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08352)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洪熙李爱宏戴正元刘广青肖宁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杂交
  • 3篇水稻
  • 2篇杂交籼稻
  • 2篇杂种
  • 2篇杂种优势
  • 2篇籼稻
  • 2篇两系杂交
  • 2篇两系杂交籼稻
  • 1篇性状
  • 1篇选育
  • 1篇扬稻6号
  • 1篇扬两优6号
  • 1篇异交
  • 1篇异交特性
  • 1篇优质育种
  • 1篇育种
  • 1篇杂交稻
  • 1篇杂种优势关系
  • 1篇栽插
  • 1篇栽插密度

机构

  • 6篇江苏里下河地...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戴正元
  • 6篇李爱宏
  • 6篇张洪熙
  • 5篇刘广青
  • 4篇潘存红
  • 4篇周长海
  • 4篇王宝和
  • 4篇肖宁
  • 3篇张小祥
  • 2篇谭长乐
  • 2篇李育红
  • 1篇余玲
  • 1篇陈建民
  • 1篇尹长斌
  • 1篇万建民
  • 1篇赵步洪
  • 1篇黄年生
  • 1篇刘晓静
  • 1篇刘世家
  • 1篇陈亮明

传媒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3篇2011
  • 4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优质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扬两优013选育与应用被引量:2
2010年
扬两优013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优质两系不育系广占63S与优质恢复系R13配组育成的优质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具有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广等特点,2009年通过国家及江苏省、湖北省审定;适宜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一季中稻或一季晚稻种植。就杂交籼稻优质育种展开了讨论。
周长海戴正元王宝和李爱宏刘广青谭长乐赵步洪张洪熙
关键词:两系杂交籼稻优质育种
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不同栽插密度下的群体生长特性被引量:7
2010年
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不同栽插密度(1 hm21.50×105穴、2.25×105穴、3.00×105穴、3.75×105穴)条件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的群体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扬两优6号分蘖性中等偏弱,孕穗期前叶面积指数随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1 hm23.00×105穴时,其不同生育阶段叶面积指数达到饱和值;齐穗后,扬两优6号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下降,光合产物对籽粒的输入量增加,但在1 hm23.00×105穴时,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速度最慢,光合产物对籽粒的输入量最多;在不同密度试验条件下,以1 hm23.0×105穴的总颖花量最大、结实率最高,千粒重较稳定,产量也最高。说明,适度密植是发挥扬两优6号超高产潜力的有效措施。
戴正元李爱宏肖宁潘存红李育红张小祥夏广红张洪熙
关键词: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栽插密度
恢复系R6547系谱的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程氏指数(Cheng’s index,CHI)法、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法分析杂交稻丰优香占的恢复系R6547系谱材料的籼粳分化。结果表明:亲本的程氏指数变化范围为6~18,偏粳系数(partial japonica coefficient,PJC)为0.13~0.67,2种方法对亲本的籼粳分类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相关分析表明,CHI、PJC与亲本及杂种F1的每穗总粒数、实粒数、产量呈正相关,说明亲本粳稻成分的适度增加是实现杂种F1高产的重要因素。在染色体片段水平上,染色体4、9上的粳稻成分有利于产量优势的形成,同一产量构成因素受多条染色体的粳稻遗传因子影响,同一染色体上的粳稻遗传因子作用于多个产量构成因素。因此,R6547中籼、粳遗传因子比例协调以及物理位置的合理分布是实现杂种优势的关键。
肖宁张洪熙戴正元潘存红刘广青张小祥余玲李爱宏
关键词:杂种优势程氏指数SSR标记籼粳分化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扬籼1S的异交特性
2011年
广占63-4S与扬稻6号(9311)杂交配组,F1种子经^60Co-γ辐射诱变,从F2中选不育株割蔸再生,通过自然气候条件和人工低温对育性的加压选择,经过6年12代的定向培育,于2007年育成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株型理想、优质、配合力强的光温敏核不育系扬籼1S,201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对扬籼1S异交特性研究表明,见穗3~4d后进入盛花期,表现为开花集中,日开花高峰为08:30-10:30,午前花率达93.0%,开颖历期较长;柱头总外露率为79.7%,其中单边外露率为39.4%,双边外露率为40.3%;柱头活力当天达53.6%,但持续性不强。对赤霉素非常敏感,解除包颈的最佳用量为75~150g/hm^2。扬籼1S与不同类型父本制种的异交结实潜力有差异。
张小祥王宝和周长海李爱宏刘广青李育红潘存红肖宁黄年生吴诗清张洪熙戴正元
关键词: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异交特性扬稻6号
控制水稻穗形相关性状的QTL定位被引量:24
2011年
穗是水稻产量的最终表达部位,穗部性状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该研究采用以粳稻Asominori为遗传背景、籼稻IR24为染色体片段供体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s)群体,于2007年和2008年对水稻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及其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的定位。结果表明:穗部性状与单株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并检测到影响5个相关性状的33个QTL,分布在第1、第3、第4、第6和第8条等染色体上,贡献率介于5.35%与37.59%之间,其中两年同时检测到的稳定表达QTL10个,约占30.3%;在第1染色体RM493和RM5496标记附近、第4染色体RM317标记附近、第6染色体RM217标记附近和第8染色体RM331及RM502标记位置均检测到能同时控制穗部多个性状的QTL,可能是因为基因的多效性或基因的紧密连锁所致。在育种中利用与这些QTL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将有助于多个性状的协同改良。
王智权刘喜江玲刘世家陈亮明尹长斌翟虎渠万建民
关键词:水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穗部性状
优质两系杂交籼稻扬两优013的选育与高产栽培要点
2010年
在介绍优质两系杂交籼稻扬两优013的选育经过、区试结果和特征特性的基础上,对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阐述,为该品种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刘晓静戴正元李爱宏徐卯林谭长乐王宝和周长海刘广青张洪熙
关键词:杂交籼稻品种选育高产
水稻分蘖期强势和弱势F_1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2010年
本研究利用DD-PCR技术,对杂交水稻强势和弱势F1在分蘖期基因表达模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根据F1不同带型的比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个F1被分为强势和弱势两个类群。它们在多个基因表达类型上存在差异,其中强势组合的DMP1(F1与母本共表达)与DMP2(F1与父本共表达)均明显高于弱势组合,而UNP2(父本特异表达)、ABF1(F1特异缺失表达)和MONO(双亲与F1共表达)则明显低于弱势组合。同时,对6个强势组合中表达而弱势组合沉默的特异条带进行了克隆测序,功能分析表明,T2、T3、T5分别与蛋白激酶(AK101690)、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酯酶PP2A-4催化亚基(AK099604)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蛋白(AK067549)的功能类似,它们在植物抗逆性方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张洪熙戴正元陈建民肖宁周长海王宝和李爱宏潘存红刘广青
关键词:水稻分蘖期基因表达模式杂种优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