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0522)
- 作品数:11 被引量:110H指数:7
- 相关作者:董元杰李冰陈凛朱荣生黄保华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无棣金土地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胃癌组织中IL-6、IL-6R及PC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IL-6及其受体(IL-6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技术半定量检测30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IL-6、IL-6R的水平,免疫组化法(ABC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IL-6、IL-6R水平较癌旁组织显著增高;IL-6、IL-6R及PCNA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生物学特征关系密切。结论IL-6、IL-6R和PCNA是反映胃癌细胞恶性程度和浸润转移的重要指标。
- 李冰陈凛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增殖细胞核抗原
- 秸秆双层覆盖对盐碱地水盐运动影响初步研究被引量:42
- 2017年
-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的方式,研究了秸秆双层覆盖对盐碱土的改良效应及机制,以期对盐碱地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不同的秸秆覆盖模式均能降低土壤水分的累积蒸发量,T4处理(土表与土表下35~40 cm处覆盖秸秆量之比为2∶1)在45 d内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较CK(无秸秆覆盖的对照)低36.73 mm,抑蒸率为65.89%,抑蒸率最大,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抑制效果最好。2)秸秆处理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土壤返盐,其中T4处理返盐率最小,远低于对照处理。3)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与土壤累积含盐量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4)秸秆双层覆盖对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返盐的抑制效果大于秸秆表层覆盖和秸秆深层覆盖,并且,在不同的秸秆双层覆盖的处理中,T4处理的控盐保水效果最好,是一种较好的改良盐碱土的方法。
- 王曼华陈为峰宋希亮李贤红胡琴邓从
- 关键词:秸秆蒸发量盐分
- 黄河三角洲暗管排水排盐工程参数设计与应用被引量:2
- 2020年
- 为进一步简化黄河三角洲盐碱区暗管排水排盐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结合土地开发工程典型实例,通过对项目区实际情况的分析,探讨了暗管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关键参数确定的理论模型及其简化求解方法。黄河三角洲地区多采用单级暗管形式,暗管材料选用外径为110 mm的PE双壁波纹塑料打孔管;暗管埋深建议为1.2~1.7 m;根据不同的排盐标准,计算出相应的排水模数,结合排水区域土壤的渗透系数,提供了暗管间距选择参考表,得出项目区暗管布设间距范围可取17~27 m,平均为22 m。
- 陈为峰王文中刘志全张立宾尹承斌倪俊玲
- 关键词:暗管排水黄河三角洲
- 基于Landsat TM/OLI影像的寿光市盐田信息提取与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寿光市是我国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亟需选取典型数据对其在体量及空间分布格局发生的显著变化进行分析与管理。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形成的专家先验知识,对研究区1985、1995、2005和2015年4期遥感影像图进行监督分类及处理,并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监测寿光市30年间盐田面积动态变化,对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精度较高,总体精度高于85%,Kappa系数大于0.80。研究期间寿光市盐田面积增加19503.72 hm^2,年均增长率为3.68%,整体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1985—1995年,盐田面积迅速增加,年增长率为12.13%;1995—2005年间,年增长速率急剧降低,仅为1.35%;2005—2015年间,盐田面积表现为负增长,年增长率为-1.63%。研究期内增加的盐田主要来源于滩涂、沿海水域和草地,而减少的盐田主要复垦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研究结果可为寿光市乃至山东省滨海盐田的科学管理与利用、废弃盐田的复垦与湿地恢复提供理论与数据参考。
- 陈思萌于新洋姜广辉陈为峰
- 关键词:遥感监测
- 盐碱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及合理取样密度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本研究以东营市河口区新户土地开发项目二期为研究区,运用经典统计法和地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等养分以及土壤全盐的空间变异性质进行研究,并对不同采样密度下有机质的空间插值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用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检验不同密度下的插值精度,以确定盐碱地有机质的合理取样密度。结果表明,研究区速效钾的变异系数为18.4%,属于低等程度的变异;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土壤全盐的变异系数在57.4%~76.9%之间,属中等程度变异。研究区的各种土壤属性均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机质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主要影响因素与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有关,而碱解氮、速效磷、土壤全盐的空间变异性与耕作方式及农业生产中施肥等有关。随着采样点密度的增加,克里格插值精度提高,适当减小样点密度可以满足插值分析的需要,充分考虑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评价的精度分析,确定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合理取样数为111个,合理取样单元为48 hm^2,合理取样间距为692 m。
- 张华杰陈为峰宋富贵李晓周虎
- 关键词:盐碱地地统计学
- 黄河三角洲农田排水沟边坡土壤水盐和养分分布特征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研究农田排水沟渠的水盐和养分的分布特征,探究生态修复立地条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黄河三角洲两种典型农田排水沟(农沟、斗沟)不同坡面(东、西、南、北)、坡位(上、中、下)的植被进行调查,并对按照不同土层深度(0~10cm、10~20cm、20~40cm)测定坡位的土壤水分、盐分、养分含量。并对数据进行PCA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盐分共同构成农田排水沟表层土壤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壤水分在农沟中坡位最高,在斗沟表现为下坡位最高,在北坡和西坡的下坡位占据主要因素。农田排水沟土壤全盐含量在农田排水沟中坡位集中,构成该坡位的主要影响因素。(2)在中坡位形成显著的有机质富集区,土壤全氮受植被根系影响显著,养分一般在根区形成显著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与物种丰富度相关,在斗沟同时受到植被生物量的影响。农田排水沟在中坡位体现出盐分、养分的综合影响,北坡和西坡下坡位同时受到水分和养分的制约,南坡和东坡则受到养分和植被的综合影响。(3)农田排水沟的中坡位亟待降低盐胁迫、建植耐盐品种,上坡位、下坡位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降低盐分析出尤为重要。阳坡半阳坡合理水分补充有利于群落稳定,阴坡、半阴坡可以通过增加耐盐植物种类提高物种丰富度以增强微生态抗逆性。[结论]农田排水沟生态受表层土壤水盐、深层养分与地被植被影响较大,不同坡向坡位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应采取适宜的生态修复方式。
- 罗延峰刘晓丽宋希亮王晓芳陈为峰孙若钧刘立军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水盐养分生态修复
- 开垦年限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4
- 2020年
- 以黄河三角洲开垦年限<5 a、10~15 a、20~25 a、30~35 a、50~60 a的小麦/玉米连作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出发,选取容重、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全盐、pH、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等9个土壤质量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定量评价不同开垦年限土壤质量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土壤质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与未开垦荒地相比,开垦<5 a、10~15 a、20~25 a、30~35 a、50~60 a的SQI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分别提高了36.70%~161.49%和164.44%~444.40%。SQI在不同开垦年限期间表现出不同的上升程度,与未开垦荒地相比,开垦初期(<5 a)0~20 cm和20~40 cm土层SQI分别提高了36.70%和164.44%,开垦10~15 a后,SQI较开垦初期(<5a)分别提高了38.27%和18.18%,开垦20~25 a后较10~15 a分别提高了10.37%和39.35%,30~35 a较20~25 a分别提高了24.42%和24.79%,50~60 a较30~35 a分别提高了0.74%和0.17%。开垦<5 a、10~15 a、20~25 a、30~35 a、50~60 a的0~20 cm土层分别较20~40 cm土层SQI提高了65.69%、93.85%、53.53%、53.08%、86.95%。表明开垦种植作物会提高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质量。
- 胡琴陈为峰宋希亮董元杰刘志全王晓芳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主成分分析土壤质量开垦年限
- 黄河三角洲林草复合系统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其边界效应被引量:7
- 2019年
- 以国土部土地利用山东无棣科学观测野外基地白蜡-香花槐混交林×紫花苜蓿林草复合系统为对象,研究了0~40 cm土层土壤的水盐分布特征,并通过游动分割窗技术分析了系统内水盐边界效应.结果表明:白蜡-香花槐混交林×紫花苜蓿林草复合系统内土壤水盐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衡,越靠近表层,水平方向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越大,而土壤含盐量变异程度越小.以混交林带为分界线,其两侧土壤水盐含量均有相同变化规律:随离林带距离的推近,在0~10 cm土层,含水量先降低再升高,含盐量平缓波动;在10~ 20 cm土层,含水量下降-平缓-下降,含盐量先上升后下降;在20~40 cm土层,含水量平缓波动,含盐量持续升高.林草复合系统内土壤水盐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林草复合系统土壤中除HCO3^-、K^+外,其余各离子含量与总盐含量呈相同变化规律,相关性大小为Na^+>Cl^->SO4^2->Mg2+>Ca^2+.游动分割窗技术表明,南北走向林草复合系统中,土壤水分的主要竞争区域为林带东侧2.5至林带西侧2m区域;土壤盐分在距林带1.0 m范围内受林带主导影响,距林带1.0~3.0 m范围内受林带及紫花苜蓿的共同影响.
- 孙若钧陈为峰宋希亮罗延峰刘立军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林草复合系统盐渍土
- 垦殖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以黄河三角洲新生盐碱地为例,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选取未利用的盐碱地对照(CK)和平均开垦年限分别为小于5 a、10~15 a、20~25 a、30~35 a、50~60 a的小麦/玉米连作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对1 m深土壤碳(有机碳、无机碳、全碳)、氮(全氮、碱解氮)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垦殖年限下土壤碳氮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垦殖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较未垦殖盐碱地均表现为显著提高(p<0.05);盐碱地垦殖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壤的碳储量,且随垦殖年限增加而增加;40~10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无趋势性变化规律;土壤全氮、全碳、无机碳变化与有机碳变化表现出相似规律;垦殖30 a后土壤碳氮养分基本稳定,表层(0~40 cm)含量高于底层(40~100 cm)含量;垦殖年限主要影响0~3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无机碳作为组成全碳的主要成分,极易受灌溉和地下水的影响。垦殖虽然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但垦殖后碳氮比(C/N)呈降低趋势,约30 a后基本稳定,不同垦殖年限C/N平均为9.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研究区土壤碳氮养分不均衡问题。
- 李贤红陈为峰宋希亮王曼华胡琴邓从
- 关键词:盐渍土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碳氮比黄河三角洲
- 不同灌水量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效果研究被引量:12
- 2019年
-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试验共设计3个不同灌水量,分别为S1 (200 mm)、S2 (300 mm)、S3 (400 mm)。结果表明:(1)灌溉淋洗对0—40 cm土壤盐分淋失影响较大,其中0—20 cm脱盐率最高,表现为S3>S2>S1,不同处理在剖面上均出现积盐,S1、S2在40—60 cm出现积盐,说明低灌水量对土壤表层盐分具有淋洗作用,但会造成底层土壤盐分累积;(2)K^+、Na^+、Ca^2+、Mg^2+、Cl^-、SO4^2-、HCO3^-含量在灌水后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且整体溶脱率随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各离子在0—20 cm随灌水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的变化规律,Ca^2+先溶脱后积累,HCO3^-变化规律与Ca^2+相反,表现为先积累后溶脱,其他离子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3)灌水后,S1、S2的pH在剖面上的分布与灌水前相似,0—40 cm土壤总碱度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表现为先碱化再脱碱,与土壤pH变化一致。研究成果可为盐碱地改良和节水灌溉提供参考。
- 胡琴陈为峰宋希亮孙若钧罗延峰
- 关键词:灌溉水量含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