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03066)

作品数:25 被引量:346H指数:9
相关作者:闫云凤赵忠秀甘爱平王苒陈可桢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事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
  • 7篇隐含
  • 5篇碳排放
  • 4篇交易
  • 3篇对外贸易
  • 3篇气候
  • 3篇贸易隐含碳
  • 3篇交易市场
  • 3篇航运
  • 2篇影响因素
  • 2篇中国对外贸易
  • 2篇数据库
  • 2篇税政
  • 2篇碳交易
  • 2篇碳排放交易
  • 2篇碳排放交易市...
  • 2篇投入产出法
  • 2篇排放交易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全球价值链

机构

  • 15篇上海海事大学
  • 11篇对外经济贸易...
  • 5篇首都经济贸易...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立信会计...
  • 1篇浙江财经大学

作者

  • 18篇闫云凤
  • 6篇赵忠秀
  • 5篇甘爱平
  • 4篇陈可桢
  • 4篇王苒
  • 2篇柳亮
  • 2篇赵捧莲
  • 2篇杨来科
  • 1篇黄灿
  • 1篇林基
  • 1篇闫云风
  • 1篇张云

传媒

  • 3篇国际贸易问题
  • 3篇世界经济研究
  • 3篇经济研究导刊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工业技术经济
  • 1篇经济与管理研...
  • 1篇财贸研究
  • 1篇华东经济管理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水运管理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南方金融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Social...
  • 1篇上海立信会计...
  • 1篇上海海事大学...
  • 1篇会计与经济研...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7篇2013
  • 8篇201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日韩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贸易增加值的测度与比较被引量:51
2015年
东亚地区作为全球经济重要引擎和贸易重地,其核心国家中日韩在国际生产分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文章从增加值贸易角度测算和比较了中日韩3国的贸易趋势和结构特征,了解3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增加值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逐年上升,而日本逐渐下降,韩国趋势稳定。中国和韩国进口大量中间品加工后再出口,出口中属于本国的增加值较少,而日本出口中的本国增加值较多。中日韩3国的"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以及日韩两国的"运输设备制造业"都是重点出口行业,且增加值出口占比都远小于海关出口,说明这两个行业的中间品贸易占有很大比例,出口中包含了大量的国外增加值。因此,建立增加值贸易统计体系可以更好地刻画国际贸易的现实,中日韩3国应改变生产偏向的关税政策,不断降低最终产品关税水平。
闫云凤
关键词:中日韩全球价值链
人民币贷款对工业污染治理的贡献度及支持政策被引量:2
2014年
我国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工业污染,约占70%比重[1]。而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近10年来平均占比呈下降态势。从社会融资治理污染的角度看,占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主成分的商业银行贷款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支持数量严重不足。本文从我国工业污染增长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下降的矛盾,利用三次函数模型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贡献度极低,为0.059%。建议采取财政补贴政策与税收优惠政策、健全环境污染监管制度、规范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机制等,以平衡商业银行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贷款的收益与风险,促进商业银行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贷款的力度。
甘爱平柳亮陈可桢
关键词:人民币贷款贡献度
贸易隐含碳与污染天堂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因的再解释被引量:37
2013年
本文在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污染天堂假说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进行再解释,深入分析污染天堂假说理论中蕴含的以贸易流、投资流为现象的高碳产业跨国界转移的实质。通过对中美高碳行业与低碳行业NETXC指数变化趋势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正在成为美国转移机械、交通运输制造业等高碳行业的"污染天堂"。中国1990-2010年的数据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贸易与消费是造成我国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对外投资并未对我国的"碳环境"造成压力。
赵忠秀王苒闫云凤
关键词:污染天堂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京津冀碳足迹演变趋势与空间、产业分布被引量:6
2016年
本文采用30个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分省市分行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度京津冀碳足迹和空间、产业分布。结果表明:与2007年相比,2010年京津冀碳足迹增加了29.57%,其中天津增长最快。北京和天津是隐含碳净调入,河北是隐含碳净调出。京津冀三地碳足迹关键部门分布集中且相似度较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地应统一规划,综合评价,协调治理京津冀污染排放问题。
闫云凤
关键词:碳足迹
消费碳排放与国际碳溢出:基于WIOD数据库的计算(英文)
2014年
全球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引起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全面了解消费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气候政策的设计。本文采用WIOD数据库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及部门碳排放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构建消费碳排放核算目录,分析全球消费碳排放及国际碳排放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全球消费碳排放为28850百万吨(Mt),其中国际贸易所隐含碳排放占到全球的20%,而这些贸易隐含碳主要是从中国和BRIIAT生产和出口,由北美和欧元区消费引起的。如果考虑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地区间碳强度的差距将缩小,人均消费碳排放从2.4 t(BRIIAT)到14.7 t(北美)不等。进口隐含碳分别占到北美和欧元区的33%和17%,而中国碳排放的29%是由其他国家消费引起的。因此,消费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建立对于国际气候谈判日益重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配碳排放责任,从而改变全球消费模式将有助于减排。
赵忠秀闫云凤Wang Wen'e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碳排放的追踪与溯源——基于增加值贸易的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全球价值链为气候谈判与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从最终需求角度对我国碳排放的部门和国别结构进行追溯,结果表明:我国生产碳排放从1995年的2664百万吨(Mt)增加到2009年的5907 Mt。从部门结构来看,我国国内消费和出口碳排放主要集中在"S17电力、燃气和水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门,但随着我国出口结构的改善,高排放部门隐含碳出口比重有所下降。从国别结构来看,欧盟和美国对我国进出口隐含碳的影响在下降,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在上升。虽然目前我国隐含碳进口远远少于隐含碳出口,但增长幅度却大于隐含碳出口。从长期趋势来看,如果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过分强调国外消费的增加是我国碳排放增长的一大主要原因,可能对中国不利。
闫云凤黄灿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国际气候谈判
国际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综述被引量:3
2012年
随着世界贸易量的急剧增长,贸易自由化引起了一系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贸易自由化是否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贸易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围绕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在对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后,侧重于分析贸易自由化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述评: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国际贸易隐含碳。这些研究对我国减排目标和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闫云凤甘爱平
关键词:国际贸易气候变化环境效应
消费碳排放与碳溢出效应:G7、BRIC和其他国家的比较被引量:15
2014年
随着全球消费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排放也在显著增加,全面了解全球消费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全球气候政策的设计,而且有助于从消费角度减少排放。本文采用WIOD数据库的数据,将全球分为G7、BRIC和其他国家三个区域,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构建消费碳排放核算目录,分析各区域的消费碳排放及碳溢出效应。结果表明:G7每年的生产碳排放都小于消费碳排放,BRIC每年的生产碳排放都大于消费碳排放。从增长趋势来看,近几年BRIC的生产和消费碳排放增长率都高于G7。1995年国际贸易隐含碳占全球碳排放的16%,到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0%。其中中国一直是最大的隐含碳出口地区,美国是最大的隐含碳进口地区。消费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建立对于国际气候谈判日益重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配碳排放责任,从而改变全球消费模式将有助于减排。
闫云凤赵忠秀
上海航运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被引量:2
2013年
航运碳减排是国际航运业的必然趋势,而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途径。阐述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趋势,分析我国航运碳减排放市场潜力与机遇,针对建立上海航运碳排放交易市场提出建议:确定航运碳减排的范围;对污染物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建立公平、公正的总量分配体系;具有明晰的污染源排放清单;具备准确连续计量的监督条件;建立航运碳减排的两个市场。
甘爱平陈可桢
关键词:航运碳减排碳排放交易
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度研究——基于碳排放责任界定的视角被引量:78
2012年
贸易自由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考虑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影响后,建立经济模型,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其中特别注重对再出口贸易和部门分解的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生产隐含碳比消费隐含碳高4.53%,净出口隐含碳达2.98亿吨。我国的CO2排放贸易条件是0.93,这说明我国单位出口的碳排放强度小于单位进口的碳排放强度,国际贸易总体上来说有利于中国的节能减排。"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出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进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隐含碳贸易顺差最大的部门是"纺织业",逆差最大的部门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再出口隐含碳最多的三个部门,说明这些部门有很大一部分产品属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对我国进出口隐含碳有较大的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闫云凤赵忠秀
关键词:对外贸易投入产出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