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062)

作品数:8 被引量:111H指数:6
相关作者:黄明斌邵明安成向荣吴元芝樊军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水分
  • 4篇土壤
  • 4篇土壤水
  • 4篇土壤水分
  • 4篇黄土高原
  • 2篇沟壑
  • 1篇短花针茅
  • 1篇演替
  • 1篇针茅
  • 1篇蒸散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群落
  • 1篇植被演替
  • 1篇生态
  • 1篇水分效应
  • 1篇水分研究
  • 1篇水蚀
  • 1篇水蚀风蚀交错...
  • 1篇土壤水分研究
  • 1篇土壤蒸发

机构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作者

  • 7篇黄明斌
  • 3篇成向荣
  • 3篇邵明安
  • 2篇吴元芝
  • 1篇樊军
  • 1篇何福红
  • 1篇蒋卫国
  • 1篇王英
  • 1篇赵世伟

传媒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草地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8
  • 2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研究被引量:23
2008年
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人工草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天然草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为对象,采用根钻法调查两个草种的根系垂直分布以及刈割后苜蓿根系变化特征,并通过定位观测研究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而且均以直径小于等于1 mm的须根为主;0~50 cm土层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量分别占0~100 cm剖面总量的67%和84%。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消耗特征吻合。生长旺盛期苜蓿大量消耗0~140 cm土层土壤水分,5-9月平均有效土壤储水不足10 mm;生长季末深层(140~280 cm)土壤储水也逐渐降低,约为裸地储水量的50%。短花针茅0~280cm剖面土壤水分状况明显好于苜蓿地,比苜蓿地多储水100 mm左右;主要消耗浅层(0~50 cm)土壤水分,深层水分利用较少。
成向荣黄明斌邵明安樊军
关键词:紫花苜蓿短花针茅根系分布土壤水分
黄土丘陵沟壑区乔灌木植物系数计算与适应性评价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乔木和灌木植物系数的计算方法,比较了两种代表性乔木(榆树和小叶杨)和两种代表性灌木(柠条和沙棘)的实际蒸散量和生育期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差异,分析了土壤含水量变化对植物根系吸水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该地区灌木的实际蒸散量小于乔木,但同类植物的实际蒸散量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含水量柠条最高,沙棘最低;榆树植物系数最小,柠条其次,沙棘最大,但榆树和小叶杨的土壤水分有效性高,耗水量大,所以灌木较适于该区生长。
吴元芝黄明斌韩世涛
关键词:潜在蒸散黄土丘陵沟壑区
基于SHAW模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被引量:20
2007年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蒸发强烈,准确地掌握土壤水分动态对于旱地农业水分管理至关重要。应用基于物理基础的一维水热耦合SHAW(The 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模型,模拟了陕西子洲岔巴沟流域1964~1967年土壤水分和土壤蒸发的动态特征,以及神木六道沟流域2006年坡地和梯田土壤水分变化。结果表明,除表层土壤水分模拟结果偏差较大,其他土层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模拟期土壤水分模拟的相对平均绝对误差(Relatively Mean Absolutely Error,RMAE)为5.2%~11.4%。1964~1967年土壤累积蒸发量模拟值与实测值平均相对偏差为0.8%~6.1%,土壤蒸发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因此,SHAW模型可以用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
成向荣黄明斌邵明安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土壤蒸发
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主要人工植物细根垂直分布研究被引量:31
2007年
选择位于水蚀风蚀交错带强烈侵蚀中心的神木六道沟流域,通过分层挖掘法调查了6种典型人工植物细根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树、草种的细根垂直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即浅层土壤中细根分布较多,深层土壤少;(2)细根密度(Fine root density,FRD)垂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0-2 m土层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总FRD为1.195 m2·m-2,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为0.927 m2·m-2,沙柳(Salix psammophila)为0.941 m2·m-2,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1.248 m2·m-2,沙蒿(Artemisia ordosica)为0.446 m2·m-2,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0.631 m2·m-2;(3)细根垂直分布与土壤水分分布存在显著相关性.
成向荣黄明斌邵明安
关键词: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水分
黄土高原植被演替不同阶段植物系数的变化与适应性评价被引量:6
2008年
用4年长期定位试验资料,利用植物系数、蒸散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等指标,研究了黄土高原植被群落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群落→灌木群落→早期森林群落→顶级群落)的耗水特性与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实际蒸散量主要受降水控制,群落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含水量是早期森林群落明显高于其它群落,草本群落明显高于灌木群落(P<0.05);植物系数是灌木群落>草本群落>乔木群落,而顶级群落大于早期森林群落;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是早期森林和顶级群落明显高于草本和灌木群落(P<0.05)。因此,进行植被建设不但要考虑植物系数还要考虑土壤水分对不同植物的有效性。
吴元芝黄明斌赵世伟
关键词:植被群落黄土高原
径流曲线法模型参数在黄土地区的优化研究被引量:21
2008年
降雨径流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此准确预测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径流量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SCS—CN方法是目前国际上预测无径流观测资料地区降水产流的主要模型。利用黄土高原地区6个试验小区的153场径流试验资料,选取3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地利用方式:谷子、苜蓿和高粱,对SCS—CN方法在黄土高原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步检验,优化出了适应黄土高原地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参数对降雨径流的预测精度明显优于标准SCS—CN法;优化后的λ值为0.01,优化的谷子、苜蓿和高粱地CN2值分别是74,74,72。
王英黄明斌
关键词:径流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沟壑区苹果基地退果还耕的生态水分效应被引量:7
2010年
近年来,黄土高原沟壑区许多果园已经退化,需要重新退果还耕,但其生态水分效应尚不明了。以陕西长武县王东沟小流域典型果园为对象,选取了盛果期果园、退化果园和退果还耕等3种土地利用方式,分析1986、2002和2009年三期土壤水分数据,研究退化果园还耕的生态水分效应。结果表明:退化果园和退果还耕地的平均含水量和土壤储水量显著高于同期的盛果期果园。果园退化后废弃和退果还耕,土壤水分会得到部分恢复。当土地利用从盛果期果园变化为耕地后,在200~600cm土层,其土壤平均含水量(10.62%)显著高于盛果期果园(8.53%)。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仍然是盛果期果园、退化果园和退果还耕地尚待急需解决的严重的生态问题。
何福红蒋卫国黄明斌
关键词: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水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