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3086)
- 作品数:3 被引量:39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成友危起伟杜浩段友健霍斌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濒危物种川陕哲罗鲑在汉江上游太白河再发现被引量:6
- 2014年
- 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隶属于鲑形目(Sahn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哲罗鲑属,是我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29°~33°N秦岭以南长江流域北侧一级支流岷江水系和汉江水系的上游山区激流环境中,是欧亚大陆鲑鳟鱼类中分布纬度最低的种类。
- 杜浩李罗新危起伟张书环王成友孙庆亮杨晓鸽李雷
- 关键词:汉江上游濒危物种哲罗鲑鲑鳟鱼类欧亚大陆
- 三峡蓄水以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变化被引量:16
- 2015年
-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是产底层产粘性卵鱼类。河床质构成了中华鲟受精卵和早期胚胎发育的物理环境,其变化可能直接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规模和效果。基于水声学和水下视频技术对葛洲坝下现存唯一已知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对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水声学分析结果显示,2004—2012年间,中华鲟产卵场区域内河床硬度未有明显变化,但粗糙度显著增加(P<0.05)。对产卵位点的河床质特征分析表明,下产卵区的硬度增加(2012年显著高于2008和2004年(P<0.05)),上产卵区硬度呈明显下降趋势(2004年显著高于2008和2012年(P<0.05));上产卵区的河床粗糙度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P>0.05);下产卵场区的河床粗糙度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水下视频观测结果显示,三峡蓄水导致的水体含沙量明显减少,对河床的冲刷日益明显,表现在产卵场江段沉积细砂和粗砂区域面积显著减少,河床卵石缝隙充塞度明显下降(P<0.05)。下产卵区在2007—2012年视频观察过程中发现河床卵石缝隙充分暴露,几乎没有任何细砂或粗砂填充,与上产卵区河床卵石缝隙充塞度特征明显不同。长期观测表明,2004—2012年期间中华鲟自然产卵位点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004—2007年均发生在下产卵区,而2008—2012年均发生在上产卵区,自然繁殖规模和效果也明显下降。综合分析显示,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中华鲟自然产卵位点的改变和迁移的原因,进而影响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繁殖适合度,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规模和效果。对三峡蓄水清水下泄的生态影响评估以及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改良或修复有重要借鉴意义。
- 杜浩危起伟张辉王成友吴金明沈丽
- 关键词:中华鲟河床质粗糙度
- 西藏雅鲁藏布江双须叶须鱼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被引量:17
- 2015年
- 根据2008–2009年、2012年以及2013年采自雅鲁藏布江水系的956尾样本对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进行研究。雌性渔获物体长范围为146~569 mm,雄性渔获物体长范围为167~506 mm,性别未辨渔获物体长范围为78~297 mm;耳石上的年轮形成于每年的3–6月份;估算的雌性群体年龄范围为3~24龄,雄性群体年龄范围为3~13龄,性别未辨群体年龄范围为2~6龄。体长(Ls)–体重(W)方程分别为:W=2.494×10–5Ls2.877(雌性),W=2.790×10–5Ls2.856(雄性);拟合出来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606.9[1–e–0.114(t+0.163)],Wt=2538.4[1–e–0.114(t+0.163)]2.88(雌鱼);Lt=496.3[1–e–0.162(t–0.018)],Wt=1391.1[1–e–0.162(t–0.018)]2.86(雄鱼)。估算的雌鱼和雄鱼的拐点年龄分别为9.1龄和6.5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396.0 mm、743.6 g和322.5 mm、406.3 g。研究表明,双须叶须鱼种群结构趋向低龄化,可能受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入侵和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渔业管理措施。
- 杨鑫霍斌段友健马宝珊谢从新
- 关键词:年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