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2007)

作品数:37 被引量:352H指数:11
相关作者:傅金祥赵玉华周晴陈正清杨青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2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污染
  • 10篇污水
  • 9篇反应器
  • 7篇生物反应
  • 7篇生物反应器
  • 7篇污泥
  • 6篇生物滤池
  • 6篇微污染
  • 6篇微污染水
  • 6篇污染水
  • 6篇滤池
  • 6篇膜生物
  • 6篇膜生物反应器
  • 5篇生活污水
  • 5篇温度
  • 4篇一体式膜生物...
  • 4篇预氧化
  • 4篇曝气
  • 4篇曝气生物滤池
  • 4篇臭氧

机构

  • 31篇沈阳建筑大学
  • 5篇沈阳建筑工程...
  • 3篇沈阳大学
  • 3篇阜新市引白工...
  • 2篇洛阳大学
  • 2篇辽宁省交通勘...
  • 2篇辽宁省沈阳市...
  • 1篇广西电力工业...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黑龙江省建筑...
  • 1篇沈阳北部污水...
  • 1篇沈阳市城乡建...

作者

  • 32篇傅金祥
  • 15篇赵玉华
  • 8篇周晴
  • 6篇陈正清
  • 5篇杨青
  • 4篇苏锦明
  • 4篇朴芬淑
  • 4篇孙文章
  • 3篇张立成
  • 3篇梁建浩
  • 3篇李璐
  • 3篇由昆
  • 3篇周伟伟
  • 3篇杨涛
  • 3篇宋奇
  • 2篇蒋树贤
  • 2篇李敬宝
  • 2篇袁雅姝
  • 2篇安娜
  • 2篇许海良

传媒

  • 22篇沈阳建筑大学...
  • 4篇中国给水排水
  • 3篇沈阳建筑工程...
  • 2篇工业安全与环...
  • 2篇辽宁化工
  • 1篇给水排水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膜科学与技术
  • 1篇洛阳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8
  • 6篇2007
  • 14篇2006
  • 9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中低变温启动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中低变温(9~27℃)条件下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启动过程以及启动过程中主要运行条件的影响,方法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采用城市生活污水厂污泥消化池的剩余污泥接种,通过控制进水适当的pH值(6.5~8.2)、碱度(〉800mg/L)、升流速度(1.06~3.62m/d),对各种影响因素以及整个启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运行266d污泥实现颗粒化,COD去除率最高达87.4%,其COD容积负荷最高达到10.1kg/(m^3·d),沼气产量最高达到去除每千克COD产气0.65m^3.当温度降低到最低室温(9℃)时,依然有60%以上的去除率.结论启动过程要控制较低的水力负荷,随温度降低,根据挥发酸升高情况降低容积负荷.
傅金祥孙文章王巨才滕险峰袁雅姝刘军王颖
关键词: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沼气
A/O生物滤池快速启动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2008年
在试验中,对停止运行1个月的A/O生物滤池进行快速启动,对其脱氮效果及反冲洗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滤池在水力负荷4m/h下运行,回流比控制在1:1,好氧段曝气量均保持一级滤柱25L/h。氨氮缺氧段需要12~13天,好氧段需要9~10天,总去除率可达90.5%。总氮去除率恢复缺氧段需要14~15天,好氧段需要9~10天,总去除率可达82.4%。反冲洗后3.5~4.5h,系统运行即可恢复正常运行。
石莹
关键词:A/O生物滤池生活污水
温度对PAC-MBR组合工艺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利用冬天的低温条件,考察了15℃、20℃、25℃与7~9℃对PAC-MBR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膜污染速率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呈现加剧趋势.15℃与7~9℃对TMP(膜内外传递压力)之差随膜污染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20℃和25℃与7~9℃对TMP之差的趋势均随着运行时间而增加;加温后的PAC-MBR的上清液COD明显高于7~9℃下的上清液COD,但是经过膜过滤后,出水COD(化学需氧量)相差无几.20℃和25℃的上清液氨氮明显低于7~9℃,而出水则无明显规律.温度对MBR中微生物,特别是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傅金祥苏锦明周晴赵玉华
关键词:污水处理PAC-MBR组合工艺膜污染
过氧化氢催化臭氧氧化-活性炭-砂滤联用深度处理微污染水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为了提高臭氧氧化能力,研究催化剂对臭氧氧化的影响,以及寻找催化剂H2O2的最佳投加量.方法运用H2O2催化臭氧氧化-活性炭-砂滤联用工艺深度处理浑河水,通过改变H2O2的投加量,分别对比了有机物、氨氮、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臭氧投加量为3 mg/L,H2O2投加量为2 mg/L时,可将CODMn由原水的5.67 mg/L降至1.74 mg/L,去除率达到69.84%;UV254由原水的0.047cm-1降至0.006 cm-1,去除率达87.23%;色度由原水的23.5度降至0.59度,去除率达97.49%;结论对于类似浑河水的微污染水采用H2O2催化臭氧氧化-活性炭-砂滤联用工艺深度处理是可行的,并能使有机物等污染物浓度大为降低,出水水质得以提高.
傅金祥陈正清赵玉华许海良黄波付越
关键词:臭氧H2O2活性炭微污染水
高锰酸钾氧化白石水库低温微污染水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1
2004年
为了给低温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提供可靠可行的工艺参数,通过烧杯静态试验,分别研究了水温、pH值、氧化时间等因素对高锰酸钾预氧化反应的影响,以及高锰酸钾预氧化在常规水处理工艺基础上的净水效能.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北方冬季低温微污染水,高锰酸钾预氧化能有效地去除部分有机物,并起到良好的助凝除浊除微污染作用,使处理后水质达到标准.并指出高锰酸钾投加的最佳剂量应根据原水水质确定其最佳投药量范围,投加位置也可根据原水水质适当选择.
傅金祥王晓丹蒋树贤吉言
关键词:白石水库微污染水温度高锰酸钾有机物
MBR中MLSS的变化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研究MLSS的变化对MBR的生物处理效果和膜污染的影响,从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上综合考虑,找出最适宜的污泥质量浓度范围.为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连续进水连续出水,调节适当的pH值、在常温条件下,研究了MLSS的变化对有机物、NH3-N和TN的去除效果以及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经过70d的运行.污泥质量浓度从实验初期的2.428g/L增加到5.2g/L.MLSS在3.927~5.2g/L之间时,上清液COD、NH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7.76%、90.82%和67.54%;出水COD、NH3-N和TN的去除率达到95.85%、97.38%和81.86%.MLSS和膜过滤阻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污泥质量浓度的增大。膜过滤阻力增大.结论MLSS为4~5g/L,去除效果良好,系统运行稳定.
由昆傅金祥琚冉朱志峰周伟伟李欣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浓度生活污水膜过滤阻力
磁力搅拌/阳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胞外聚合物的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确定提取胞外聚合物的搅拌时间、搅拌转速与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用量,分析膜组件上胞外聚合物对膜污染的影响.方法磁力搅拌与阳离子交换树脂法相结合.以蛋白质、多糖、核酸含量为评价指标,结合动态试验,研究胞外聚合物的发生、发展对膜污染的作用.结果最佳搅拌时间为3 h,搅拌转速为1 000 r/min,污泥干质量为0.42 g时树脂用量为1 g.蛋白质与膜压差的回归方程的拟合率R2=0.384 6,膜压差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增大而增大,蛋白质对膜污染的影响呈现正相关性,蛋白质易在膜表面上沉积,形成化学污染.多糖与膜压差的相关性曲线的拟合率R2=0.004.对膜污染的影响不明显.它对膜污染的作用仅仅是沉积或物理吸附.结论磁力搅拌/阳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胞外聚合物简便易行,便于操作.产生膜污染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
傅金祥由昆朱志锋周伟伟李敬宝孙乾
关键词:离子交换树脂胞外聚合物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
微生物降解法处理含酚废水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筛选苯酚降解菌并研究固定化苯酚降解菌对含酚废水的降解效率,为利用微生物降解法处理含酚废水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平皿稀释分离法在筛选平板中分离出苯酚降解菌,并进一步通过驯化及固定化手段提高菌株的降酚率.结果筛选出一株苯酚降解菌S10;经进一步驯化及固定于聚乙烯醇凝胶颗粒后,在实验条件下对质量浓度为1 000 mg/L的含酚废水的降解率达到90%以上,且固定化细胞对环境的pH、温度的耐受能力以及对热的稳定性等性能增强结论采用固定化降酚菌株的方法处理含酚废水不仅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而且固定化细胞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李勇傅金祥于文礼蔡苏兰
关键词:微生物降解苯酚固定化细胞
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工艺参数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研究两级上流式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脱碳硝化原理,确定该工艺运行参数.方法通过实验对比气水比、水力负荷、容积负荷等参数的变化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接种挂膜需要12-19 d,常速启动、加载启动均需1-2 d.过滤周期由水力负荷2.6 m^3/(m^2·h)时的65 h缩短到水力负荷5.2 m^3/(m^2·h)时的46h;当水力负荷进一步提高到7.8 m^3/(m^2·h)时,出水明显恶化.结论气水比过小,溶解氧不足将抑制好氧微生物活性,影响污染物的氧化分解;气水比过大,富余气泡将减少过水断面面积,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影响处理效果.一级滤池、二级滤池气水比宜分别采用2:1和1.3:1,当水力负荷〈5.2m^3/(m^2·h),出水水质满足杂用水需要.出水底物质量浓度随容积负荷的升高而上升,受水力负荷的影响较小COD容积负荷〈2.0 kg/(m^3·d)和NH3-N容积负荷〈0.6 kg/(m^3·d)时,经两级BAF处理出水在运行周期内能满足排放标准.
杨青赵玉华张林生傅金祥
关键词:气水比水力负荷容积负荷
次氯酸钠、高锰酸钾联合预氧化微污染水的中试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研究次氯酸钠和高锰酸钾联合预氧化白石水库微污染水的效果,为自来水厂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参数.方法利用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及次氯酸钠的去色氧化作用,采用次氯酸钠和高锰酸钾联合预氧化并与常规处理工艺联用对微污染水进行了中试试验,对比了高锰酸盐指数、浊度、色度的处理效果.结果当次氯酸钠投加量为0.10(mg·L^-1),高锰酸钾投加量为0.3(mg·L^-1)时,出水高锰酸盐指数低于3.0(mg·L^-1),浊度低于1.0NTU,色度低于5NTU.但要严格控制高锰酸钾的投加量,防止投量过高造成出水色度的上升.结论次氯酸钠和高锰酸钾联合预氧化中试试验表明,要严格控制高锰酸钾的投加量,防止出水色度的上升.当高锰酸钾投加量增加到0.40mg·L^-1时,出水色度反而会上升到12~18NTU.该工艺能有效的去除微污染水中的有机物、浊度和色度,使过滤后出水水质达到处理标准.
傅金祥杨涛林齐梁建浩
关键词:微污染水预氧化高锰酸钾次氯酸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