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013BS26)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刘举庞立生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再批判
  • 1篇日常生活批判
  • 1篇日常生活世界
  • 1篇瓦解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变迁
  • 1篇文化精神
  • 1篇文化现代化
  • 1篇现代性批判
  • 1篇传统文化
  • 1篇传统文化精神

机构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吉林省社会科...

作者

  • 2篇刘举
  • 1篇庞立生

传媒

  • 1篇天府新论
  • 1篇武陵学刊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再批判”
2013年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有助于清除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并推动人的现代化进程。然而,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却是以现代化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前提依据的。现代主义并没有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扬弃,以至于产生了"现代性焦虑"和意义生活的丧失。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生存论转向有利于从微观领域颠覆现代主义的文化霸权。因此,应在现代日常生活世界中对"日常性"和"非日常性"进行双重批判,以建构一种能够不断自反的现代性。
刘举
关键词:日常生活世界文化现代化现代性批判
从文化变迁谈传统文化精神的瓦解与重塑被引量:6
2014年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刘举庞立生
关键词:文化变迁传统文化精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