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08BZX017)

作品数:6 被引量:61H指数:3
相关作者:胡海波王艳华庞立生涂良川肖永辉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精神家园
  • 3篇家园
  • 1篇德性
  • 1篇哲学
  • 1篇中华民族
  • 1篇人性论
  • 1篇平等权利
  • 1篇主义
  • 1篇文化
  • 1篇文化传统
  • 1篇文化精神
  • 1篇西方文明
  • 1篇希腊哲学
  • 1篇路向
  • 1篇马克思主义
  • 1篇马克思主义哲...
  • 1篇马克思主义哲...
  • 1篇马克思主义中...
  • 1篇民族
  • 1篇分配正义

机构

  • 6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胡海波
  • 1篇庞立生
  • 1篇魏书胜
  • 1篇韩秋红
  • 1篇王艳华
  • 1篇涂良川
  • 1篇肖永辉

传媒

  • 6篇现代哲学

年份

  • 1篇2010
  • 5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神家园”路向被引量:2
2009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神家园"路向,是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能路径。探索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精神的中华民族共有价值理念,是通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精神家园"路向的核心问题。
胡海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家园
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被引量:42
2009年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精神生活是人在精神层面上创造、表征、确证并享受自身存在本质与价值的生命活动。精神家园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和人的存在的精神容器。物化,成为现时代人类精神生活所遭遇的现代性处境。当代中国精神家园的建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思想内核,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物化困境的扬弃,超越传统有神论与现代虚无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推动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化,凝练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融共通的核心价值理念。
庞立生王艳华
关键词: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德性精神”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2009年
探索当代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家园问题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核是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的总体精神是"德性精神"。"德性精神"对于当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魏书胜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精神
思想传统、价值观念与精神家园——作为西方精神家园的希腊哲学的启示被引量:2
2009年
西方文明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称于世,其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仍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的根源,乃在于在其诞生之初的希腊哲学就形成了影响整个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同时这一传统更经历了历久的发展而成就了整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缘由使得西方文明将古希腊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历久弥新。
韩秋红
关键词:希腊哲学西方文明精神家园
论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被引量:12
2009年
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是我们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分配正义问题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前提。在马克思的视阈中,"分配"既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意涵,又具有哲学的形上意蕴。资产阶级以"劳动决定权"为前提,在分配中注重程序、忽视结果的"平等权利",其结果是造成分配的不正义。正义的分配应该超越"平等权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分配原则与价值目标,使人真正享有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成果,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
涂良川胡海波
关键词:分配正义
“人的个性”的前提性问题被引量:4
2010年
"人的个性"问题虽然日益引起学界的兴趣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需进行前提性反思。当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三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一系列需要思考的前提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的个性?人的个性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何种意义与价值?人的个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是研究人的个性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真正理解和把握"人的个性"问题需要超越"抽象人性论"的思想局限。只有以马克思的"具体人性论"思想为指导,才能形成关于"人的个性"的合理观念。
肖永辉胡海波
关键词:抽象人性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