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6033)

作品数:10 被引量:84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军赵京涛李军胡邦琦窦衍光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沉积物
  • 2篇黄河三角洲
  • 2篇海域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东南
  • 1篇东南部
  • 1篇悬浮体
  • 1篇岩石
  • 1篇岩石特征
  • 1篇洋底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油气
  • 1篇油气区
  • 1篇有机碳
  • 1篇元素地球化学
  • 1篇元素地球化学...
  • 1篇灾害
  • 1篇灾害地质

机构

  • 7篇青岛海洋地质...
  • 6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6篇李军
  • 5篇赵京涛
  • 4篇胡邦琦
  • 4篇李军
  • 3篇窦衍光
  • 2篇李国刚
  • 2篇王利波
  • 1篇翟滨
  • 1篇邹亮
  • 1篇张现荣
  • 1篇吴建政
  • 1篇布如源
  • 1篇陈小英
  • 1篇魏合龙
  • 1篇何拥军
  • 1篇高小惠
  • 1篇亓发庆
  • 1篇冯京
  • 1篇孙治雷
  • 1篇张永明

传媒

  • 3篇沉积学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质论评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Scienc...
  • 1篇Journa...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洋灾害地质风险评价在辽东湾浅海油气开发区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基于在辽东湾浅海油田多年调查获取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构建以油气开发区潜在灾害地质类型为基础的灾害地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潮流冲刷槽、浅滩、埋藏古河道、易液化砂层、软弱地层和浅层气等6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采用模糊数学评判法对海区灾害地质风险性作定量评价。评价结果划为5级风险区(风险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其中,潮流冲刷槽为本区的高风险区,地势平缓的潮滩为低风险区。评价结果与区内已建海洋工程的评价分析相互印证,对海上工程建设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高小惠亓发庆冯京
关键词:灾害地质油气区
海洋古温标研究新进展及其在冲绳海槽区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表层海水古温度的重建是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反演的表层洋流的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3种新兴的地球化学温度指标(Mg/Ca、Uk′37和TEX86)应用十分广泛,但也是各有利弊。在冲绳海槽地区,不同古温标的应用结果差异较大,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从全球角度总结了3种古温标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剖析了具体应用过程中不同古温标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差异。重点综述了冲绳海槽区古温标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强调了区域性古温标适用性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该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温度演化机理研究面临的挑战。
赵京涛李军窦衍光窦衍光王利波白凤龙胡邦琦
关键词:MG/CA冲绳海槽
辽东湾东南部海域柱状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识别被引量:17
2014年
对辽东湾东南部海域LDC30孔沉积物稀土元素(REE)、粒度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对其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LDC30孔沉积物ΣREE平均值为149.49μg/g,略高于黄海和东海,但是低于渤海和南海,并且低于全球沉积物ΣREE的平均值。研究区沉积物REE配分模式表现为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δEu的平均值为0.71,为中度亏损,δCe无异常;轻稀土与重稀土之间的分异作用较强,且轻重稀土内部分异明显。根据沉积物REE垂向变化特征,可将LDC30岩芯以51cm为界划分为两段,上段(0~51 cm)ΣREE含量随着深度的减小而呈增加的趋势,下段(51~99 cm)ΣREE含量在垂向上没有明显的波动变化,并且上段较下段稀土分异明显。δCe整体上比较稳定,但是在上段(0~51 cm)呈现下降的趋势。δEu垂向上也相对稳定的趋势。该孔沉积物REE参数与粒度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REE组成不受粒度的控制,但重矿物对REE的组成和分布状况有重要的影响。LDC30孔沉积物物质来源比较稳定,并且具有强烈的陆源特征,其沉积物主要来源于辽东湾北部河流(大辽河、小凌河、双台子河等),同时辽东湾西部河流滦河可能对LDC30孔上段沉积物有一定贡献。
张现荣李军李军窦衍光赵京涛
关键词:稀土元素
Change in Sediment Provenance Near the Current Estuary of Yellow River Since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被引量:3
2018年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sediment provenance are important factors when it comes to the studies on marine sediment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ajor and rare earth elemental compositions, micropaleontological features and ^(14)C ages in order to examine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sediment provenance of the core BH6 drilled at the mouth of the Yellow River in Bohai Sea. According to the grain size and the micropaleontological compositions, 4 sedimentary units have been identified. Unit 1(0–8.08 mbsf) is of the delta sedimentary facies, Unit 2(8.08–12.08 mbsf) is of the neritic shelf facies, Unit 3(12.08–23.85 mbsf) is of near-estuary beach-tidal facies, and Unit 4(23.85 mbsf–) is of the continental lake facies. The deposits from Unit 1 to Unit 3 have been found to be marine strata formed after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 at about 10 ka BP, while Unit 4 is continental lacustrine deposit formed before 10 ka BP. The provenances of core BH6 sediments show properties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and vary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periods. For Unit 4 sediments, the source regions are dispersed while the main provenance is not clear, although the parent rock characteristics of a few samples are similar to the Luanhe River sediments. For Unit 3, sediments at 21.1–23.85 mbsf have been mainly transported from the Liaohe River, while sediments above 21.1 mbsf are mainly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partially from the Liaohe River. For Unit 2, the sediments have been mainly transport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with a small amount from other rivers. For Unit 1, the provenance is mainly the Yellow River catchment. These results help in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SONG ShengFENG XiuliLI GuogangLIU XiaoXIAO XiaoFENG Li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岩石特征
Paleoproductivity variations in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since the middle Holocene:Calcareous nannofossil records被引量:1
2012年
Based on 17 AMS 14 C age data,we reconstructed high-resolution records of sea surface primary productivity(PP) in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MD05-2908) over the last 6.8 ka BP using the calcareous nannofossil carbon isotope and the relative percentage contents of Florisphaera profunda indexes.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controlling the sea surface PP was then discussed.The sea surface PP,indicated by the coccolith δ 13 C and %Fp conversional equations,decreased with some fluctuations since 6.8 ka BP.This decrease may be connected to the decreased terrigenous input resulting from the reduce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precipitation.Both the periods of 4-2 ka BP(PME) and 6.8-4.8 ka BP were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higher PP.The former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weakening of the Kuroshio Current,whereas the latter mainly resulted from the greater terrigenous input associated with the stronger EASM.
ZHAO JingTaoLI TieGangLI JunHU BangQi
关键词:钙质超微化石古生产力中全新世高分辨率记录陆源物质
洋底热液喷口系统的微生物成矿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1年
现代洋底热液喷口系统的微生物成矿研究进展是地球自身发展、生命演化、洋底下的生物圈层以及天文微生物探索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近10余年来,随着微电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热液系统微生物成矿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入,逐渐成为地质微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当前在全球的热液喷口系统已经发现微生物在包括Fe、Mn、S、Si的氧化物以及硅酸盐矿物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甚至关键性的作用,同时热液喷口系统依赖于无机化能代谢活动存在的微生物的矿化成为人们理解生命形式与无机地球相互作用历史的最关键的证据之一,已经从根本上补充甚至修正了生命科学与地球演化的一些核心观点。总结了近年来热液喷口系统微生物成矿研究的最新进展,论述了该环境中微生物成矿的机制和类型,探讨了微生物和部分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现代热液微生物成矿研究的地质意义,以期加深人们对热液喷口微生物成矿过程的理解与重视。
孙治雷何拥军李军李军齐崇阳李季伟
关键词:生物成矿
中国东部海域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及其物源控制效应初探被引量:35
2012年
中国东部陆架(渤、黄、东海)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一个重要物质交换通道,其周边的河流每年向海输入了大量的细颗粒沉积物。这些物质在海洋动力(潮流、波浪、环流等)的作用下形成了多个泥质沉积区(带)。过去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对东部陆架海沉积物扩散和沉积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对陆架泥质沉积的形成机制以及沉积物收支情况还存在争议。本文利用整理的现代沉积速率资料,从物源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各泥质沉积区10~100a尺度的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的分布规律,并与全新世泥质沉积记录进行对比,指出物源是控制这些泥质沉积形成的主要因素。河流携带入海物质是这些泥质沉积的主要"源",而这些泥质区是典型的"汇"。小型河流河口沉积过程和物质贡献需引起重视。定量化物源分析需结合物源供应等方面的资料,在遵守沉积物收支平衡的前提下进行。
李军李军胡邦琦窦衍光赵京涛
关键词:泥质沉积现代沉积速率中国东部海域
黄河三角洲北部悬浮体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与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2年
2008年12月对黄河三角洲北部及其毗邻海域悬浮体浓度(SSC)和颗粒有机碳(POC)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该海域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冬季SSC和POC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研究区水体中的SSC变化范围较大(5~1064mg/L),表、底层的SSC高值区(>600mg/L)均呈条带状分布于废弃神仙沟-钓口三角洲附近海域,且随水深加大SSC快速降低(<50mg/L).冬季海水中的POC变化于17~640μg/L,表、底层POC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均表现为POC高值区(>400μg/L)集中于近岸海域,渤海中部POC仅为20~50μg/L左右,但底层POC向渤海湾中部扩散范围比表层大.POC和SSC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该海区近岸浅水区沉积物再悬浮是影响研究区POC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冬季SSC和POC高值区与最大侵蚀区、波致底切应力>0.2N/m2的区域相对应,表明在冬季强海洋动力条件下,废弃神仙沟-钓口三角洲叶瓣前缘不仅是沉积物的"源",也同样是颗粒有机碳的"源".
胡邦琦李国刚布如源李军张永明赵京涛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悬浮体颗粒有机碳
珠江口东平海域海采工程后泥沙蚀淤趋势预测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收集和实测到的研究区水位、潮位、潮流验证、沉积物类型和粒度参数、水深地形、风、径流值等边界条件,运用泥沙运动控制方程、泥沙再悬浮及再沉积方程,进行了工区泥沙运移相关参数的计算和模拟分析,并预测了工程实施后,工区内、外动力作用的程度和泥沙的蚀淤趋势发展。结果表明:开采区海采项目结束后,其淤积速度自NE 2~5 cm/a向SW 0.2~0.5 cm/a减小,NE部离珠江口较近,其淤积速度可达5~10 cm/a,SE和SW波浪作用影响较小,沉积物搬运主要受潮流控制,淤积速率为0.2~0.5 cm/a;施工期间的一个潮周期内,悬浮泥沙最大增量为42.5mg/L,近岸开挖点10 mg/L浓度悬浮泥沙在E—W向的最大可能扩散距离约为3.0 km,S—N向的最大可能扩散距离约2.2 km;远岸开挖点10 mg/L浓度悬浮泥沙在E—W向的最大可能扩散距离约为1.7 km,S—N向的最大可能扩散距离约1.6 km;珠江口门处最大侵蚀速率为10 cm/a,最大淤积速率为13 cm/a,海砂开采后对海底的蚀淤变化影响范围仅局限于其附近海域,对近岸和珠江口门区没有明显影响;一个水深30~60 m,开挖深度为10 m的采坑以淤积速率0.2~5 cm/a速度计,要使开采区淤平至少要200a或更长时间。
陈正新陈小英魏合龙黄晓彬吴建政朱龙海
关键词:珠江口
辽东湾周边河流沉积物碎屑矿物组成及其物源意义被引量:13
2013年
对辽东湾周边七条河流下游段河漫滩沉积物的碎屑矿物进行了鉴定,分析了轻重矿物组分的差异、流域基岩类型和沉积物粒度对碎屑矿物组成的影响。轻矿物组成以石英和长石占绝对优势。由于辽东湾西侧河流(六股河、小凌河和大凌河)和东侧河流(双台子河、大辽河、复州河)位于两个构造块体之上,不同的基岩类型导致重矿物组合差别很大。湾西河流普通角闪石含量低、金属矿物含量高,湾东河流则相反,这两种组分能有效区分辽东湾东西两侧的河流,同时也可将滦河与上述河流区分开。石榴子石和普通辉石含量特征可区分湾西三条河流,特征为大凌河前者含量高,小凌河后者含量高,六股河两者含量都很低。绿帘石和阳起石的含量在湾东河流沉积物中差别较大,特征为双台子河前者含量高,大辽河后者含量高,复州河两者含量都很低。七条河流片状矿物和碳酸盐矿物含量低的特征有别于黄河沉积物。
王利波李军李军赵京涛
关键词:碎屑矿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