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31008)

作品数:47 被引量:532H指数:16
相关作者:袁道先林玉石覃嘉铭张美良杨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南大学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1篇石笋
  • 12篇岩溶
  • 11篇气候
  • 9篇同位素
  • 8篇古气候
  • 5篇岩溶区
  • 5篇石笋记录
  • 5篇气候变化
  • 4篇同位素记录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壤
  • 4篇气候记录
  • 4篇分辨率
  • 4篇高分辨率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洞穴石笋
  • 3篇氧同位素
  • 3篇石漠化
  • 3篇农田

机构

  • 28篇中国地质科学...
  • 22篇西南大学
  • 8篇国土资源部
  • 6篇明尼苏达大学
  • 3篇桂林工学院
  • 3篇四川师范大学
  • 3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新乡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湖南省高速公...
  • 1篇湛江海洋大学
  • 1篇西南大学地理...

作者

  • 22篇袁道先
  • 20篇覃嘉铭
  • 20篇林玉石
  • 19篇张美良
  • 15篇杨琰
  • 10篇朱晓燕
  • 7篇王华
  • 6篇冯玉梅
  • 6篇刘玉
  • 6篇程海
  • 5篇章程
  • 5篇沈立成
  • 5篇张会领
  • 4篇涂林玲
  • 4篇谢世友
  • 3篇李林立
  • 3篇何多兴
  • 3篇张治伟
  • 3篇罗怀良
  • 3篇刘德深

传媒

  • 10篇中国岩溶
  • 5篇地球学报
  • 3篇地球化学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广西科学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地球与环境
  • 1篇中国地质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人民长江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广西植物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热带地理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0篇2008
  • 5篇2007
  • 15篇2006
  • 6篇2005
  • 8篇2004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荔波42.0kaB.P.~65.0kaB.P.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被引量:3
2004年
对贵州荔波董哥洞 D4 2石笋进行 TIMS- U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 ,建立末次冰期 4 2 .0 ka B.P.~ 6 5 .0ka B.P.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 ,荔波地区在 6 5 .0 ka B.P.~ 4 2 .0 ka B.P.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季风气候变化 ,大致可分为 3个气候阶段 :6 5 .0 ka B.P.~ 6 0 .6 ka B.P.相当于海洋氧同位素MIS4晚期 ,反映本阶段东亚冬季风强盛 ,气温降低 ,表现为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 ;6 0 .6 ka B.P.~ 4 8.4 ka B.P.相当于海洋氧同位素 MIS3早期 ,反映东亚夏季风相对增强 ,气温升高 ,有效降水相对较少 ,表现为温暖半干旱的气候环境 ;4 8.4 ka B.P.~ 4 2 .0 ka B.P.相当于海洋氧同位素 MIS3中期 ,显示东亚夏季风由强变弱 ,东亚冬季风相对增强 ,表现为干旱冷凉的气候环境。石笋记录揭示的 2次寒冷事件在各类沉积物中均有记录 ,反映为全球变化的气候事件 ,相当于北大西洋沉积物中的 Heinrich5和 Heinrich6冷事件 ,可以进行全球对比 ,显示荔波地区与北极地区存在着古气候的遥相关。
张美良林玉石冯玉梅涂琳玲王华张会领
关键词:石笋氧同位素气候记录
江北砾岩沉积特征及形成环境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采用14C、U系法、ESR等定年技术、基质碳同位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江北砾岩沉积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发现:晚更新世晚期全球总的干冷气候下的相对暖湿期是江北砾岩沉积的的主要时期,而胶结成岩则为相对较晚时期的干冷气候条件下,由于蒸发作用钙过饱和或外来富钙水的加入胶结成岩.
何多兴谢世友邹晓红李俊云夏凯生
关键词:ESRΔ^13C成岩环境江北砾岩
桂林地区水南洞14~25万年石笋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和古气候重建被引量:11
2004年
通过对桂林水南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热电离质谱 (TIMS -U)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 ,建立了桂林地区 2 4 5 2 0kaB P 至 14 7 90kaB P 间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 ,确定了石笋记录的时段B与时段C分界的年龄为 2 4 2 5± 6 4kaB P (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时段 7与时段 8分界的年龄 )、时段A与时段B分界的年龄为 192 6± 3 9kaB P (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时段 6与时段 7分界的年龄 )。桂林地区2 4 5 2 0~ 14 7 90kaB P 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古气候变化 ,大致可分为 3个气候变化阶段 :(1) 2 4 5 2~ 2 4 2 6kaB P ,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阶段 8的末期 ;(2 ) 2 4 2 5~ 192 6kaB P ,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时段 7;(3) 192 6~ 14 7 9kaB P 间的倒数第 2次冰期 ,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时段 6的早中期。石笋的TIMS -U测年和碳氧同位素记录揭示 ,桂林地区 2 4 5 2~ 14 7 9kaB P 的古气候演变历史与深海岩芯时段 8末期、时段 7和时段 6的氧同位素 ,深海岩芯中记录的孢子花粉组合、CaCO3 含量、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以及与中国北方黄土、古土壤中记录的孢子花粉组合、成壤程度、全铁富集程度、磁化率变化、原生碎屑CaCO3 含量和淋溶强度等所揭示的古气候?
张美良程海林玉石覃嘉铭王华冯玉梅涂林玲张会领
关键词:同位素记录古气候石笋
Precise dating of abrupt shifts in the Asian Monsoon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based on stalagmite data from Yamen Cave, Guizhou Province, China被引量:22
2010年
Based on 33 U/Th dates and 1020 oxygen isotopic data from stalagmite Y1 from Yamen Cave,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 record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SM) was established. The record covers the last deglaciation and the early Holocene (from 16.2 to 7.3 ka BP) with an average oxygen isotope resolution of 9 years. The main millennial-scale deglacial events first identified in Greenland (Greenland Interstadial Events: GIS 1e through GIS 1a) and later in China are clearly present in the Y1 record. By analogy to earlier work, we refer to these as Chinese Interstadials (CIS): CIS A.1e to CIS A.1a. The onset of these events in Y1 δ18O records are nominally dated at: 14750±50, 14100±60, 13870±80, 13370±80, and 12990±80 a BP. The end of CIS A.1a or the beginning of the Younger Dryas (YD) event is nominally at 12850±50 a BP and the end of the YD dates to 11500±40 a BP. The δ18O values shift by close to 3‰ during the transition into the Bφlling-Allerφd (BA, the onset of CIS A.1e) and at the end of the YD. Comparisons of Y1 to previously published early Holocene records show no significant phase differences. Thus, the East Asia Monsoon and the Indian Monsoon do not appear to have been out of phase during this interval. The Y1 record confirms earlier work that suggested that solar insolation and North Atlantic climate both affect the Asian Monsoon.
EDWARDS R. Lawrence
关键词:STALAGMITEDEGLACIATIONU-SERIESDATINGYAMENCAVE
末次冰消期亚洲季风突变事件的精确定年:以贵州衙门洞石笋为例被引量:33
2010年
通过贵州衙门洞Y1石笋33个U/Th年龄和1020个氧同位素数据的分析,重建了西南地区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16.2~7.3kaBP)平均分辨率达9a的亚洲夏季风演化特征.该时段发生的气候突变事件,在Y1石笋记录中得到明显揭示,类似格陵兰冰芯记录的GI-1e~GI-1a事件(GIS)可以定义末次冰消期亚洲季风突变事件的中国基准(CIS)为A.1e~A.1a,Y1石笋δ18O值记录这些事件的开始时限分别为:(14750±50),(14100±60),(13870±80),(13370±80)和(12990±80)aBP;A.1a结束进入YD事件为(12850±50)aBP,YD结束进入全新世为(11500±40)aBP,其中BA转换(A.1e开始)和YD转换前后δ18O值有3‰的变幅.Y1记录区域对比表明亚洲季风在早全新世期间总体增强的趋势在各地区并没有显著的相位差异,因而不支持东亚和印度季风在轨道尺度上的反相位关系.Y1记录支持近10年来石笋研究的结果,即亚洲季风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除了主导的太阳辐射、大西洋径向环流(MOC)及热带辐合带(ITCZ)运移外,短尺度上的季风变化和太阳活动密切相关.
杨琰袁道先程海张美良覃嘉铭林玉石朱晓燕R.Lawrence EDWARDS
关键词:石笋亚洲季风末次冰消期全新世
洞穴石笋的δ^(13)C记录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分别采集贵州荔波董哥洞、荔浦丰鱼岩、桂林响水洞的石笋,研究三个洞穴分辨率达1000年、100年、10年级的石笋1δ3C记录。结果表明,石笋1δ3C值可以系统地记录地表岩溶作用过程与植被生态变化的历史。在冰期或干旱寒冷期,岩溶不发育,成壤条件差而缓慢,不利于植被生长,1δ3C值偏重,以C4植物(禾本科植物)为主。在温暖湿润期,岩溶发育好,成壤条件好而且速度快,利于植被生长,1δ3C值偏负或偏轻,以C3(木本植物)植物为主。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持续不断地破坏森林植被,草类植被得以生长,石笋的1δ3C值急速上升、偏重,以C4植物为主,石漠化增强,水土流失严重。此后,升高的1δ3C值很难再回复到中全新世以前的水平。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均会导致植被变化,成倍放大1δ3C值,特别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更为严重。
张美良朱晓燕林玉石覃嘉铭章程罗贵荣杨琰
关键词:石笋碳同位素植被
中国西南地区CO_2释放点的He同位素分布不均一性及大地构造成因被引量:14
2007年
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深大断裂带,形成大量CO2释放脱气点。这些点除了释放大量的CO2、N2、H2S气体以外,还会附带释放CH4、He等各种各样的气体。释放出来的氦为惰性元素,是判识幔源气体最灵敏的地球化学示踪指标,He同位素随形成的构造部位不同而不均匀地分布,且与不同的大地构造成因关系密切。藏中及藏北区块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发生了明显的地幔脱气作用,显示其与地幔相连通而且深度达到上地幔,为一条岩石圈深断裂带;但样品中幔源氦约占总氦的1.4%-1.7%,反映该断裂带深部的开放性程度较低,而闭合性程度相对较高,由此反映了该区处于强烈挤压的构造环境和地壳增厚的地质背景。在滇西南地区(重点在腾冲热海地区)地热流体逸出气体中含有大量幔源岩浆挥发组份,表明该区地壳浅部存在幔源岩浆侵入活动。该区怒江断裂带发生着明显的地幔脱气作用,显示该断裂带与地幔相连通且深度达到上地幔,为一条岩石圈深断裂带;同时所有样品中的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26.2%,最高可达48.8%以上。反映该裂谷带代表伸展性构造环境,且是地幔脱气作用最强烈的构造区之一,是俯冲碰撞的中心地带。而在滇中地区—小江断裂带却是另一番景象,该区样品中的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2.27%,最高也才8.9%。反映此区为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以NNE方向碰撞影响到的最东缘。小江断裂带局限在地壳范围内,故而氦同位素显示出在此断裂带以西则明显存在幔源来源,而往东则幔源氦极微。氦同位素在自西至东由藏西到藏南(藏南西与藏南东)至滇西到滇中,R/Ra值由较低到较高再到较低到最高再降低的平面分布规律。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则因特殊的构造部位,是中国“地质百慕大”;样品中幔源氦平均约占总氦的8.1%,平均�
沈立成袁道先丁悌平李延河乐国良林玉石
关键词:HE同位素
金银花叶细胞中元素含量与其生境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定量分析了同一生境中2种不同种质金银花叶细胞中元素的质量百分比(wt%)和原子数百分比(At%),进而探讨土壤元素背景特征与植物细胞水平上元素含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石灰土壤的不同层次,土壤元素有效态和有效率顺序基本为Ca>Mg>Cu>Mn>K>Na>P>B>SiO2>Zn>Fe;受生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生长在该区的2种金银花叶细胞中的元素含量均表现出Ca多Mg少,并且P在叶细胞内的含量仅次于Ca的现象。石灰土壤中的Ca主要在蒸腾拉力作用下进入金银花体内,通过积累效应造成Ca在叶细胞中含量较高,从而使其与土壤中该元素的含量呈显出正相关性。而金银花在吸收利用Ca元素时,还通过元素间的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影响其他元素在植物叶细胞内的含量,进而影响金银花的质量及有效成分的积累。
李强余龙江邓艳刘玉
关键词:金银花生物地球化学电子探针
公元8世纪以来贵州荔波石笋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记录被引量:16
2008年
通过中国贵州荔波龙泉洞L 1及L 2两根石笋19件ICPM S230T h测年和459件氧稳定同位素分析,L 1时限范围为918-1910aA.D.,L 2为724-1888aA.D.;稳定同位素样品的平均分辨率分别为6.6a和3.6a。两根石笋1δ8O记录取得了平行一致的结果,石笋记录可分为3个气候期,即:中世纪冷期(公元8世纪-995aA.D.),石笋1δ8O总的偏重,变化幅度较小,最轻为-8.84‰,最重为-6.72‰,平均值为-7.76‰;中世纪暖期(995-1340aA.D.),石笋记录为两峰夹一谷,200年级的一个半旋回,δ18O最轻为-9.47‰,最重为-6.58‰,平均值为-7.94‰;小冰期(1340-1880aA.D.),石笋记录为四谷三峰相间交替,即季风表现出由弱到强的200年级3个半旋回,1δ8O最轻为-9.50‰,最重为-6.07‰,平均值与中世纪暖期基本一致,为-7.92‰,但变化幅度要大一些,特别是弱季风期要偏重一些。L 1及L 2两石笋δ18O记录可以很好地和中国中东部物候记录对比。在总体变化格局上也可以和格陵兰冰芯记录进行对比。石笋记录也可以与宇宙核素产率及太阳耀斑记录进行对比,小冰期中石笋δ18O记录的4个低谷期(弱季风期),正好与宇宙核素产率及太阳耀斑曲线的低谷区相对应,并分别可以和太阳黑子1810年达尔顿极小值、1645-1715年蒙德极小值、1420-1530年的斯波瑞尔极小值、1280-1440年的沃尔夫极小值一一对应。太阳黑子的变化,直接改变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说明低纬度地区短尺度季风气候直接响应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覃嘉铭袁道先林玉石张会领张美良程海王华杨琰冉景丞
关键词:古气候记录
滇东主要断裂带温泉CO_2成因浅析被引量:10
2005年
通过对滇东主要断裂带上典型温泉的地质背景、环境条件、水化学及碳、氦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这些温泉CO2释放的一般规律。分析表明滇东主要断裂带温泉具有特殊的碳来源,其CO2释放与沿小江断裂混杂第三纪煤层(褐煤)有关。
赵珂姜光辉杨琰刘德深刘玉王丽丽
关键词:断裂带温泉碳循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