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S2002A025)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金婉卿俞阿勇诸葛晶许琛琛王勤美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术后
  • 3篇内障
  • 3篇人工晶状体
  • 3篇晶状体
  • 3篇白内障
  • 3篇超声
  • 3篇超声乳化
  • 3篇超声乳化术
  • 3篇超声乳化术后
  • 2篇人工晶状体眼
  • 2篇晶状体眼
  • 2篇白内障超声乳...
  • 2篇白内障超声乳...
  • 2篇白内障超声乳...
  • 1篇摘除
  • 1篇摘除术
  • 1篇深度知觉
  • 1篇视力
  • 1篇内障摘除术
  • 1篇伪调节

机构

  • 2篇温州医学院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4篇俞阿勇
  • 4篇金婉卿
  • 3篇诸葛晶
  • 2篇王勤美
  • 2篇赵云娥
  • 2篇许琛琛
  • 1篇陶育华
  • 1篇余野
  • 1篇姜珺
  • 1篇瞿佳

传媒

  • 1篇眼科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假晶状体眼的调节灵活度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调节灵活度,为临床改善假晶状体眼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30人60眼,年龄(62.77±5.27)岁(50~70岁)。其中单眼假晶状体眼16人,双眼假晶状体眼14人,44眼为假晶状体眼。测量调节幅度、近距离调节灵活度。采用SPSS11.0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移近法单眼调节幅度(2.35±1.14)D,单眼调节灵活度(13.68±4.47)周/分,双眼调节灵活度(11.76±3.66)周/分,单眼调节灵活度与单眼调节幅度不存在相关(r=0.023,P=0.442)。结论对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假晶状体眼患者,调节灵活度是独立于调节幅度的伪调节评价指标。
俞阿勇赵云娥金婉卿诸葛晶许琛琛
关键词:灵活度人工晶状体
景深对超声乳化术后假晶状体眼伪调节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假晶状体眼的景深对伪调节的影响。方法白内障患者30例(60眼),年龄(62.77±5.27)岁(50~70岁),其中44眼为假晶状体眼。测量屈光状态、调节幅度、瞳孔直径。睫状肌麻痹后,分别在不矫正散光和配戴人工瞳孔镜片(直径2.5mm)情况下测量单眼调节幅度。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假晶状体眼的移近法单眼调节幅度为(2.35±1.14)D。散光和人工瞳孔对调节幅度的影响分别为0.21D和0.16D。调节前、后瞳孔直径分别为(4.52±0.66)mm和(2.72±0.64)mm。单眼调节幅度与调节前后瞳孔直径变化无相关性(r=0.164,P=0.305)。睫状肌麻痹时不矫正散光和配戴人工瞳孔镜片的单眼调节幅度分别为(0.61±0.18)D和(0.77±0.14)D。结论对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假晶状体眼,瞳孔和单纯近视散光所致景深是伪调节的产生机制之一,但不是主要机制。增大景深不是改善伪调节的主要方法,今后还需要从人工晶状体本身的设计或在眼内的位置变化等方面来研究伪调节的机制和相应的改善方案。
俞阿勇王勤美诸葛晶金婉卿陶育华
关键词:晶体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相对调节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相对调节,为临床改善人工晶状体眼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设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 30例60眼,年龄(62.77±5.27)岁(50-70岁)。其中单眼人工晶状体眼16例,双眼人工晶状体眼14例。44眼为人工品状体眼。方法采用综合验光仪(TOPCON)测量调节幅度、相对调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其相关性。主要指标调节幅度、相对调节。结果人工晶状体眼的移近法单眼调节幅度(2.35±1.14)D,单眼负相对调节(1.12±0.46) D,单眼正相对调节(-1.10±0.44)D,单眼相对调节总量(2.23±0.89)D,单眼调节幅度与单眼相对调节总量不存在相关(r=0.303, P=0.104)。结论对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人工晶状体眼患者,相对调节是独立于调节幅度的伪调节评价指标。
俞阿勇瞿佳许琛琛金婉卿余野
关键词: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眼
人工晶状体眼近视力矫正对近立体视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近立体视改善的方法和手段,为临床改善人工晶状体眼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随机收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92只眼),平均年龄(61.3±5.5)岁。其中单眼人工晶状体眼24例(A组),双眼人工晶状体眼22例(B组)。测量调节幅度、相对调节、近附加、近立体视。对被收录者人工晶状体眼的一般资料及近附加等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受检者近立体视分布数据采用x^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B组人工晶状体眼移近法单眼调节幅度分别为(2.05±1.12)和(2.35±1.30)D;双眼近附加分别为(2.08±0.37)和(2.13±0.46)D,单眼近附加分别为(2.20±0.42)和(2.01±0.39)D,各组内双眼近附加与单眼近附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3,2.20;P〈0.05),左右眼单眼近附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0,5.02;P〈0.01)。A、B组配戴单眼近附加时的近立体视优于双眼近附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46,7.02;P〈0.05)。结论单眼近附加作为人工晶状体眼的近附加可以有效改善近立体视。
俞阿勇王勤美诸葛晶金婉卿姜珺赵云娥
关键词:深度知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