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278014)

作品数:10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陈薇刘捷沈旸张杰庞骏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建筑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明清
  • 4篇会馆
  • 4篇城市
  • 2篇大运河
  • 1篇稻作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时代
  • 1篇意匠
  • 1篇御制
  • 1篇御制诗
  • 1篇园林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意识
  • 1篇石器
  • 1篇石器时代
  • 1篇天朝
  • 1篇乾隆
  • 1篇乾隆帝
  • 1篇转运
  • 1篇迷思

机构

  • 11篇东南大学

作者

  • 2篇陈薇
  • 2篇沈旸
  • 2篇刘捷
  • 1篇张剑葳
  • 1篇申丽萍
  • 1篇庞骏
  • 1篇张杰

传媒

  • 2篇华中建筑
  • 2篇建筑师
  • 2篇建筑史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园林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文物建筑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扬州会馆录被引量:1
2008年
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建筑类型。本文以明清时期扬州的会馆为研究对象,在扬州古代城市建设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阅读历史文献以及实地调研等手段研究。从城市的角度,探讨扬州会馆建设与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及功能布局的互动关系,旨在加深对明清扬州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并为传统城市改造中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会馆,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沈旸
关键词:会馆城市明清
明清苏州的会馆与苏州城
2005年
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建筑类型。本文以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为对象,在苏州古代城市建设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阅读历史文献以及实地调研等手段进行研究。从城市的角度,探讨苏州会馆建设与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及功能布局的互动关系,旨在加深对明清苏州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并为传统城市改造中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会馆,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沈旸
关键词:会馆城市明清
晋宋建康城市空间管理制度被引量:5
2006年
晋宋建康城市形制为套城制,第一重宫城设有六门,六门外置行马,为宫城外部空间的重要管理设施;第二重都城也以六门为标志,六门内人员出入行止主要体现在行车分道制度等。建康城市的空间管理突出了统治者在空间划分和对人的行为约束这两方面的控制功能,凸现了城市行为空间的等级制和象征性。
庞骏张杰
关键词:晋宋
木结构作为先进技术和社会意识的选择被引量:17
2003年
木结构建筑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对于这个问题诸学者多有探讨。本文从发生学的角度,探讨了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南稻北粟的农业大格局下,木结构和稻作文化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多种建筑构材都存在但后来选择木结构的历史缘由。提出木结构成为主流是在渐进过程中先民”对一种先进技术和社会意识选择的结果”的新解。文章分为四部分:一、以新石器革命的农业为契机:生产工具与建筑构材;二、一体化发展的表征:稻作的传播途径和木构材技术普及的暗合;三、作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变化的案例: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四,木构材成为土木建筑之主体:多元文化进化的结果。
陈薇
关键词:稻作新石器时代木结构
明清清江浦的变迁与大运河被引量:4
2005年
该文通过论述明清时期清江浦兴起、发展与大运河的关系,阐述运河对于清江浦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明清清江浦的城市建设现象以及它作为地区性集散中心城市的特点。
刘捷
“龙泉喷玉”与“九龙吐水”的迷思——北京昌平白浮泉、九龙池景观考
2012年
北京昌平白浮泉是元大都以及大运河通惠河段的旧源,也是著名的"燕平八景"之一。其名声近年日盛,然而却与昌平另一处曾经著名的明代泉景九龙池相混淆。通过实地调查,扒梳史志、诗文,配合样式分析的方法,辨析了白浮泉之"龙泉喷玉"与天寿山九龙池之"九龙吐水"2处泉景,指出两者并非一处。九龙池是明陵的附属景观,以"九龙吐水"著称,清代逐渐衰败;白浮泉本无"九龙吐水",现有的九龙头石雕,可能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之后所造。
张剑葳
关键词:风景园林
明清时期天津的会馆与天津城被引量:4
2006年
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建筑类型。谊文以明清时期天津的会馆为研究对象,在天津古代城市建设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阅读历史文献以及实地调研等手段开展研究。从城市的角度,探讨天津会馆的建设与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及功能布局的互动关系,旨在加深对明清天津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并为传统城市改造中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会馆,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沈旸陈薇(指导教师)
关键词:会馆城市明清
天朝的南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前后北京外城商业活动与城市格局被引量:1
2007年
以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建北京外城为标志,由元大都至明永乐的北京帝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天朝南端商业活动的繁荣对城市格局的改变非常关键。论文主要从历史维度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年修建外城以前天朝南端的城市格局和活动:二.嘉靖三十二年至嘉靖四十三年(1553—1564年)修建外城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三.外城完成后的商业活动对城市格局的影响。进一步地,论文在结语中阐述城市边缘交通的便捷性、商业活动的弹性、商业人群的多元性、商业管理的多样性等,对帝都城市格局变化过程和完善的影响和渗透作用,从而从一个侧面加强了对帝都北京城的理解。
陈薇
关键词:嘉靖
明代京杭大运河沿线的转运仓与运河城市
2006年
明代为漕运需要在大运河沿线设置了转运仓,转运仓对运河沿线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叙述明代通州、德州、临清、徐州等城市的变迁与转运仓的关系,说明了转运仓在这些运河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刘捷
关键词:大运河
乾隆帝六次南巡行宫御制诗与南巡行宫的特色意匠被引量:1
2008年
清乾隆帝六下江南,大运河沿线的行宫建设空前繁荣.通过南巡期间乾隆帝御制诗中与南巡行宫相关内容的探讨,从精神层面对南巡行宫展开研究,分析了有关南巡行宫营造的文化背景、审美格调、思想内涵、宗教信仰等相关主题;探析了乾隆帝审美情趣在南巡行宫建设中的体现,包括崇尚儒家文化、对文士儒雅气质的倾慕、对武备和宗教的重视等,以及对南巡行宫建设的多种影响.
申丽萍
关键词:乾隆帝
共2页<12>
聚类工具0