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7004190)

作品数:5 被引量:86H指数:4
相关作者:丘学林赵明辉夏少红王平康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震仪
  • 3篇海底
  • 3篇海底地震
  • 3篇海底地震仪
  • 2篇转换横波
  • 2篇横波
  • 2篇OBS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震剖面
  • 1篇涌浪
  • 1篇震源
  • 1篇中北部
  • 1篇三分量
  • 1篇深部地壳
  • 1篇深部地壳结构
  • 1篇深部结构
  • 1篇台风
  • 1篇剖面
  • 1篇气枪震源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作者

  • 4篇赵明辉
  • 4篇丘学林
  • 3篇夏少红
  • 2篇王平
  • 1篇敖威
  • 1篇朱俊江
  • 1篇卫小冬
  • 1篇夏戡原
  • 1篇黄海波
  • 1篇叶春明
  • 1篇徐辉龙
  • 1篇康英

传媒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南海东北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记录中横波的识别和分析被引量:20
2007年
纵横波联合应用可以得到更多的有关各岩石圈层的岩性、物性等深部结构信息,将有效降低地壳结构研究中地质解释的多解性.然而,由于海上探测的特殊性,转换横波的记录较少,再加上转换横波的复杂性,使得横波研究一直是南海深部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弱项.南海东北部OBS-2001测线,布设11个三分量海底地震仪(OBS)记录地震数据,经过极化处理、带通滤波等方法处理后,目前在9个OBS径向分量记录中识别出转换横波震相.基于OBS7数据详细阐述了横波识别这一重要基础环节,并运用简单理论模型试算和射线追踪,确定了OBS7记录剖面中来自地壳与Moho面的PwSc,PgSs,PnSc,PmS等几组转换横波震相,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横波速度结构及Poisson比物性剖面提供数据保证,而且为今后横波信息的有效利用提供经验与借鉴,对南海岩石圈结构的精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赵明辉丘学林夏少红王平夏戡原
关键词:转换横波深部地壳结构南海东北部
大容量气枪震源及其波形特征被引量:53
2008年
大容量低频组合气枪震源已成功应用于南海北部海陆联测实验及陆上水库实验,其信号传播最远距离可达255km.为了探讨气枪信号的波形特征,从广东省地震台网数据中选择了台基相同、震级与震中距相近的珠海台的地震记录,将气枪震源、天然地震和爆破三种震源的波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枪信号特征明显,信号主频4~8Hz,振幅±0.15μm·s^-1,波形一般具有3~5个峰值,并随时间有规律变化,易于准确识别.实验探测结果说明,这种能量强、重复性好、探测精度高、绿色环保的枪阵组合震源可广泛应用于海洋与陆地深部结构研究.
赵明辉丘学林夏少红王平徐辉龙叶春明康英
关键词:气枪震源波形特征深部结构
利用海底地震仪数据分析台风对海底环境噪音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在海底布设的海底地震仪(OBS)能比较清晰地记录到海底的环境噪音,而台风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可以在海底传播的弹性波,从而影响海底的环境噪音,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OBS的数据记录。通过分析台风对工作区的整个影响过程中OBS记录数据的振幅变化,再选择合适的滤波方式,首次发现台风产生的风浪及涌浪在短周期海底地震仪的记录数据上有良好的表现特征,指出了台风对海底环境噪音的另一种可能的影响方式,并由此得出:1)台风产生的风浪和涌浪对海底环境噪音的影响模式不同;2)风浪和涌浪所加强的海底环境噪音的范围和程度不同;3)短周期OBS可以比较清晰地记录涌浪信息,其周期主要是6—8s,且能量稳定(简称"8秒现象")。这3点结论为后期的海洋地震研究和海洋学其他研究提供经验与借鉴。
敖威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
关键词:台风海底地震仪涌浪
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中横波的识别与应用被引量:18
2010年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转换横波震相。本文以OBS8和OBS10台站的数据为例,说明了横波识别的方法,并在拟合好的P波速度模型基础上,利用RayInvr软件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了射线追踪,确认了PwSs3、PgSs3、PmS等几组转换震相,计算了这两个站位下的波速比和泊松比。根据OBS2006-3测线下地壳高速层的P波速度(VP=7.20—7.25km·s-1)、S波速度(VS=4.20—4.23km·s-1)、泊松比(0.24)等参数,初步推断下地壳高速层是由上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形成。
卫小冬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夏少红朱俊江黄海波
关键词:转换横波南海中北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