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5044)

作品数:21 被引量:313H指数:11
相关作者:支蓉龚志强封国林周磊王晓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理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气候
  • 6篇温度
  • 4篇网络
  • 3篇气候突变
  • 3篇极端温度
  • 2篇突变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温
  • 2篇拓扑
  • 2篇拓扑结构
  • 2篇矩阵
  • 2篇矩阵理论
  • 2篇旱涝
  • 2篇复杂网
  • 2篇复杂网络
  • 2篇LAST
  • 2篇持续性
  • 2篇Q
  • 2篇YEARS
  • 1篇点过程

机构

  • 15篇中国气象局国...
  • 13篇扬州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兰州大学
  • 2篇常熟理工学院

作者

  • 11篇支蓉
  • 11篇龚志强
  • 9篇封国林
  • 6篇周磊
  • 2篇王晓娟
  • 2篇张增平
  • 2篇钱忠华
  • 2篇王启光
  • 2篇侯威
  • 1篇杨杰
  • 1篇胡淑娟
  • 1篇丑纪范
  • 1篇郑志海
  • 1篇胡经国
  • 1篇达朝究
  • 1篇李明辉
  • 1篇杨萍
  • 1篇章大全
  • 1篇周云
  • 1篇张强

传媒

  • 14篇物理学报
  • 3篇Chines...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年份

  • 3篇2010
  • 6篇2009
  • 12篇2008
  • 1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近60年温度极端事件的区域特征及其与气候突变的联系
长期以来,人们对温度的诊断和分析限于传统的线性统计方法,特别是分析温度区域特征时,采用的一般都是目测法、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等。然而温度是一种典型非线性、非平稳观测序列,经典统计手段还难以完全达到挖掘时间序列动力学信息的目...
龚志强封国林
关键词:温度极端温度全球变化
文献传递
Trend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over China in last 40 years被引量:10
2008年
Using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740 stations in China from 1960 to 2000, the analysis on the variation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frequency and the percentage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to the annual rainfall have been performed in this pape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centage of heavy rains (above 25mm/day) in the annual rainfall has increased, while on average the day number of heavy rains has slightly reduced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In the end of 1970s and the beginning of 1980s, both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extreme precipitation and the percentage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abruptly changed over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northern China. By moving t test, the abrupt change year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for each station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ver the whole country are also obtained. The abrupt change years concentrated in 1978-1982 for most regions of northern China while occurred at various stations in southern China in greatly different/diverse years. Besides the abrupt change year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at part stations of Northwest China happened about 5 years later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the country's average.
章大全封国林胡经国
关键词:FREQUENCY
中国近58年温度极端事件的区域特征及其与气候突变的联系被引量:78
2009年
运用动力学自相关因子指数Q分析中国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到8个不同的动力学温度变化特征区:准噶尔区、东北区、西北区、西南东区、西南西区、华北区、东南区和中南区.初步讨论了这些特征区的年均温度变化和极端温度年出现天数及其与温度突变的关系,以及不同温度段对中国近58年增暖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区、东北区等7个温度特征区近58年的年均温和极端高温的年出现天数均表现为增长趋势,极端低温天数则为降低趋势,极端高温的变化与温度增暖呈正相关,与极端低温则呈负相关.同时,北方涛动、南方涛动、北太平洋涛动和ENSO与中国北方及西南各区域温度变化相关性较显著,ElNio与中国东南区和中南区温度变化的相关性较显著;(2)对中国各区域(除东南区外)的温度增暖起主要作用的温度段为极端/相对高温段年发生天数的增加和极端/相对低温段年发生天数的减少,而常温段的作用相对较小;正是这种两头变化较大,中间变化较小的跷跷板现象导致了中国各区域的增温;(3)极端高温/低温突变发生的时间较温度突变的时间晚3—4年,即温度突变的过程可能是极端温度事件由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向另一个稳定状态演变的过程.
龚志强王晓娟支蓉封国林
关键词:极端温度
中国近530年干湿变化及其持续性特征研究被引量:18
2009年
采用中国530年旱涝指数序列,并将其划分为华北和西北东部地区(Ⅰ区)、长江流域地区(Ⅱ区)以及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Ⅲ区)3个区域。应用功率谱、滤波方法、BG算法等研究旱涝指数序列各相对平稳均值段之间的干湿转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30年的干旱时段和历史上的干旱或偏旱时段相比,Ⅰ区干湿转化频率有所加快;Ⅱ区干湿转化频率没有太大变化;Ⅲ区干湿转化频率有所降低。并且重大干湿转折时期大多对应突变点比较集中,即这一时期气候态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或各种极端气候事件。结合小波系数的周期分析结果发现,Ⅰ区从1920年左右开始的干旱,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严重干旱以后,有可能在21世纪再持续50到70年,其后再一次发生由干旱向湿润的转型;Ⅱ区则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持续湿润期相对集中的情况。此外,Ⅰ—Ⅲ区干湿变化的特征与北半球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Ⅰ区的干湿变化与当地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正相关;Ⅱ区和Ⅲ区干湿变化与温度变化的联系较Ⅰ区差一些;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可能对3个区域的干湿转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定义旱(涝)尺度因子,可以定量描述旱涝持续性的区域特征;滑动计算旱(涝)尺度因子,可以检测哪一时段对应有旱涝群发性事件及重大干湿期的转折。
龚志强支蓉封国林张强
关键词:旱涝指数突变温度持续性
缓变地形下Rossby波振幅演变满足的带有强迫项的KdV方程被引量:18
2008年
运用非线性方法与摄动法,讨论了当地形随时间缓变时Rossby波振幅的演变问题.从均值流体准地转涡度方程推导,得到Rossby波振幅演变满足带有强迫项的KdV方程的结论,而地形随时间的缓慢变化诱导了该方程的强迫项.
达朝究丑纪范
关键词:非线性ROSSBY波摄动法
中国近1000年旱涝的持续性特征研究被引量:31
2008年
应用中国近531年旱涝指数和近1041年干湿指数,定义干旱(湿润)等级,滑动计算原指数序列各干旱(湿润)等级的出现次数,发现各等级出现的次数与其窗口长度之间均遵循指数分布Pi(x)=Ae-γx.结合指数分布的数理意义,定义指数特征值γ的倒数λ为描述旱(涝)持续性的尺度因子并对华北和江淮流域旱(涝)发生的持续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旱尺度因子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由北向南呈带状式波动分布,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的持续性相对长江流域要长一些,由北向南三个区的旱尺度因子的均值分别为1·87,1·62,1·82.旱涝指数序列中旱或偏旱(涝或偏涝)相对集中的时段对旱(涝)持续性影响较显著,12世纪末期、13世纪早期、17世纪早期和20世纪末期华北和江淮流域发生时间上同步、空间上尺度较大的极端干旱事件的概率较高,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旱涝指数序列中群发现象的存在;华北地区1260—1280年(对应的气候背景为中世纪暖期的末期)的旱涝指数对旱尺度因子的影响较1980—2000年(对应的气候背景为20世纪全球增暖)的情况更显著;1260—1280年这一时段旱或偏旱年数较1980—2000年也要多一些.因此,在气候较暖的时期可能易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同步干旱事件,而近30年的中国北方干旱化可能是自然变率起主导作用下人为变率和自然变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龚志强封国林
关键词:持续性群发性
近似熵检测气候突变的研究被引量:47
2008年
引入近似熵方法应用于理想时间序列,检验了该方法具有区别不同动力学结构和检测其突变的特性.然后应用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740站点1960—2000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反映出气候系统动力学结构区域间的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各站点具有不同程度的突变现象,说明了突变时空分布的不均一性以及气候系统演化的复杂性.
王启光张增平
关键词:气候突变温度降水近似熵
基于复杂网络研究中国温度变化的区域特征被引量:11
2009年
为分析中国温度变化复杂性的区域特征,利用中国地区435个台站1961—2002年逐日平均温度序列,分别构建温度波动网络,并计算网络拓扑统计性质,给出全国的空间分布图像.顶点RRD,RDD,DRR,DDR,DdR的顶点度异常高,以这些顶点为代表的温度波动模态发生概率较大,对温度变化的趋势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5种顶点的顶点度在全国435个台站中的排行分布,将它们的主要作用区域依次定义为:全国型、次全国型、东部型、西南混合型及混合型.各台站的顶点度分配与全国平均顶点度分配的相似系数分布图存在一定的区域特征,为通过复杂性来研究温度变化的区域特征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平均集群系数全国分布的区域性,将中国地区的温度变化分为三个区域:强复杂区域、中度复杂区域、弱复杂区域.
周磊龚志强支蓉封国林
关键词:气候变化拓扑结构
利用幂律尾指数的中国降水突变检测与归因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740站点1960—2000年日降水观测资料,研究日降水幂律尾指数随时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0—7mm日降水幂律尾指数在1979—1980年之间发生突变,由此推测中国北方地区的大尺度气候背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出现较大变化.该突变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综合指数联系紧密,可能是造成北方干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进一步分析表明,0—29mm日降水过程平稳性较好,30mm以上日降水过程平稳性相对较差,使得长期的暴雨预测面临严峻的挑战.
支蓉龚志强
关键词:突变暴雨
利用中值检测方法研究近50年中国极端气温变化趋势被引量:35
2008年
利用中国194个站点1957—2001年的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和月平均温度资料,分别采用中值和均值两种极端事件检测方法,检测并比较了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低温事件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检测表明,年均极端高温的次数在近50年中趋于上升,而年均极端低温的次数有所减少,这与目前观测结果一致,符合全球变暖的特点.在空间分布上,除西南地区部分站点外,近5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年均发生次数趋于减少,而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的变化则呈现出东南沿海地区减少、西北内陆地区增加的分布特点.
章大全钱忠华
关键词:全球增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