、特点、原因及潜力,并展望了生物炭固碳减排作用的理论研究方向,为生物炭固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
李飞跃梁媛汪建飞赵玲
关键词:生物炭温室气体碳固定碳减排
生物炭对土壤N_2O排放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生物质废弃物制备生物炭,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并能够实现碳封存和减缓气候变暖目的的管理策略。生物炭施入土壤后对温室气体N2O排放的影响,增加或抵消部分生物炭固碳的效果。简要介绍了生物炭的定义及特性并重点概述了生物炭施入土壤后对温室气体N2O排放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及机理,并对生物炭影响土壤N2O排放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李飞跃汪建飞
关键词:生物炭氧化亚氮硝化反硝化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被引量:114
2013年
生物质燃烧对全球大气碳排放和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制备生物炭实现碳封存备受重视。该文根据2001-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估算了主要粮食作物秸秆产量,结合秸秆露天焚烧比例及CO和CO2排放因子,得出CO和CO2的排放量及碳排放总量。同时,根据实验室条件下秸秆转化为生物炭的产率及碳含量,估算了中国粮食作物秸秆转化生物炭后固定碳的量。结果发现,中国粮食作物秸秆因焚烧年排放CO、CO2和总碳量分别为1.15×107、1.57×108和4.77×107t。中国粮食作物秸秆全部转化为生物炭后年平均可固碳0.96×108t,如果把每年焚烧秸秆的量全部转化为生物炭可减少近一半因焚烧秸秆排放碳的量,可见,生物炭固碳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碳汇技术。
李飞跃汪建飞
关键词:秸秆秸秆焚烧碳固定生物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