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010610105)

作品数:4 被引量:227H指数:3
相关作者:许志琴陈方远李海兵侯立炜付小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青藏高原
  • 1篇代序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复发
  • 1篇地震复发周期
  • 1篇地质
  • 1篇地质调查
  • 1篇地质调查成果
  • 1篇第四纪
  • 1篇断层
  • 1篇断裂带
  • 1篇盆地
  • 1篇前陆
  • 1篇前陆盆地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东缘
  • 1篇青藏高原研究
  • 1篇晚第四纪
  • 1篇西昆仑
  • 1篇西昆仑山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四川省国土资...

作者

  • 3篇许志琴
  • 2篇李海兵
  • 2篇陈方远
  • 1篇戚学祥
  • 1篇潘家伟
  • 1篇蔡志慧
  • 1篇孙知明
  • 1篇陈文
  • 1篇司家亮
  • 1篇曾令森
  • 1篇李化启
  • 1篇杨经绥
  • 1篇付小芳
  • 1篇侯立炜

传媒

  • 3篇地质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阿尔金断裂带康西瓦段晚第四纪以来的左旋滑移速率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探讨被引量:40
2008年
在高分辨率Ikonos卫星影像(1m分辨率)分析基础上,结合野外考察和定量测量,详细研究了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康西瓦段三十里营房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特征,在三十里营房东侧塔尔萨依吉勒尕河下游地区,断裂切割了一系列发育完好的冲积扇和阶地。6级不同阶地陡坎和邻近冲积扇面上冲沟的左旋位错量分别为251±4m,250±5m,198±4m,22±2m,12±Im和约6m。T2表面的放弃年龄约10.9±0.2ka(^10Be)所限定的位错量22~200m,得到左旋滑移速率为2—18mm/a;而T4阶地的最大累积位错可能达500m,暗示的左旋滑移速率约4—5mm/a。最近一次大地震造成的最新地貌左旋水平位错量约6m,该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沿喀拉喀什河谷延伸长达100km,估算为Mw7.4地震,约12m的位错量可能是公元975—1020年(AMS^14C)以来最近两次大地震的累积同震地表位错,约6m的特征滑移量暗示该地段发生类似约Mw7.4地震的复发周期约370—500a。这些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断裂带西段为大型的左旋走滑断裂,它吸收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较大部分应变,并使高原西部物质向东运移。
李海兵J.Van der Woerd孙知明A. -S. MériauxP. TapponnierF. J. Ryerson司家亮潘家伟
关键词:晚第四纪滑移速率地震复发周期阿尔金断裂带
加强深层次科学研究,使青藏高原地质调查的成果再上一台阶——大陆动力学实验室青藏高原研究的最新进展(代序)
2007年
近年来对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超高压变质带的发现,北部与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周缘造山带崛起时限和机制的初步查明,大型走滑断裂的年代学、运动学、动力学和定量研究的进展,以及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罗布莎地幔岩新矿物研究的突破,说明要使青藏高原地质调查成果再上一台阶,必须加强深层次的科学研究。
许志琴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质调查成果
西昆仑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的两类剪切指向、形成时限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49
2007年
详细的野外观察和显微构造研究表明,西昆仑南缘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主要由宽7km的孔兹岩质糜棱岩组成,具有早期自西向东的右行走滑剪切、后期自东向西的左行走滑剪切的剪切应变特征。韧性剪切带孔兹岩质糜棱岩中典型造岩矿物的晶格优选方位的电子背散射(EBSD)测量结果表明,钠长石具(010)[001]或(100)[001]滑移系,矽线石具{hk0}[001]滑移系,均反映了高温(>650℃)和中—高温(650~550℃)的应变特征。差应力作用下的变质生长与剪切所致的刚性旋转进一步增加了矽线石的组构强度。然而,石英却具形成于中温→中低温→低温环境(<550℃)的{10ī0}→{10ī1}→{0001}3组滑移系,均指示自东向西的左行剪切指向,EBSD组构的结果与野外剪切应变的判断一致。Ar/Ar同位素年代学及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右行韧性走滑作用形成于加里东期(445~428Ma),继后的左行走滑作用主要经历了3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250Ma、203Ma和101~125Ma)。在白垩纪时期,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和康西瓦左行走滑断裂连接成一条连续的巨型(长度2200km)走滑构造带,同时康西瓦走滑断裂和铁克里克逆冲断裂之间的挤压转换域的形成制约了青藏高原西北缘塔里木南部前陆盆地的发育。
许志琴戚学祥杨经绥嵇少丞李海兵陈方远
关键词:西昆仑山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被引量:144
2007年
龙门-锦屏山的东缘发育一系列逆冲断裂和飞来峰构造,逆冲作用使山体向东叠置在四川盆地之上。新的野外调查、显微构造分析和糜棱岩石英组构的EBSD测量表明,在龙门-锦屏山的前震旦纪变质杂岩体西缘(即青藏高原东缘)发育一条近NS向的大型韧性拆离断裂,被20Ma以来形成的NW—SE向鲜水河韧性走滑剪切带[1]左行错位80km。青藏高原东缘韧性拆离断裂中黑云母40Ar-39Ar测年获得112~120Ma的年龄,表明龙门-锦屏山的崛起可能与白垩纪开始的垂向挤出机制密切关联。结合四川前陆盆地的沉积及演化特征,认为晚三叠世时期羌塘/东昆仑/扬子陆块的碰撞形成松潘-甘孜造山带,晚三叠世—侏罗纪在其东南缘形成四川前陆盆地沉积;早白垩世龙门-锦屏山开始抬升,晚白垩世快速崛起,在四川前陆盆地沉积之上叠置白垩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的沉积。龙门-锦屏山的崛起与白垩纪以来扬子板块岩石圈对于松潘-甘孜地体的陆内俯冲作用有关,使位于中下地壳的变质基底岩石在挤出机制下隆起。
许志琴李化启侯立炜付小芳陈文曾令森蔡志慧陈方远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前陆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