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2005C009)

作品数:4 被引量:70H指数:4
相关作者:史亦谦邓旻沃兴德窦晓兵陈志明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树突
  • 4篇树突状
  • 4篇树突状细胞
  • 4篇脐血
  • 4篇细胞
  • 3篇多糖
  • 3篇黄芪多糖
  • 2篇单核
  • 2篇单核细胞
  • 2篇体外
  • 2篇脐血单核细胞
  • 2篇脐血来源
  • 2篇核细胞
  • 1篇诱生
  • 1篇增殖
  • 1篇增殖作用
  • 1篇体外介导
  • 1篇体外诱导
  • 1篇细胞增殖
  • 1篇免疫

机构

  • 4篇浙江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窦晓兵
  • 4篇沃兴德
  • 4篇邓旻
  • 4篇史亦谦
  • 1篇陈志明

传媒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黄芪多糖诱导脐血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在体外对脐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将获得的单核细胞分为2组,实验组:在含有不同浓度(50、100、200mg/L)黄芪多糖的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对照组:在未加黄芪多糖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用倒置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收集部分培养第12天的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表面CDla、CD80、CD83、CD86分子的表达。结果:在培养的第72h后实验组细胞形态开始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树突状结构更加明显,第12天细胞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对照组细胞生长缓慢,细胞无成簇生长,培养至第12天细胞呈梭形巨噬细胞形态。培养至10天的实验组细胞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表面粗糙,胞体突起成不规则形态,突起的长短、粗细、薄厚不等。培养12天后实验组细胞别高达DCs特异性抗原CDla、CD80、CD83和CD86,与对照组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黄芪多糖体外可诱导脐血单核细胞(DCs前体细胞)定向分化功能性(成熟)DCs。
邓旻窦晓兵史亦谦沃兴德
关键词:脐血树突状细胞黄芪多糖
黄芪多糖诱生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介导抗白血病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经黄芪多糖诱生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体外介导的抗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效应。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含有浓度100mg/L黄芪多糖的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对照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①在培养过程中用倒置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FCM技术检测培养第12天两组细胞的细胞免疫表型。②MTT比色法检测DCs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作用。③MTT比色法检测由DCs介导的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①在培养的第72h后实验组细胞形态开始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树突状结构更加明显,第12天细胞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对照组细胞生长缓慢,培养至第12天细胞呈梭形巨噬细胞形态。培养至10d的实验组细胞透射电镜下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培养12天实验组细胞高表达DCs特异性抗原CD1a、CD80、CD83和CD86,与对照组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②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经黄芪多糖诱生的DCs具有明显激发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且随数量的增加而作用增强。③经黄芪多糖诱生的DCs负载肿瘤抗原后可诱导肿瘤特异性CTL产生抗白血病细胞毒效应,而对照单独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很弱,各对应效靶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各实验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0.01);各对照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黄芪多糖可诱导脐血来源的单核细胞(即DCs前体细胞)定向分化为功能性(即成熟)DCs;②黄芪多糖诱生的DCs具有强烈激发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且随数量的增加而作用增强;③黄芪多糖诱生脐血来源的DCs可负载肿瘤抗原诱导特异性CTL的产生,发挥显著的抗白血病细胞毒效应。
邓旻陈志明窦晓兵史亦谦沃兴德
关键词:脐血树突状细胞白血病细胞
黄芪多糖定向诱生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及其对T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6
2007年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体外对脐血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s)及其对T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分为3组,实验组:在含有APS(浓度为100mg/L)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阴性对照组:在无药物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阳性对照组:在含有细胞因子(IL-4、GM-CSF、TNF-α)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用倒置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收集部分培养第12天的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表面CD1a、CD80、CD83和CD86的表达;收集实验组培养第12天的细胞(DCs),作为刺激细胞;分离制备健康志愿者异基因外周血单核细胞(MNC),作为反应细胞混合培养,MTT比色法检测DCs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结果:在培养的第72小时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形态开始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树突状结构更加明显,第12天细胞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阴性对照组细胞生长缓慢,培养至第12天细胞呈梭形巨噬细胞形态。培养至10天的实验组细胞扫描电镜下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培养12天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细胞分别高表达DCs特异性抗原CD1a、CD80、CD83和CD86,与阴性对照组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经黄芪多糖诱生的DCs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具有明显刺激增殖作用。结论:黄芪多糖及细胞因子体外均可诱导脐血单核细胞(DCs前体细胞)定向分化为功能性(成熟)DCs;黄芪多糖诱生的DCs具有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且随DCs细胞数量的增加而作用增强。
邓旻窦晓兵史亦谦沃兴德
关键词:脐血树突状细胞T细胞增殖
黄芪多糖体外诱导脐血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及其免疫学特征被引量:19
2006年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polysaccharides,APS)代替细胞因子在体外对脐血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的作用及细胞免疫学特征的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将获得的单核细胞分为3组,实验组:在含有黄芪多糖(浓度为100mg/L)的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阴性对照组:在未加黄芪多糖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阳性对照组:在含有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用倒置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收集部分培养第12天的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表面CD1a、CD80、CD83和CD86分子的表达。结果在培养的第72h后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形态开始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树突状结构更加明显,第12天细胞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阴性对照组细胞生长缓慢,细胞无成簇生长,培养至第12天细胞呈梭形巨噬细胞形态。培养至10天的实验组细胞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表面粗糙,胞体突起成不规则形态,突起的长短、粗细、薄厚不等。培养12天后实验组、阳性对照组细胞别高表达DCs特异性抗原CD1a、CD80、CD83和CD86,与对照组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多糖及细胞因子体外均可诱导脐血单核细胞(DCs前体细胞)定向分化为功能性(成熟)DCs。
邓旻窦晓兵史亦谦沃兴德
关键词:脐血树突状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