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3SH060)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2
相关作者:刘继同孔灵芝严俊林双林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卫生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公共
  • 2篇公共财政
  • 2篇财政
  • 1篇学人
  • 1篇医改
  • 1篇医务
  • 1篇医务社会工作
  • 1篇医学人文
  • 1篇医学人文关怀
  • 1篇医学专业精神
  • 1篇政府
  • 1篇政府保护
  • 1篇中国医改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关怀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工作
  • 1篇生财
  • 1篇受艾滋病影响...
  • 1篇宗教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 1篇卫生部

作者

  • 5篇刘继同
  • 1篇林双林
  • 1篇严俊
  • 1篇孔灵芝

传媒

  • 4篇医学与社会
  • 1篇青少年犯罪问...
  • 1篇基督宗教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国卫生保健财政体制60年发展过程与结构性特征被引量:3
2011年
2009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年份,是第二波医改元年。卫生政策中最重要和最具革命性意义事件是"卫生经济学"制度典范向"卫生财政学"制度典范结构转型,中国特色卫生保健财政制度建设成为公共财政制度框架建设与深化医改的优先领域和战略重点。本文首次全面回顾建国60年来卫生保健财政体制变迁轨迹,概括卫生保健财政体制结构性特征,为构建中国特色卫生保健财政制度框架奠定历史基础,构建健康福祉和谐社会。
刘继同
关键词:中国医改公共财政结构性特征
中国特色卫生财政制度框架与国家健康照顾责任主体被引量:2
2011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公共财政制度框架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卫生财政制度框架是公共财政制度框架建设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次简要描述中国特色卫生财政制度框架范围内容,勾勒卫生财政制度框架的总体图画与基本特征。基本结论是,国家承担全体公民健康照顾的主体责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准公共产品"。卫生财政制度框架范围广泛,内容多样,最基础、最关键和最困难的是医疗财政制度建设。
刘继同
关键词:公共财政卫生财政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蓝图与卫生财政学学科体系建设
2011年
中国医改结构性困境与看病难、看病贵,尤其是医患关系结构紧张状况迫切需要"卫生财政学"。卫生财政学学科体系建设成为深化医改和实现医改宏伟目标的制度化前提。本文从卫生财政学核心概念、学科性质、学科范围与主要研究问题等角度,首次全面、系统论述卫生财政学学科体系建设议题,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刘继同林双林
中国孤儿、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脆弱儿童生存与服务状况研究(下)被引量:2
2010年
一、保护孤儿、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与脆弱儿童的政策与服务 中国政府保护孤儿、脆弱儿童政策框架和福利服务体系建设以改革开放为历史分界线,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各阶段基本特征明显不同,反映中国制度安排的结构性特征。1949年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主导的发展模式背景下,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但是儿童福利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孤儿、无人照顾的弃婴和残疾儿童,因90—95%的弃婴是残疾儿童,孤残儿童成为民政部门举办儿童福利院照顾的主要对象。
刘继同
关键词:儿童福利服务艾滋病孤儿政府保护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医学人文内涵结构与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被引量:19
2010年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困境引发医学人文关怀与医学专业精神议题。医学人文关怀是国家政策方针与公共财政制度的总和,是尊重病人权利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社会氛围,实质是以人为本文化社会化与医学专业精神的价值内化过程。医学人文关怀可以分为宏观的人文制度政策、中观的人文医疗机构,微观的充满人文关怀和专业精神的医师队伍3个层次。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是实践医学人文关怀与医学专业精神的制度安排。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医学人文关怀与医师专业精神的共同目标是改善所有公民的身心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将医学人文关怀与医学专业精神转变为社会福利。
刘继同严俊孔灵芝
关键词:卫生体制改革医学人文关怀医学专业精神医务社会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转型宗教学视角与中国版“积极性”宗教政策框架建设
2012年
一、中国社会结构性转型与转型宗教学研究议题晚清以降尤其是建国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系统、快速和结构性转型过程之中,新型现代小康社会的总体轮廓与中国特色福利制度框架已清晰可见,社会结构转型与政府干预、自由市场经济,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制度建设重要途径之一~②。令人欣慰的是,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已从理论与实践上回答了为何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刘继同张志刚
关键词:建国社会宗教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