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120)

作品数:9 被引量:141H指数:7
相关作者:高全洲张永领何桐丁裕国焦树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流域
  • 2篇同位素
  • 2篇突变
  • 2篇气候
  • 2篇气候特征
  • 2篇气温
  • 2篇气温变化
  • 2篇夏季
  • 2篇夏季降水
  • 2篇降水
  • 1篇大亚湾海域
  • 1篇迭代
  • 1篇迭代模型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现状
  • 1篇有机碳
  • 1篇示踪
  • 1篇示踪研究
  • 1篇水环境
  • 1篇水环境质量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海南省气象台

作者

  • 8篇高全洲
  • 4篇张永领
  • 4篇何桐
  • 2篇焦树林
  • 2篇丁裕国
  • 1篇余汉生
  • 1篇吴胜安
  • 1篇方宏达
  • 1篇刘昆
  • 1篇谢健
  • 1篇姚冠荣
  • 1篇姜彤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热带地理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气象学报
  • 1篇中山大学研究...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被引量:63
2006年
利用长江流域107个站1958~2002年逐年夏季降水量资料,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主要有3种空间振荡型、7个降水变化敏感区域。其中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湘江-赣江上游区域夏季降水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率分别为25.8mm/10a、69.4mm/10a、31.0mm/10a,信度水平在95%以上;岷江流域则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少率为40.7mm/10a,信度水平在99%以上;岷江流域和汉水-长江三峡在1980年代降水最多,而其它区域在1990年代降水最多。夏季降水量江汉-洞庭湖平原在1985年、鄱阳湖平原在1994年、长江三角洲和汉水-长江三峡在197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而岷江流域则在1963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各个区域都存在明显的年际或年代际振荡周期。
张永领高全洲丁裕国姜彤
关键词:长江流域夏季降水
河流碳输移与陆地侵蚀-沉积过程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7年
河流碳输移与陆地侵蚀-沉积过程紧密相关。首先就机械和化学风化两种不同的陆地侵蚀机制在提供河流碳源方面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作了详细论述,并比较了季风流域和非季风流域间河流碳输移在通量及性质上的差异。之后对陆地碳沉积机制进行了归纳,指出了包括大坝截留,河漫滩、河口-近岸带沉积及陆地碳沉降等几种可能的陆源碳踪迹。陆地环境的截留效应相对于侵蚀尚不太清楚,今后应加强对陆地碳沉积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各种碳沉积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全球陆地碳汇的贡献量。此外,人类活动对陆地侵蚀-沉积过程及河流碳循环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入探索。
姚冠荣高全洲
关键词:通量
大亚湾海域春季营养现状分析与评价被引量:19
2008年
根据2007年4月对大亚湾海域调查结果,分析并评价了该海域春季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DIN为湾西部和中部含量较高,PO4-P为湾中部海域含量较高,SiO3-Si为澳头附近海域中部和核电站附近海域东南部含量较高;底层DIN、PO4-P和SiO3-Si水平分布均表现为澳头附近海域中部含量较高于其他海域;上覆水中DIN和PO4-P为整个湾内水域分布相对较均匀,而SiO3-Si为霞涌西南部近岸海域和核电站附近海域东南部含量较高。从营养结构看,与Redfield值和Justic等提出的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比较符合N限制条件。根据修正后的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计算结果,2007年春季大亚湾海域营养水平属于贫营养水平,有机污染程度表层、底层属0级,而上覆水属1级,表明大亚湾海水水质良好。
何桐谢健方宏达余汉生高全洲
关键词:营养现状水环境质量
SVD迭代模型在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06年
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SVD迭代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型,通过选择适当的影响因子,建立与预测对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对气象场序列的预测。分别对华北16个测站和长江中下游地区30个测站1991—2000年近10a夏季(6—8月)降水做预测试验,平均均方误差分别为0.352和0.312,平均符号相关系数分别为0.575和0.623。此研究表明,基于SVD迭代的气候预测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短期气候预测途径,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张永领吴胜安丁裕国何桐高全洲
关键词:降水预测
海口市气温非对称变化的气候特征被引量:1
2005年
利用海口市近52年四季及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及极端最高最低气温资料,研究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个季节(春季除外)和年平均气温都存在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中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非常显著;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显著,增温主要发生在夜间,无论平均最低气温还是极端最低气温都存在显著的增加趋势,白天气温变化趋势都不显著;DTR都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各个季节(冬季除外)及年气温突变性增温主要发生在夜间,且在前期夏季白天气温发生跃变性降温。
张永领何桐
关键词:气温变化最高最低气温突变
河流“呼吸”作用及其性质研究的综述及展望被引量:3
2008年
河流是联系地球系统各大碳库的纽带,其碳行为是解析地球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作为流域系统的重要"呼吸"窗口,河流"呼吸"作用的特征依赖于河道水-气界面体系中各种理化性状和反应条件以及流域系统内的各种自然环境特征,反映了流域有机质在河道系统中贮存、分解、转化规律。影响河流"呼吸"作用的直接因子有河道水体的温度、总碱度、pH值及其水动力条件和周围大气的风速、温度、湿度和大气的CO2分压等,而上述直接因子与流域的地理位置、形状、海拔高度、下垫面状况等相关。河流"呼吸"作用由于受上述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河流"呼吸"作用研究的发展方向应致力于在解决"大气碳源汇平衡"和"失踪的陆源碳"两个科学问题上有所作为。
焦树林高全洲
关键词:流域碳循环
西江流域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06年
利用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36个气象站1960年~2000年的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资料,对西江流域的气温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冬半年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信度水平在99%以上,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的增加率分别为0.237℃/10年、0.07℃/10年和0.127℃/10年;从区域上看,冬半年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气温增加趋势显著,南盘江至柳江之间的区域增温趋势的信度水平在99%以上,夏半年和年平均气温仅部分区域出现显著增温;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都在不同的尺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周期震荡;冬半年和年平均气温均在1987年左右发生增温突变,突变后气温分别增加0.5℃和0.4℃.
张永领何桐高全洲
关键词:气温变化突变西江流域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soil CO_2 flux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被引量:12
2007年
High-resolution sampling,measurements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14C signatures of selected four soil profiles in the Haibei Station situated on the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and application of 14C tracing technology were conducted in an attempt to investigate the turnover tim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he soil-CO2 flux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ganic carbon stored in the soils varies from 22.12×104 kg C hm-2 to 30.75×104 kg C hm-2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s,with an average of 26.86×104 kg C hm-2. Turnover times of organic carbon pools increase with depth from 45 a to 73 a in the surface soil horizon to hundreds of years or millennia or even longer at the deep soil horizons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s. The soil-CO2 flux ranges from 103.24 g C m-2 a-1 to 254.93 gC m-2 a-1,with an average of 191.23 g C m-2 a-1. The CO2 efflux produced from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varies from 73.3 g C m-2 a-1 to 181 g C m-2 a-1. More than 30% of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resides in the active carbon pool and 72.8%―81.23% of total CO2 emitted from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results from the topsoil horizon (from 0 cm to 10 cm) for the Kobresia meadow. Responding to global warming,the storage,volume of flow and fate of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ill be changed,which needs further research.
TAO Zhen1,2,SHEN ChengDe2,GAO QuanZhou1,SUN YanMin2,YI WeiXi2 & LI YingNian3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关键词:TIBETANPLATEAUALPINEMEADOWFLUXSIGNATURE
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河流溶解无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被引量:10
2009年
为了探讨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河流溶解无机碳(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DIC)特征,分别于2007年春季和夏季对流域低水期、高水期的西、北江及思贤滘河道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实测调查。结合实测河道水体理化参数,采用碳的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多参数相关分析法,对西、北江流域及其滘口的河流DIC组成、性质及其碳源汇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江的河流DIC的组成、性质都有明显的差异且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西、北江的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分别为1 942μmol/L、1 637μmol/L和-11.75‰、-12.44‰;而夏季,西、北江的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分别为1 986μmol/L、1 383μmol/L和-13.03‰、-12.77‰。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的这种差异反映出西、北江流域结构特性对DIC侵蚀、输移的显著影响。夏季汛期,流域的高温多雨环境致使大量有机质汇入河道、强烈分解、释放大量轻碳,使得西、北江河道δ13CDIC都低于春季;由于汛期高温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使得北江DIC远远小于春季,而西江DIC却略高于春季。思贤滘水道的DIC浓度及其δ13CDIC受西、北江来水的控制发生季节变化。
焦树林高全洲刘昆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组成珠江流域
增江河流颗粒有机碳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陆源碳在经由河流、河口向海洋输送的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以至难以在海水和海洋沉积物中寻找到足够的陆源碳的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信号。河流下游及河口区极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碳源。碳的双同位素(
高全洲陶贞姚冠荣刘克新
关键词:同位素示踪水文过程颗粒有机碳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